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对肛瘘诊断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
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对肛瘘诊断的准确性
包晓敏
(苏州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放射科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对肛瘘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2015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43例肛瘘患者,
查阅患者资料,术前均行MRI 检查,扫描序列:FSE T1WI 平扫与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WI),脂肪抑制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 fs FRFSE)、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平扫与增强扫描(3D-FSPGR),对比分析以上序列诊断准确性。
结果:对43个肛瘘外瘘口显示:T2 fs FRFSE 显示18个肛瘘,FSE T1WI 增强显示25个肛瘘,3D-FSPGR 显示40个肛瘘,表明3D-FSPGR 显示准确率显著高于T2 fs FRFSE 与T1WI 增强。
对28个肛瘘外瘘口显示:T2 fs FRFSE 显示10个肛瘘,FSE T1WI 增强显示14个肛瘘,3D-FSPGR 显示23个肛瘘,表明3D-FSPGR 显示准确率显著高于T2 fs FRFSE 与T1WI 增强,数据差异明显(P <0.05)。
结论:结果发现,3D-FSPGR 序列可提升外瘘口、肛瘘内口、瘘管显示准确率,且联合其他序列可使诊断结果更明确。
【关键词】3D-FSPGR; T2 fs FRFSE; T1WI 增强;肛瘘【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21)05-0059-03
肛瘘在临床中属于肛管炎症性疾病,表现为肛腺急性化脓性感染,若腺体引流不畅,极易产生内外括约肌间脓肿,能够通过自发引流路径流入肛管,治愈,若引流异常极易出现急性肛周脓肿,需通过手术治疗。
但因该病变部位较为隐私,症状不明显,使患者措施最佳治疗时间,导致肛瘘,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1]。
需手术前对肛瘘外瘘口、肛瘘内口、瘘管走行与肌肉组织关系有效明确,对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5年3月—2019年3月肛瘘患者进行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43例肛瘘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均行MRI 检查。
男38例,女5例;年龄22~51岁,平均(37.59±3.36)岁。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脓性分泌物、肛周疼痛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患者检查前未做肠道准备,未在瘘管内放置标记物。
采用G E S i g n a H D E 1.5T 磁共振成像系统实施检查。
对患者诊断期间,患者保持仰卧状态,通过躯体中线进行矢状位T2W I 成像,且确定肛管结构部位,在对肛管扫描期间以轴位与冠状位为主,扫描层面与肛管长轴保持平行。
扫描序列:轴面FSE T1WI 平扫TR 517 ms, T E12 m s,层厚4 m m,层间距0.5 m m. T2 f s F R F S E : T R5982 m s , T E 60 m s;轴面D W I 弥散加权成像;轴面FSE T1WI 增强扫描TR763 ms, TE12 ms,层厚4 mm,层间距0.5 mm,加脂肪抑制。
轴面3D-FSPGR TR4 ms, TE 2 ms 平扫加增强,层厚1.5 mm,并图像进行冠状面重建。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S P S S 23.0软件可对本文数据科学分析,定性资料通过χ2进行检验,以(%、n)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 结果
2.1 对比不同磁共振成像序列对43个肛瘘外瘘口
情况
研究显示,在所有患者中发现43个肛瘘。
T2 f s FRFSE 显示18个肛瘘,FSE T1WI 增强显示25个肛瘘,3D-FSPGR 显示40个肛瘘,表明3D-FSPGR 显示准确率显著高于T2 fs FRFSE 与T1WI 增强,数据差异明显(P <0.05),见表1。
表1 不同磁共振成像序列对43个肛瘘外瘘口显示(%、n,个)组别T2 fs FRFSE
FSE T1WI 增强
3D-FSPGR 手术结果括约肌内瘘681515经括约肌瘘4669阴囊瘘3246直肠阴道瘘4447会阴瘘2134括约肌外瘘
1
2
8
2
注: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 <0.05。
2.2 对比不同磁共振成像序列对28个肛瘘外瘘口情况
T2 fs FRFSE 显示10个肛瘘,FSE T1WI 增强显示14个肛瘘,3D-FSPGR 显示23个肛瘘,表明3D-FSPGR 显示准确率显著高于T2 fs FRFSE 与T1WI 增强,数据差异明显(P <0.05),见表2。
表2 不同磁共振成像序列对28个肛瘘外瘘口显示(%、n,个)组别T2 fs FRFSE
FSE T1WI 增强
3D-FSPGR 手术结果括约肌内瘘551013经括约肌瘘2456阴囊瘘0244直肠阴道瘘0001会阴瘘2232括约肌外瘘
1
1
4
2
注: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 <0.05。
