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5 2017年高考理综生物冲刺卷五-2017年全国高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50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组织液的渗透压
B. 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都容易引起组织水肿
C.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不会影响组织细胞的渗透压
D.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
【答案】D
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每组都要将酶和底物在室温下混合后在不同温度下保温
B. 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在预实验基础上再次实验时,不需设置空白对照
C. 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即可镜检
D.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答案】B
【解析】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每组都要将酶和底物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混合,A 项错误;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为避免设计不周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实验之前需进行预实验,将实验组的插条生根平均数与空白对照的对比,以确定2,4-D 的浓度范围,在预实验基础上再次实验时,不需设置空白对照,B项正确;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加在盖玻片的边缘,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项错误;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先进行低温处理后再制成装片,D项错误。
3.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1-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吸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出汗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出汗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C. 出汗时汗腺导管重吸收Na+,ADP增加
D. 出汗的作用是使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答案】D
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和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织液中某些物质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
B. 组织液中K+浓度明显降低可导致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下降
C. 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既受激素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 抗利尿激素通过调节渗透压来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D
【解析】组织液中某些物质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A正确;组织液中K+浓度明显降低可导致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下降,B正确;血糖浓度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的受体,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5.某河流因污水排放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产生水华。
通过投放以浮游藻类为食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对其进行治理,收到较好效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藻类大量繁殖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B. 水域中的生物个体数量能反映群落的丰富度
C. 治理后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特点未发生改变
D. 植物中含有的全部能量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C
6.《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有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会使部分个体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B. “竭泽而渔”使鱼虾数量大幅度低于K/2,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 对于自然资源,我们应反对掠夺式开发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利用
D. 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选择
【答案】A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不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过度放牧可能会导致草场退化,环境容纳量变小,A错误;“竭泽而渔”使鱼虾数量大幅度低于K/2,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B正确;对于自然资源,提倡合理开发,而不是禁止开发,C正确;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选择,D正确。
二、非选择题(54分)
(一)必做题
7.(8分)某些种类的毒品可以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
下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回答问题:
(1)图示为__________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受体蛋白存在于___________上。
(2)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导致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含量________,最终在__________产生愉悦感。
(3)吸毒成瘾后,吸毒者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获得同等愉悦感,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8分,每空1分,除特殊说明外)
(1)突触(2分)突触后膜
(2)增加大脑皮层
(3)吸毒导致受体蛋白数量减少,为获得同等愉悦的效果需要更多的神经递质,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量(3分)
(2)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导致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不会被转运蛋白运回细胞,因此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含量增加,愉悦感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
(3)由图可知,吸毒会导致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数量会减少,为了获得同等愉悦的效果,就需要诱导产生更多的神经递质,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量,从而达到渴望的效果。
8.(11分)下图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代表结构和过程,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可推测,图中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___,丁代表___________。
(2)当血糖浓度下降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进
行体液调节涉及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
(均用图中汉字、数字及箭头表示)
(3)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髙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对賅组在同处施加等量的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大鼠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稍低的水平,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某人血液中存在抗体M或抗体N时,可判定其患有糖尿病,其中通过注射胰岛素却达不到降低血糖效果的糖尿病是由___________(填“抗体M”或“抗体N”)引起的,从免疫学角度
看,该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病。
【答案】(11分,每空1分,除特殊说明外)
(1)血管壁、下丘脑(答出一个即可)胰岛素胰岛A细胞
(2)感受器乙→7→下丘脑→8→丁(2分)葡萄糖→3→丙→C→11→组织细胞(2分)
(3)使对照组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明显,以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2分)
(4)抗体N 自身免疫
(2)分析图示可知:当血糖浓度下降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感受器乙→7→下丘脑→8→丁。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进行体液调节涉及的过程是葡萄糖→3→丙→C→11→组织细胞。
(3)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的适宜刺激是血糖浓度下降。
验证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其因变量是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若先后检测的数值存在明显差异,则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由此可知:实验过程中将大鼠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稍低的水平,其目的是:使对照组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明显,以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4)胰岛B细胞必须感受血糖浓度升高的变化才能分泌胰岛素。
图中抗体M引起的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是:抗体M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使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因此可通过注射胰岛素加以治疗。
