《魔鬼经济学1》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魔鬼经济学1》读书笔记
《魔鬼经济学1》主要收录了一些广义经济学范围的一些研究,为我们展现了4个内容:一、人们作弊的动机;二、信息的力量;三、传统看法通常是错误的;四、父母其实并不重要。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告诉我们一些令人震惊的说法,比如“信息可以制造恐惧”“毒贩其实很穷”“犯罪和堕胎有关联”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大”这样的观点。
本书的作者有两个,分别是美国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和美国作家史蒂芬·都伯纳。
作为经济学家的列维特喜欢研究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都伯纳则是作家兼记者,喜欢体育和看报纸。
因为列维特只想一心一意做研究,不愿意花时间写作。
于是他向出版商提议,如果和都伯纳合作,他就愿意出书。
因此两人便共同创作了《魔鬼经济学》。
一、信息不对称可以制造恐惧
1.信息不对称
指交流的双方信息量不一样,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多,另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少,然后产生了不对称。
简而言之,信息不对称就是“信息量不对等”。
2. 恐怖组织利用信息不对称恐吓大众
3K党崛起,变得越来越神秘,最后甚至和政府勾结,人们拿他毫无办法。
史丹森·肯尼迪发现问题,收集情报,然后把3K党信息公之于众。
信息不对称消除了,人们就不再害怕3K党。
对付信息不
对称的最好办法:把信息公之于众。
3. 专家利用信息不对称谋取私利
房地产中介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让卖房子的人产生恐惧,草率做出决定。
医生利用信息不对称给病人多开药,让其做不必要的手术,多收钱。
二、传统看法通常是错误的
1.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全国性犯罪率下降的原因
外界传言犯罪率下降是新治安政策、入狱率、死刑的执行率、毒品市场的波动、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繁荣等原因引起的。
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而是由于20世界70年代“罗诉韦德案”引起的堕胎合法化导致的。
想要堕胎的妇女经济情况不好,堕胎合法化让容易犯罪的青少年没有出生。
2. 毒贩子并不富有
在电视里,我们看到的毒品走私者通常是这样的:他们住着豪宅、戴着金项链以及喝着顶级红酒,非常有钱。
事实却不是这样。
贩毒集团的运作方式其实和麦当劳很像。
他们有一个集团总部,在各个地方有类似“分店长”这样的管理者。
管理者挣的钱比较多,但是他们的手下挣的钱其实非常少。
一名店长的月收入,几乎是53名手下的月收入之和,店长手下的普通员工,时薪甚至还不如法定底薪标准。
对他们来说,想要成为一名保安都很难,只能选择去贩毒。
三、育儿经验没什么用处
1. 专家给的育儿经验不靠谱
因为他们只是喜欢选择一个立场进行炒作,博得公众的关注,提出的观点很片面。
比如,说到婴儿哭泣,有的专家说应该把孩子抱起来哄一哄。
可是另一些专家却说,应该任由孩子哭,让孩子明白,哭泣是没有奖励的,只有停止哭泣才能获得拥抱。
同样,两边都是专家,但是观点截然相反,我们不知道该听谁的。
父母凭直觉来选择引导孩子的方法,其实也不可靠。
因为父母对风险的判断通常不准确。
比如大家经常听见溺水的事情,就会麻痹大意。
可是枪击则比较罕见,人们会在心中不自觉地夸大它的伤害率。
而事实是,孩子溺水的概率远远高于被枪击的概率。
2.同龄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影响很大
有的父母天天教育孩子“不要吸烟,因为吸烟有害健康”,孩子偏偏不听。
班级里的人都不抽烟,孩子则不需要父母教导,自然而然也不会抽烟,因为不想被当成异类。
与其每天说教,还不如像孟母三迁那般,直接给孩子换一个学校环境,因为同龄人的影响比父母说教管用得多。
3.父母本身的特点对孩子影响巨大
“家庭完整”“定期跟随父母去博物馆”“经常看电视”以及“每天听父母读书”等等这些行为也是一样的,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大。
“父母学历高”“父母的经济地位高”“家中藏书多”以及“父母经常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的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孩子的成长真正有影响的是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具有的特点。
而孩子出生后,父母的特定行为改变则对孩子没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