6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月 第5卷第5期
3 讨论
磁共振成像能够显示瘘管与周围纤维组织,报道发现通过T1W I信号可显示出不同形状,如囊袋状、条带状,T1WI信号较肌肉组织低,T2wI、DWI及T2wI抑脂像上呈高信号。
急性期管腔中有大量脓液,所以通过T2W I 可显示出高信号,同时肛周脂肪组织呈高信号,对比显示无差异。
若对脂肪进行抑制,在低信号基础上相关信号呈高信号且清晰度高,如囊状、条带状、囊状等,因此急性期肛瘘M R I平扫序列为抑脂T2W I。
纤维组织在瘘管外层,增强扫描序列不强化;瘘管周围炎症组织强化较正常组织明显,能够对炎症范围有效显示,便于肛瘘分型[2]。
本文对于显示主瘘管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9.2%和75%,对肛瘘内口显示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和75%。
通过对患者磁共振影像学资料分析发现,原发瘘管管径相对较粗,但是急性感染期患者除外,原发瘘管、分支瘘管及周围纤维化结构显示清晰。
分支瘘管于压脂像显示最佳,表现为主瘘管边缘光整度差,有高信号影与主瘘管相连,分支瘘管延伸方向不受限制。
研究发现瘘管漏诊主要是因瘘管或支管管径细小、不同内口或外口相邻,复杂性肛瘘结构紊乱导致结构清晰度低,且不完全压脂等导致漏诊。
在T2w I压脂像与T1w I增强像,前列腺、阴道、肛管直肠周围血管信号高,易与分支瘘管混淆。
需通过M R I横轴位与冠状位进行观察,肛瘘支管连接于主瘘管中,其走形无规律,并有中断或盲端及末端增粗征象,而脏器周围血管有一定对称性,但也会出现非对称情况。
研究发现,细小支管走行在主瘘管内下方,同时通过肛门内括约肌。
瘘管支管管径纤细在T2w I序列中与正常组织易混淆,在T2w I抑脂序列中的信号较低,易导致漏诊[3]。
在漏诊患者中,瘘管大多位于括约肌间隙,括约肌间隙内填充脂肪组织在T2w I抑脂序列上细小瘘管漏诊率较高。
在复杂性肛瘘患者的磁共振图像中,肛周脓肿形状为马蹄状,有内口与直肠相通,认为盆底组织炎性反应较严重,病变周围信号混杂。
脓肿信号与瘘管相似度极高,在T2W I与T2W I抑脂序列中呈囊状高信号影,在D W I序列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
肛管内成像技术种类较多,如MRI、CT、腔内超声等,腔内超声可探测肛管正常结构,但因腔内超声检查对操作者专业性要求较高,同时对比度与分辨率较其他检查相比差,导致直肠外括约肌显示质量低。
C T检查对直肠区域有较好检查效果,但很难进行软组织比较,很难显示区域解剖结构[4]。
M R I分辨率高,可多方位、多参数以及多序列检查,对机体不造成损伤,有较好的信号敏感度,可清晰显示肛瘘、肛周肌肉等组织,同时能够对病变异常进行详细观察,有效降低漏诊率。
在临床中应用M R I前,通过瘘管造影对肛周瘘进行检查是临床中的常规方法,但较手术结果会降低瘘管造影诊断正确率低,且瘘管造影很难对肛管解剖结构有效显示,无法对瘘管与直肠括约肌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通过M R I检查可显示瘘管,且能够显示瘘管与盆底、肛管结构间的关系,同时对无电离辐射与相关并发症进行检查,是进行肛瘘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
MRI检查序列多,T1WI平扫瘘管表现为低信号,而T1WI增强扫描呈高信号,可较好显示瘘管。
FSE T1WI增强扫描则可强化富血管炎性瘘管壁,能够显示主瘘管、分支瘘管等。
轴、冠状面T2 fs FRFSE序列能够显示内外瘘口,提示该序列存在限制[5]。
3D FSPGR序列射频脉冲主要以超短TR、TE以及小角度为主,采用多种快速采集技术,能够进行三维重建,扫描时间较其他两种序列时间短,动脉早期瘘管壁强化较其他组织早,可使炎性瘘管壁显示与周围小血管有效区分,有助于病变鉴别诊断。
研究结果显示,3D-FSPGR 序列对肛瘘外瘘口检查准确率较高,但3D-FSPGR薄层图像在冠状面重建方面,对细小肛瘘瘘管显示欠佳,主要是因图像重建数据并非等体素扫描数据,重建后会降低图像纵向空间分辨率,影响冠状面图像质量[6]。
综上所述,3D-FSPGR序列对肛瘘术前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可提升显示率,不同扫描序列联合可使术前诊断结果更为明确。
【参考文献】
[1] 刘得超,李文儒,王馨华,等.肛瘘磁共振成像分型[J].中华胃
肠外科杂志,2018,21(12): 1391.
[2] 吴闯,王振宜,张海岩,等.LiFt术与肛瘘切除术治疗括约肌
间型和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8,24(5): 503-508.
[3] 杨杰斌.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术后疼痛
模拟评分及肛门失禁严重度指数评分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6): 91-93.
[4] 张莲,朱慧媛,孙金芳,等.磁共振三种不同序列对肛瘘瘘管形态
特征评价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8,37(2): 289-293.
[5] 张磊,孙昱,黄熠.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
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2019,27(6): 495-497.
[6] 陶禹,韩加刚,王振军,等.肛瘘栓填塞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的长
期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0,23(1): 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