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④】王洪才: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树立的四个理念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01115d3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c.png)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指的是“产业兴旺,人才强国,创新引领,社会受益”。
这一理念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以及培养发展适
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制定的。
产业兴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产业领
域对高素质、技能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产业发
展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课程,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强国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我国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
要时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
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高素
质人才。
创新引领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
社会受益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之一。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其
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要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加强校
企合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
出积极贡献,实现社会受益。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要素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50426a2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2.png)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要素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要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有几个关键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一、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环境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学校应该提供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教师要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多元化的教育内容。
除了传授基础的学科知识外,还应该包括技能培养、团队合作、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该学习如何挖掘问题、解决问题,并了解市场需求和商业运作。
这样的多元化教育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与实习机会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与实习机会。
学生通过实际的项目实践,可以学习到创新和创业的具体过程。
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实验室、创业基地等平台,让学生亲身参与并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实习机会接触到真实的商业环境,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导师的指导与辅导导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导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辅导。
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创新项目中的具体操作,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创新创业经验,并与他们分享行业内的资讯和动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和行业发展。
五、创新文化的培育创新创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
学校应该倡导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创造。
学校可以组织创新比赛和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创新文化的培育,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总结: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包括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实践与实习机会、导师的指导与辅导以及创新文化的培育等。
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育人理念
![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育人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64670ec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4.png)
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育人理念近年来,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
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使其具备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有其独特的育人理念。
首先,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而是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通过实践项目、社团活动等方式深入接触创新创业的实践,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
其次,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强调跨学科合作。
创新创业往往需要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融合,而传统的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较为封闭,学生难以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传统学科的限制,鼓励学生在跨学科的背景下进行学习和实践。
例如,开设跨学科的创新创业课程,组织跨专业队伍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等,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再次,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实践导向。
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
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以实践为核心,通过实践项目、企业实习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通过实践的机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为将来的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创新创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挑战。
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业导师制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不断成长的能力。
总之,开放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以其独特的育人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ef7cd52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1.png)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追求科学化、规范化、系统性的教育理念,强调以现代创新理念引领现代创业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和知识的结合,并使之互相促进,在教育理念中推动创新创业。
一、科学化的认知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改变认知方式,强调以科学的视角看待创业教育,通过科学的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技术参数参考法来解决实践问题,确立教学方法更视角认知实践问题,以拥抱变化,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和指导。
二、提升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在课堂上以实际问题和实践活动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就业技能和方法,增强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实践知识,把创新理念付诸实施,使之成为实际生产力。
三、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求从从创新的角度,培训学生思维灵活,敢于挑战,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从解决复杂问题的角度,快速实现活动及技术创新,为实现创新创业提供动力,为下
一代创新创业者搭建舞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案例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39fcb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b.png)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案例分析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从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探讨。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使其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新事物、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创业能力则是指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够在市场中创造新的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
学校应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组织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创业往往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应通过项目实践、团队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3. 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要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
学校可以与企业、创业孵化器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让他们亲身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案例分析1. 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国传媒大学积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导论、创新创业案例分析等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
学校还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实习和创业孵化的机会,帮助他们将创新创业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2. 美国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斯坦福大学是全球著名的创新创业教育先驱,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斐然。
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中心,提供创新创业课程和项目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结合点
![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结合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7ce7d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a.png)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还应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创业经历。通过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或者鼓励在职教师参与创业项目,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跟踪最新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动态。
4.4 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构建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的结合点
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创新思维和新鲜血液。
3.1 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的互动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的互动机制包括资源共享、信息交流、项目合作等。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技术和市场信息,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创新思维和人才资源。通过这种互动,双方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教育和产业的发展。
5.4 产教融合的机遇
产教融合的机遇在于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产教融合,可以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的渠道。
六、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的未来展望
6.1 教育模式的创新
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灵活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和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估。
4.1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构建这一体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案例分析和创业模拟等。理论课程应涵盖创新思维、创业管理、市场分析等内容,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实践课程则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真实世界的创业案例,学习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创业模拟则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尝试创业,体验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dbc1d17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a.png)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摘要】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是指注重产教融合、注重校企合作、注重分类培养和注重创新创业的理念。
这些理念强调教育和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倡导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以及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创业。
