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建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湖中心小学:游建平
关键词:生活经验思维能力
内容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的数学经验大多来自他们的生活经历,并不断在经历中丰富。
这些最初经验成为他们理解知识的最内在图式,它们即是教师教学赖以成功的基石,也可能是教师教学的绊脚石,如何把他们生活经验改造成数学学习的奠基石,而不是数学学习的绊脚石是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技能。
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认为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去掌握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能力是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从事任何活动都要相应的思维能力,也就是生活经验的体现。
每一种活动都对人的心理过程、分析的能力、反应的速度、个性的特征提出某些要求,能力就是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符合于相应活动的要求。
并且是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这种活动条件。
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要注意学生思维能
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 知识的获得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而知识又是思维的工具。
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同步进行的。
一、处理好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创办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从生活中的乘车编了一道题:井后到建阳的车费是9元,爸爸用身上的零钱到建阳开会来回一趟,到家时只剩3元,爸爸身上原来有多少钱。
这时我已经预料可能有学生会列式:9+9+3=21元。
因此又说,你们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这题,结果学生交上来时大部分还是9+9+3=21元,只有少部分同学用上9×
2+3=21元,这里我接着说,这个星期我们学的是乘法,希望你们用乘法来解决,这时大部分学生才改为:9×2+3=21元。
接着问学生这里的“9”是什么意思,“2”什么意思,学生很快就说出“2”是来回一趟两次的意思,“9”是一趟要“9”元车票。
然后接着问“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二、为学生思维训练提供丰富生活的材料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把情节各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数量关系转化为算式,这两个转化是内在的思维活动。
提供适当生活的材料,对学生进行上述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
思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利用分析应用题中的关系句,启发学生联想。
如“某厂十月份产值比九月份增加”,由此你想到些什么?让学生开动脑筋,尽情发挥:
1、把九月份产值看作单位“1”,十月份产值相当于九月份的1倍;
2、把十月份产值看作单位“1”,九月份产值相当于十月份的;
3、九月份产值比十月份少;
4、可把九月份产值看作4份,,十月份产值就是这样的5份,共9份,九月份产值占两个月总产值的,十月份占两个月总产值的;
或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例“一堆黄沙重24吨,第一次用去总数的,第二次用去总数的。
”
1、第一次用黄沙多少吨?24×
2、第二次用去黄沙多少吨?24×
3、两次工用去黄沙多少吨?24×+24×或24×(+)
4、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黄沙多少吨?24×-24×或24×(-)
5、还剩下黄沙多少吨?24-24×-24×或24×(1--)
经常进行如上的训练,能加深学生对题(图)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两个转化;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思维训练的密度。
提高材料和时间的利用率,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沟通生活当中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当教师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分散教完后,教师应对数学知识全面的把握。
学生借助旧知识顺利掌握新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中,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
并且如果没有及时地将新知与原有知识进行沟通、对比、联系,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出现知识间的混淆、混乱的局面。
如:教学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我引导学生分析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且用图来记忆。
1000 10 10
长度:1km_________1m_________1dm__________1cm
10002 102 面积:1km2 ________1m2_________1dm2_________1cm2 1km2————公顷————1m2
其中1cm2=1c m ×1cm 1dm2=1d m ×1dm 1km2=1k m ×1km 101[1]=10×10等。
以上图解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率图直观,易记易懂,不仅能够概括面积这一单元所有知识,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问题,而且把握研讨的方向,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使学生平日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四: 克服生活经验的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10
2 1002
102
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们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业行为反应。
在变化了的情况下,定势常常引导人们用老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使人们误入歧途。
如学生习惯于解答这样的应用题:“工程队计划15天铺设一条长4.8千米的地下管道,实际比计划提前3天完成任务。
实际比原计划每天多铺多少千米?”4.8÷(15-3)-4.8÷15=0.08(千米)。
学生解答起来得心应手,正确率也高。
但当出现“工程队15天铺设一条长4.8千米的地下管道,比计划提前3天完成任务,实际比原计划每天多铺多少千米?”的问题时,不少同学仍按前面模式进行解答。
究其错误的原因,不可低估习惯性解题模式的影响。
由于学生平时练题类型单一,缺少变化,头脑里逐渐形成思维定势,遇到已经变化的新问题,往往按老方法处理,这在平时教学中并不少见。
运用变式,以题组比较的形式,将貌似神异的几道题目并列摆在学生面前,迫使学生不得不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找出“貌似”掩盖下的“神异“,使不同之处鲜明地突现出来,从而唤起思维的警觉。
经常进行这类训练,能有效的控制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
五、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创新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发明创造,而且也得益于当前的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活动和大胆设想,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反映在解题思路的求异上,在学生掌握常规思路的基础上,以一题多解入手,深入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又一具体措施。
例如:“五年级有学生180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教学时我启发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数量关系。
找出条件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下列解法:(一)按比例分配解:180×=100(人),180×=80(人)
(二)分数解:180×=100(人),180×=80(人)
(三)归一法解:180÷(5+4)×5=100(人),
180÷(5+4)×4=80(人)
又如:“某车间计划生产1200个零件,实际在前3小时就完成了计划的40%。
照这样计算,共要几小时完成任务?”
(1)1200÷(1200×40%÷3) (2)1200×(1-40%)÷(1200×40%÷3)
(3)1÷(40%÷3) (4)3÷40% ;(1)、(2)是按照整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思考的。
(3)是按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思考的。
(4)是按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思考的。
一题多解训练,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就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生活思维训练的材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