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吏治经验对当代干部培养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科(作者单位:周口市委党校

◎理亚东中国历史的吏治经验对当代干部培养的启示“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

”古今中外,吏治与治吏都是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是国家的“治乱之源”,吏治的成败与否,关系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兴衰。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一面鉴得失、汲智慧的镜子,既给我们信心,也给我们教训,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历史的教训也值得我们铭记。

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四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5000年来一脉相承、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明。

我国封建社会的吏治,具有庞大的思想框架结构和知识理论体系,从历史的吏治经验来思考、探究当代干部的培养工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精髓、明确方向,设计科学的治理精英选拨机制、晋升机制和退出机制,建立以选举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家系统和以选拨为主要形式的公务员系统。

一、举贤任能,重视人才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古代圣贤,十分重视“举贤”“任能”在治国中的作用,儒家创始人孔子,曾明确教导他的“为季氏宰”的学生仲弓在为政中要坚持“举贤才”(《论语·子路》);墨家创始人墨子,更对举贤有自己系统的理论见解,他撰成《尚贤》上、中、下三篇专论,明确提出“尚贤、事能”的主张,认为要像尧、舜、禹、汤、文、武那样,以“尚贤、事能”为政。

历史上也流传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齐桓公与管仲。

齐国公子小白曾经与管仲有一箭之仇,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

”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

齐桓公设计从鲁国将管仲装入囚车,送回齐国。

管仲自以为必死无疑,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泰然处之。

哪知当他被押进宫廷时,齐桓公快步走下座位,亲自为他松绑,当即拜他为宰相。

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

管仲又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存邢救卫,九合诸侯,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强调“举贤”“任能”,实质上是倡导“任
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它既体现了我
国古代贤哲治国理政智慧,也显示了当时
进步人士修身立德的高尚追求,曾对我国
古代政权建设和官德塑造,产生过十分积
极的影响,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其值得关注
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同志也指出:“我们党
历来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
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
来抓。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

”当前,我们正
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
中,目标极其辉煌,工程极其艰巨,只有不
拘一格选拔人才,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
的重大使命。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重视官员政
治品德
在官员素质上,我们的先贤始终强调
“德才兼备”,在德与才两方面素质中,尤其
强调“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
也”,两袖清风也是德,严于律己是德,作
风、廉洁、品行等都有德的要求。

《史记》记
载,早在商周时期,商汤曾谴责“桀不务
德”;周公曾力主“唯听用德”。

儒家经典《四
书》中的《大学》,开宗明义就指出:“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
语》中要求为官者“吾日三省吾身”。

战国时
的墨子、孟子、荀子也都主张尚贤重德,强
调“论德以定次”。

倘若官员的德行与地位不相称,功劳
与俸禄不相符,能力与官职不对等,让具有
能力但品德不好的小人擅权上位,那么这
个国家就可能陷入政令不通、是非不明、祸
乱不已、正道不行的险境。

《管子·立政》专
对国家治乱之原有过精到剖析:“一曰德不
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
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重要的是政治
品德要过得硬”,这一判断既是对古代吏治
经验的继承,更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
治吏实践的深刻总结。

回看那些“落马”的
领导干部,不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两
面派”“两面人”占据相当比例。

而且,政治
上有问题的人,能力越强、职位越高,危害
就越大。

所以说,政治标准是硬杠杠,我们
今天讲的“德”,第一位的就是政治品德。

三、公正廉洁,重视以廉治吏
我国古代先贤都大力倡导“公正”“
廉洁”之德,主张为官者讲话办事必须“出以公心”“不徇私情”,在对待财利方面,能克制私欲,廉洁自律,不贪污、不受贿。

《春秋元命苞》中讲,“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墨子主张,要“举公义,辟私怨”;《管子》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公正廉洁历来是对为官从政者的基本要求。

之所以要求官员公正廉洁,是因为“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即官吏如果不廉洁,不公正执法,王道就会衰落。

范仲淹讲:“天下官吏不廉则曲法。

”就是说官吏如果不廉,就会滥用权力,徇私枉法,坑害百姓。

自古以来,官清吏廉,才能民心归顺,国泰民安,我国历朝历代的廉政成功经验证明,国家统治者对倡廉治腐的重视,是廉政成功的前提条件。

隋朝腐败亡国,唐太宗狠抓倡廉治腐,除了谆谆教诲、以身示范,还用法律手段加以规范化和系统化;宋真宗颁布告诫百官《文武七条》为“咸平之治”打下坚实政治基础;朱元璋修订《大明律》重典治吏铁腕肃贪创建了明初盛世,其继任者仍以建明正事、纠击奸贪、荐举徇良、宣传教化为吏治的基本准则,使明朝成为我国吏治最严的封建王朝。

公权本姓公,用权当为民,手握戒尺,应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始终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这是执政用权应有的敬畏之心,也是当代干部理当铭记于心的“官箴”。

国家兴替、政权更迭,无不与吏治息息相关,吏治清,国运兴,我国古代的吏治经验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它们所倡导的“举贤”与“任能”意识、“德才兼备”意识、“公正”与“廉洁”意识,都是古代为政者奉行的政德的重要体现,对我们今天的干部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无限光明的前景。

进行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从现实社会的特点出发,严把德才标准,坚持公正用人,拓宽用人视野,激励干部的积极性,努力造就一支忠诚
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