这些理念的提出,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贯彻这一理念,可以实现教育和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职业教育、四在理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分类培养、创新创业。
1. 引言1.1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是指注重产教融合、注重校企合作、注重分类培养、注重创新创业的理念。
这些理念旨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提出变得尤为重要。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通过加强产教融合,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教育更贴近产业实践,更符合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的理念也强调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分类培养的理念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培训。
注重创新创业的理念鼓励学生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精神,使他们具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立足的能力。
2. 正文2.1 理念概述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是指注重产教融合、注重校企合作、注重分类培养和注重创新创业的理念。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
注重产教融合的理念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通过跨界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还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双赢局面。
注重校企合作的理念是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探讨
![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e2376c4ad51f01dc281f166.png)
Liaoning Economy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探讨◎王福英李洪宇武晓敏〔内容提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呈现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已深 入人心,但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如何贯穿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0昍理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仓撕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 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仓彳业意识、开拓精神 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将研究、教育、商业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模拟演练,培养学 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是为从事商 业、企业活动和就业做准备的教育。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 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 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逐渐具体和清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良 好素质,具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使之 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需求。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 目标,笔者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这属于思维 意识、精神层面。
思维意识支配行动,正确的思维认识 引导正确的行为。
大学生只有具备创业的意识、创新精 神,才能引导日后的创新创业活动,强烈的创新创业意 识是创新创业者的精神支柱。
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头脑中埋下“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种子,使 之在遇到合适的机遇生根发芽。
二是培养锻炼学生创 新创业的能力,这属于能力层面。
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 育,培养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为日后学生进行创 新创业、就业做好能力储备。
要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 课程体系的支撑。
因此,高校深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要考虑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 系中。
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对策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计划的关 键,其支撑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本质及其实现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本质及其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9eec25d13968011ca20091c5.png)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本质及其实现作者:王洪才来源:《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年第6期[收稿日期] 2020-08-09;[修回日期] 2020-11-28[基金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与结构模型研究”(71974163)[作者简介] 王洪才,河北邯郸人,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王洪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标牌,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所有高校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且要贯穿于教育活动全过程。
但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高校扎根并变成高校自觉行动就必须找到它的哲学根基,以证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普适性。
经过哲学审视发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创业潜能,而且都具有创新创业的现实需求,只要提供适宜的条件,就可以把创新创业潜能变成现实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在于承认每个人都具有创新创业的潜能和需求并愿意为之提供合适的条件,它的起点是探究兴趣的培养,条件是构建创新教学的文化氛围,其本质在于形成科学思维习惯。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哲学思考;创新创业潜能;科学思维训练[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0)06-0001-09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乃至根本性的任务[1],因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批的“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必须承担这个任务,这是国家、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2]。
但创新创业教育要有效开展就必须处理好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否则就可能造成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混乱。
人们相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更不能脱离通识教育。
换言之,只有当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充分融入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构成一个有机体时,它才可能是成功的。
论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把握的四个维度
![论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把握的四个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ff1fcf1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2.png)
论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把握的四个维度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把握:政策环境、教育理念、实践平台和资源保障。
第一个维度是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有效推进的基础,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重要条件。
高校要建立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包括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各方面的支持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政府也应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鼓励学生、教师和校外创业者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
第二个维度是教育理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为目标,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兴趣。
高校要创新教学方法,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供创新创业案例和实践项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第三个维度是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高校要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器等,提供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培训和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高校可以与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第四个维度是资源保障。
资源保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要加大投入,提供充足的经费和设备,建设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各种资源支持,让学生有更好的条件和机会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从政策环境、教育理念、实践平台和资源保障四个维度进行把握。
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优化和营造,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b3dc12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7.png)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一、引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能力之一。
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高等教育阶段都十分重要。
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本文将从定义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能力的要素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实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过程。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素养,使其在日常学习和未来职业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和创业。
三、创新能力的要素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素养四个要素。
1. 创新思维:指学生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从传统的观念中脱颖而出,不拘泥于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考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2. 创新意识:指学生具备主动探索和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对于困难和挑战持有积极的态度,乐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3. 创新技能:指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操作技能,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实现创新。
4. 创新素养:指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四、创新创业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实施1. 小学阶段在小学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制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观察、实验和合作等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2. 初中阶段在初中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创业班级或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同时,可以引入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锻炼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高中阶段在高中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要更加强调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业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创业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创业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d05ff95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a.png)
创业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创新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作为教育目标,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讨创业创新教育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一、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意识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素质之一。
在信息时代,技术变革快速,市场需求多样化,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关键要素。
创业创新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能力。
二、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相关能力。
具体来说,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业创新的基础,需要学生具备敢于冒险、积极探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创业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
2. 培养学生的市场洞察力。