抗体N引起的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是:抗体N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的机会减少,甚至不能结合,从而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所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却达不到降低血糖效果。
从免疫学角度看,这两种糖尿病均属于自身免疫病。
9.(10分)某实验小组为探究普通低温(-26℃)、深低温(-80℃)处理对同种异体跟腱移植时
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将月龄、体重和健康状况一致的6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6组,A组20条经-80℃处理的跟腱移植给C组,B组20条经-26℃处理的跟腱移植给D组,E组常温下左右后肢跟腱互换移植(自体组)。
F组随机两两配对,然后常温下将配对动物左右后肢未经处理的跟腱相互移植(异体组)。
跟腱移植4周后,进行细胞免疫水平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以确定低温处理对同种异体跟腱移植时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对照组为_______,题中A组跟腱移植给C组的处理过程是______。
(2)分析上表数据可以看出,_____组免疫排斥反应最强。
与E组相比,F组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的原因可能是F组中移植的异体跟腱作为_______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3)依据上表数据和实验目的可以得出的结论为
①低温处理能降低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
②_________。
低温处理的异体移植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低温影响了有丝分裂间期相关酶的活性,主要影响了______过程,从而抑制了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
【答案】(10分,每空2分,除特殊说明外)
(1)E组、F组(1分)将A组新西兰兔的跟腱切下,经无菌处理后放入-80℃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待其恢复常温状态后移植于C组兔的左右后肢
(2)F (1分)(外来)抗原(或“非己”成分)
(3)深低温处理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解析】根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围绕题意从题表中提取关键信息,梳理与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即可分析作答。
(3)C组(深低温处理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低于D、E、F组,说明深低温处理对免疫
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
低温处理的异体移植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低温影响了有丝分裂间期相关酶的活性,主要影响了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10.(10分)由于人为过度干扰,导致朱鹮仅剩下一个分布于狭窄山沟中的7只野生种群,为保护朱鹮及其生存环境,国家建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
下表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洋县境内野生朱鹮2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护朱鹮,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还可采取饲养和野化、放飞等_________保护措施。
早期调查朱鹮的种群数量时,研究人员没有采取标志重捕法而是进行逐个计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保护区内朱鹮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型。
第24年时的种群数量______(填“是”或“不是”)该保护区朱鹮种群的K值,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保护朱鹮时,对其天敌通常采取驱赶或防御措施,而不进行捕杀,因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_______。
【答案】(10分,每空2分,除特殊说明外)
(1)易地(1分)早期朱鹮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也较小
(2)S(1分)不是第24年时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3)增加物种多样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S型等相关知识,由表格可知,朱鹮2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从第3年到第15年一直增大,从第15开始,增长速率开始下降,说明该自然保护区内朱鹮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在此基础上就能回答该题。
(1)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还可以进行易地保护。
标志重捕法适合于活动范围大,个体数量多的种群,而早期朱鹮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也较小,因此不适合采取标志重捕法而是进行逐个计数,来调查朱鹮的种群密度。
(二)选做题
11.(15分)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请根据所学生命科
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消毒和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下列哪些事物适用于灭菌处理_____________。
①皮肤②饮用水③牛奶④注射器⑤培养皿
⑥接种环⑦培养基⑧果汁⑨酱油⑩手术刀
A.①②③⑧⑨
B.②③④⑤⑥⑧
C.④⑤⑥⑦⑩
D.以上全部
(2)配制培养基时各种成分在溶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_____________,接种前要进行___________,在整个微生物的分离合培养中,一定要注意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3)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_____法。
在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末端开始划线?___________________。
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为什么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位同学在家制作泡菜时,为避免杂菌污染而向泡菜坛中加入了青霉素,结果发酵失败,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保持菌种的纯净,对于长期需要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
【答案】(15分,每空2分,除特殊说明外)
(1)C (3分)
(2)调pH(1分)高压蒸汽灭菌(1分)
(3)稀释涂布平板法使细菌数目随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获得单菌落杀死接种环上残留菌种,避免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4)青霉素杀死了乳酸菌
(5)甘油管藏
【解析】
熟记并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泡菜的制作原理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作答。
(3)纯化微生物时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在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为了使细菌数目随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获得单菌落,每次划线需从上一次划线末端开始。
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为了杀死接种环上残留菌种,避免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仍然
需要灼烧接种环。
(4)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
制作泡菜并泡菜发酵的实验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若在家制作泡菜时,向泡菜坛中加入了青霉素,则青霉素会杀死乳酸菌,导致发酵失败。
(5)对于长期需要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12.(15分)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现代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
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其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之一如下图:
(1)过程①代表的是____________,过程①所需原料为_________。
(2)过程⑦采用的实验技术是_________,获得的X是___________。
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至少需经_____次筛选才能选出产生所需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然后要用__________技术在体外培养,培养时配置的培养基是_____________(填“_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其成分与培养植物相比不同的是含有葡萄糖和______等。
(3)若将含有A基因的受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必须满足无菌无毒、营养、___________、气体环境等条件,才能使细胞大量增殖,其中培养环境中的空气必须加5%的C02,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
若受体细胞是受精卵,则需将其在体外培养到___________时期,将其移入到母体子宫,培育成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可以作为____________,生产A蛋白。
(4)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____________制成的疫苗。
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从疑似患者体内分离病毒,与已知病毒的_________进行比较;或用图中的________进行特异性结合检测。
【答案】(15分,每空1分)
(1)逆转录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2)动物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 2 动物细胞培养液体动物血清
(3)(适宜的)温度和pH 维持培养液的pH 桑椹胚或囊胚生物反应器
(4)A蛋白核酸(基因)序列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