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数列不等式的定位要求变化及其缘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中数列、不等式的定位、要求、变化及其缘由
一、不等式的定位、要求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
2.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不扩展到三个正数
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等几种常用方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4.掌握某些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二、变化及缘由
1、新课程教材十分注重现实问题、实际例子的转化与解决,突出并强调数学的应用性。
2、教科书以问题方式代替例题,强化了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具体问题情景中学习如何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关系。
3、新课程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4、新课程教材删去了高次不等式、无理不等式,删减了若干不等式的性质,并增加的一些实际问题及思考和探究。
5、教科书更加注重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十分注重借助几何直观(即用图形)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6、弱化甚至删除了某些繁复的过于技巧性的运算和证明。
三、数列的定位、要求
数列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和联系最紧密的内容之一,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所以让学生经历数列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
首先说明数列概念的发生过程,然后归纳、概括数列的定义,并及时用实例进行说明或推导。
在学生掌握了数列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数列的通项公式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并利用大量的实例(举例内容不仅可以涉及数学本身,而且还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经济、环境、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列概念的本质,切身体会数列通项公式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中各字母之间的关系及数列的实际应用。
四、变化及缘由
变化:对数列的概念由理解变了解,提出了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增加了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缘由: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过去往往把它分成几个阶段:给出实际背景及函数模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建立函数关系式;通过观察、实验建立函数关系等等。
而现在的做法比过去的要求更高了。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观察、猜想、分析、推理、判断、证明、反思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点,而复杂的数字运算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这也是训练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
现行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能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大力提倡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