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2)
2.客家围屋的空间形态 (4)
3.客家围屋的建造特点 (6)
4.其他 (7)
5.总结 (7)
6.附录:参考文献 (8)
摘要
围屋又称围龙屋、五凤楼或府第楼,是客家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满足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
客家围屋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且蕴含着丰富文化积淀和客家人勤奋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客家人别具一格的文化成就,寄托着客家人深厚的情感,是客家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是客家传统建筑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客家文化和民族心态,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房屋选址、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都无不体现着客家人的思想价值观。
围屋不仅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表层结构和具体表现。
本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关键词:客家围屋五凤楼围龙屋府第楼
引言
围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博大的内涵奇特构图,深邃的文化艺术气质,作为一种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显示着它的建筑魅力。
自古以来,客家人为营造既能满足生理需要,又能满足心理需要的居室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客家围屋不仅展示着客家传统文化的横断面,反映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与特征,同时还凝聚着客家及其先民的智慧和进取精神,体现了客家传统文化的成就。
对于围屋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认识和了解客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及其对缔结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对今后的城乡规划与民居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在客家围屋的建筑元素中,有许多独有的东西。
相较其他民居,客家围屋有着其他民居已经失落了的精髓气质。
对于客家围屋的研究,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下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1.1基本平面布局
围屋的基本平面布局是:中轴线上有由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的三一体的厅井空间,至少有上下两堂,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
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成图,横屋以二、四、六对称双数排。
大门前有禾坪和半圆形水池,而且前低后高、中轴高两横低。
典型平面如下图所示:
1.2基本平面布局与中国传统住宅关系
“四架三间”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基本单位,其造型源头为明堂制平面的矩形构图。
根据住宅建筑的构造法,从平面的形式上,“四架三间”在中国是所有建筑中最小基准单位,住宅建筑可以此基本单位为基础,向纵深或左右增大。
在客家围屋中,从三堂四横式及其扩大的四横、六横等形式中,可以看出住宅建筑平面以“四架三间”为基础构成的无限增大的生长性格,并且它也是在中国独自漫长的历史上形成的思想的反映,是中华民族思想融合的体现。
三者之间的比较关系如下图所示:
“四架三间”平面格局
明堂一式
围屋造型与明堂关系图
由上图看出,明堂纵横轴上的五堂,在围屋中还是那样安排,其变化是中堂太室位置后移,后堂边后移,在原来明堂的构图上加上了中天井和后天井。
1.3实例分析
以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为例,来探讨围龙屋的平面公祠是三堂,八横,三围围龙屋。
三堂是指沿中轴线进大门后的下堂、中堂、上堂,又叫三进或三串。
下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中堂为大厅,是家族议事与举办婚丧等活动的空间;上堂为祖堂,设有神龛和祖公牌位以供祭祖。
上、下堂两侧有卧室,中堂两侧有天井或卧室,上、中、下堂间有厅或房。
