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制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屯田制名词解释
屯田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军屯制度,也就是在边境地区或战争时期,政府利用少量官兵、农民从事耕作以供给军队粮食的一种制度。

与民屯相比,屯田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屯田还能发挥一定的防卫作用。

屯田制名词解释:
“籍田”是周代王畿内进行春耕之前的田事活动,古称“藉田礼”,在每年正月和四月之间,周天子率领诸侯和大夫等到西郊举行祭祀,祈求丰收。

据《逸周书·祭公解》记载:“四月丙戌,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赤璋昭事于籍田。

”“籍田”始于西周初年,《诗·周颂·噫嘻》载:“载着干戈,我徒来止,乃召司空,乃召司徒,聿观厥成。

”这是赞扬武王克殷后,曾“载着干戈”,向原来商王朝所在地——藉田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

由此可见,西周时已有了藉田。

周公旦平定了武庚之乱后,召公营建东都洛邑,并告诫在东都洛邑营建过程中要保持“籍田礼”。

春秋时,藉田地域缩小,变成了周天子在东都洛邑的一项例行性仪式。

汉文帝时,又以“藉田”为国家举行大型阅兵的一项活动。

后来,籍田的地点逐渐南移,到魏晋时,固定在洛阳。

因此,史籍中关于籍田的记载也不断发生变化。

汉代关于藉田的地点记载很多,从建武十五年( 39年)至灵帝光和四年( 181年),总共10次。

在其他史料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书》卷八九上《食货志》“籍田,岁再耕,天子躬耕藉田。

”《后汉书》卷三十二《郑玄传》:“及入关,赐贫人绢各五匹,绵三斤。

令大司徒孔融坐客赐人二匹,
二千石赐一匹,太学生、诸生帛各三匹,单父尉及学生布各一匹。

”可知,汉代有藉田的地方很多。

在具体操作中,古人认为不但本乡本土可以种植,甚至连荒野、坟墓之上也可以栽种。

至于具体的面积、种类、方法,则完全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广即皇帝位,后数日,太史奏广云:‘云气蟠于殿陛。

’又曰:‘东北有天子气。

’”东汉许慎注曰:“东北有天子气者,兖州刺史曹操有天子之分也。

”也就是说,曹操通过“天子之分”得到了皇帝之位。

屯田不仅为战时供应粮草,还可以提供兵源,屯田一般按常备兵的2/3组成,甚至可以更多,以此来扩充兵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