八横是指三堂两侧纵列的房门对着堂屋的横屋堂屋与横屋之间以天井相隔,周边又以走廓相连。
前面是半圆形的水塘和禾坪,与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圆形,但都是以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的。
2.客家围屋的空间形态
围屋的基本形式为对称式,这种居住环境上围合的特征十分明显。
大部分围屋采取中轴对称的空间形态,是以结构逻辑和艺术构图之严整规则来显示其理性色彩的。
2.1基本空间构成
以温公祠为例,其空间都集中在中轴线上,沿着中轴线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
靠近中轴线的建筑亦采取严格的对称式布局。
厅堂一般都位于中心轴线上。
从平面的角度来分析,厅堂就显得十分重要,厅堂空间在所有室内中最大,其装饰也最华丽。
在礼制的影响下,中轴线只有在正式场合下,主人及地位高的客人才有权力行走。
在主体空间的外围设狭窄的夹道,以供家中来往人行走。
从路线来看,明确主次,主人、客人、佣人都有不同的路径,而且等级森严不可逾越。
在这里起作用还有屏门的设置。
屏门是设置的一种仪门,就是指具有屏蔽和出入的双重功能的门,在不同的场合,它显示出不同的功能。
一般屏门都正对厅堂,在平时,屏门都是关闭的,像屏风一样立在垂花门内,出入只走它并未封闭的两侧,而在正式举办礼仪的场合,就要大开屏门,以供主宾直线出入,显得十分庄重,表示对贵客尊敬。
这明确而有节奏重复的柱廊、门窗,不仅使空间的统一性得到平衡,而且空间的完整性也得到充分的表现。
2.2各部分空间之间的构图关系
围屋各部分空间之间有着严密的构图关系,存在着一个实实在在的可望可及的明确的中心对称布局。
其建筑空间的构成自然更多地流露出这一点:一个又一个大小均一的房间简单地重复着,围绕厅堂,卧房的配置、楼梯的分布、窗门的开设和公共的内院天井等公共空间也都是沿着中轴分布的,且排列规整,强调出绝对稳定的中心。
抬起头,可见高大宽出的或方或圆的屋檐划出了一个圆圆的天空,天空中的炫光由于挑檐的影响得以减弱,光线变得明亮而柔和,而在这圆圆方方的天空下的室内高空间下,又有层层的屋檐,依一个圆心层层上升,显示出无限的向上感,使进入的风可以在屋内回旋,带走炽热阳光长时间直射屋面造成的热气,且白灰勾缝的鹅卵石墙脚和木隔墙,它们的热导系数大,传热慢,共同营造凉爽宜人的室内环境。
在内通廓式中层层都有走马廓,作为公共通道,它是室内外交界过度的灰色空间,这一空间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场地,且提供了强光由室外到室内的适应性过渡;对应着门窗带来通风的同时也给室内自然能够采光和欣赏室外优美的自然景观提供条件。
2.3功能空间分布
全楼的功能空间分布情况如下:下面的一层用来做厨房、养牲畜,二层为粮仓,三、四、五层为起居室,房顶用来碾打和晾晒东西。
整个建筑又是方或圆形,比较理性,使有机形态和理性相互补充和协调。
这样完整又规整的、有个性与公共性统一的明显特点,不仅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又唤起普通人的心理反映。
2.4核心空间
客家围屋建筑空间分布中最大的特点是把以家族为中心的祖堂为发射点,把祖堂处在核心位置,主次分明的空间布局,一方面是客家人崇敬祖宗的突出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儒家思想礼俗的展现,也可见客家民系不仅从心理结构中想象力丰富,而且思维方式上概括力也是很强的。
2.5入口空间
大门正对祖堂。
作为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过渡性节点,对空间内外的统一性作出了极好的注释与回答,又承袭了建筑外观的整体气质,在活跃了空间的同对也兼顾了人们的
视线。
入口在风水上被认为是气口,即内外之气交流的地方,它的设置对整个家庭的吉凶祸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门的前面一般都要设置照壁,在风水上的用意是为了挡住外来的邪气,对家宅起到保护作用。
从现代设计的方法来分析,照壁的作用一方面,使外人两个方面:不能够直接窥视院内的活动,绐居住者一种安全感;另一方面,通过照壁的设置,便门前形成一个过渡性的灰色空间,既为来者起到了导引方向的标志性作用,又通过门前空间的界宅,给居住者一种领域感。
总体而言,客家民居建筑侧重于中轴的对称,有序的推移、节奏的明晰、整体的神韵,强调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沟通与大自然的联系。
透析客家民居建筑的空间构成,可以看出:严格对称和谐关系的追求、空间序列的完整性及有序的节奏重复感、布局位序的规整性、主要构件尺寸的统一性、内院弹性空间的公共性和主次关系的明显性,融理性的色彩架构于其空间构成之中,组成了奇妙空间构成。
3.客家围屋的建造特点
3.1围屋的结构方式
围屋的主要结构方式是木构架,墙壁高大而厚实,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面梁上立脊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檀子上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
如此的梁、枋、柱、檀,受力明确,脉络清晰,每一个构件目的明确。
3.2围屋的建筑材料
温家大围屋的建筑结构地基为石砌,凡受风雨面的墙是三合土夯土墙。
三合土用石灰、黄泥和沙和合以外,传说还放人适量的糯米、红糖掺在一起搅拌。
基础建筑相当严格,即夯土墙并非一次夯到顶,而是风干一层再夯一层,因此,要建筑一座大屋,往往需要有几年的时间。
不过,这种墙体非常坚固,其耐久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建筑材料之水泥。
不受风雨的墙则用泥砖砌筑。
建筑材料三合土地面,粘土,石灰砂浆批挡及其他结构用的木桁条,木阁板、瓦屋面、木门窗等,都是就地取材而建。
3.3围屋的色彩与开窗
十分注重它的实用性和因特殊需要而加以着重的装饰,从其材料配色上也不难看出感性色彩。
其素壁青檐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相辉映。
在围合材料上讲究"外不露木,以资防火",甚奎在围合用的外墙上连窗子也很少开。
偶尔开窗,也只开高窗,以防外人向内窥视,从而形成大小面积色彩的黑白对比;从其色彩的选择看,除去实用与美观的因素外,人们常常喜欢使用象征人丁兴旺的颜色为建筑的主色,内容也以体现吉祥幸福、健康长寿光宗耀祖等思想为主。
无论前者的淡雅,还是后者的绚烂,其主旨都是在图谋一种与自然界色彩的统一,与自然环境的相应协和。
前者合意于自然,虽无彩而孕万相,后者寄情于自然,并起而效仿,都体现了人对色彩的"感情用色"。
4.其他
4.1围屋的造型与天地观
围屋的造型艺术是客家土楼造型艺术发展顶峰,它将古朴的三地人“三才”合一的宇宙观和现实的封建伦理制度,特别是家族制度合而为一以高超手法在住宅建筑中活灵活现地再现同来,并且成为固定模式传承。
围屋的池塘和围龙或屋后伸手,一前一后,一阴一阳,是相对配置的。
它们首先使
五凤楼整体造型越出有墙有屋顶的主体建筑部分,而成为包括前后空间的圆形。
细看,它就是圆包方的同圆心模式。
它对天地人“三才”合一宇宙观的图解,明确而又生动形象。
在这种思维模式与住宅造型模式的重合中,天地人“三才”中的人通过住宅这种特殊符号实现了天地、阴阳的沟通。
人处在天地阴阳的和谐氛围之中,得天地阴阳化生之气,所谓“得是气而为是形”,天地人“三才”串通一气,同轨运行了。
4.2围屋中以人为中心的风水学
在围屋中,客家人以简便的手法,创造了“以人为中心”的居住环境。
围屋的空间布局因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在山区,以“背山向阳”为佳址,认为有靠山而纳日月精华之利;在平原则以“背有依托前有旷野”为宜,能形成动静结合的空间布局。
屋居与穿堂过道联结,形成一个循环气流体系,保证了居室清新空气的流通;大小不等的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有纳气通风的回环流层。
而以“人居为中心”的庭院小天地,又与周围广袤的大天地相通;“阴阳相抱而得益,顺应自然而业兴”的家居具有兼顾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环境特色,“在山能沾山林运,近水能收水产财”,这大概是客家人创造的“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与创业条件相结合的一个典型,即“居之、取之、用之、育之”民居生态观的较好体现。
此外,客家围屋与其农耕生活密切相连。
一般兼有牲畜间、棚,牛为主要畜力不可缺,猪鸡鸭为丰富食品不可少;门前禾坪晒谷,年节舞龙狮多了人气;坪前鱼塘养鱼;年年有余,兆头好,兼调节气候防火灾;坪前或过道有水井,生活取用方便;屋背祖公山林木茂盛,涵养水土,更有宗族人丁兴旺的象征。
5.总结
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它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从建筑形式上看,它是客家人建筑艺术智慧的结晶。
而从哲学视野看,它是客家人的精神空间的缩影。
本文针对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剖析了围屋的特点和存在其中的客家文化哲学观,希望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与民居建设中有所
作用。
附录:
参考文献
石奕龙:《泥土板筑的城堡——土围楼》,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黄汉尾:《客家土楼民居》,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杨耀朴、黄崇岳:《南粤客家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张应斌、谢癸卯:《客家围龙屋的宗教与哲学》,载《客家研究辑刊)总第6期,1995年张娴:《广东客家人的围龙羼》.《中国民族》.2001年第7期
谢剑、房学嘉:《围不住的围龙屋)(二刷版),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
廖文:《客家民居建筑文化初探》韶关学院学报,2O02年第1期
韩振飞:《赣南客家围屋源流考一兼谈闽西土楼和粤东围龙罡》.载《南方文物》.199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