创新创业需要对市场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预判,创业创新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市场洞察力,使他们能够抓住市场机遇,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3.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不仅仅是一种意识,更需要学生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创业创新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包括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
三、创业创新教育的策略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创新教育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教育策略,包括以下几点:1. 融入实践项目。
将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让学生亲身参与创业实践,从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创业创新往往需要多方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工协作。
3. 提供导师指导。
创新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供导师的指导和支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并规避一些创业的风险。
4. 提供创新创业资源。
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创新创业资源,如创业孵化器、创新创业竞赛等,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bae759d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5.png)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As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作者: 王洪才[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江苏高教
页码: 21-2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1期
主题词: 高质量高等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人生目标;职业生涯;科学方法;人文精神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呼唤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应成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高质量高等教育不仅要求人才培养以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为中心,而且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机制是公平的、规范的、协调的和个性化的,这些构成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一般内涵.理解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与一般内涵,需要超越对高质量高等教育认识的四个误区,重温创新创业能力的结构模型,从而把人生目标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方法训练和人文精神陶冶有机地融合起来,共同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合力.。
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
![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342e8e2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8.png)
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竞争的加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在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创新理念、创造机会、创业能力以及支持政策等方面探讨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
一、创新理念创新理念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出发点。
创新理念意味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和创新,要求学生具备勇于尝试和创造的勇气。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组织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造机会在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给学生创造机会是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手段。
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和行业的需求;可以建立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场所和资源支持;还可以组织创业讲座和交流活动,邀请成功创业者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创新和创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如市场营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意思维能力等。
高校应该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创业项目,让他们亲身经历创业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该注重创业能力的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四、支持政策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政府和高校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鼓励。
例如,可以设立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提供财务支持;可以给予创业团队和项目一定的资金补贴;还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这些支持政策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
27532282_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
![27532282_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dd4d07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2.png)
3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文/ 刘维 刘浩瀚 张瑛 李志伟创新创业教育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眼点,以使学生就业方面的压力得到缓解为着眼点。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科学的理念,制定有效的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机遇期和改革攻坚、爬坡过坎关键期,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对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意义重大。
在育人模式上,新《职业教育法》强调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就是要突出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推动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职业体验、求职指导等就业创业服务,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其职业视野并增长社会经验,让更多青年能凭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高等职业教育以人才培养工作为根本任务,要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要有效破解三个命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禁锢,充分发挥其优势;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冒险精神与独立工作生活的能力,为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奠定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它具有培养一线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属性,因而必须紧贴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即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的现状近年来,高职院校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提升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破解四大难题 树立四种观念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破解四大难题 树立四种观念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8c8fa0176a20029bc642d18.png)
破解四大难题树立四种观念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发表时间:2009-10-28T14:36:56.623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09年第9期供稿作者:梁文政忠县教育委员会主任[导读] 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发展大计、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事关社会发展,民族未来。
当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解阻碍教育发展的实际难题,创新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关系到未来一段时期教育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加快和率先。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忠县教委坚持真学、真议、真懂、真用,做到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提出了“破解四大难题,增强四种观念”的教育科学发展思路。
一、破解忧患意识不强的问题,树立争优观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归根结底是用来指导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基础教育质量处于全市领先水平,成为我县一张亮丽的名片。
但发展不够的问题仍然是当前我县教育事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是优教资源总量小。
与先进发达地区和主城区相比,我县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育人质量有待提高,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是办学特色不鲜明。
大部分学校习惯于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办学理念、育人思想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三是育人质量有待提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
作为教育人,要敢于正视教育发展滞后的现实,少一点自豪感,多一点危机感,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一是要把发展理念转变到科学和谐上来。
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决破除一切阻碍教育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不断深化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机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把各种资本引进教育,为教育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https://img.taocdn.com/s3/m/846b4ed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5.png)
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王洪才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
【年(卷),期】2024()22
【摘要】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命题.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性,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和传统体制束缚,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充分展示自身优势的关键所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尧实践性强等优势,就能够高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而创新创业教育也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异军突起,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页数】4页(P4-7)
【作者】王洪才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科技创新基地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新引擎
2.制度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3.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构建首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4.基于创新型
经济体系的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研究5.在“三教协同创新”中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实践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业教育要有“创新”
![创业教育要有“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d7c611c189eb172ded63b7f6.png)
创业教育要有“创新”当前,我国高等学校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普遍开展创业教育。
这对于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认识模糊、目标不明、方法不当、条件不具备等突出问题。
因此,创业教育需要“创新”。
首先,要创新认识领域。
创新型经济要靠创新型人才来支撑,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型教育来培养。
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期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战略要求,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
要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精神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创业素质是一种更高品位的素质,创业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
要树立“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业素质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创业教育核心是创新”等核心理念。
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创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可以勇敢地自主创业,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要创新教育方法。
开展创业教育要创新教育方法,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开展“普惠式”教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占有一定学分,让所有学生普遍受到教育;要开展“专业化”培训,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专业化培训,以“培养产品开发型创业者和技术服务型创业者”为导向明确创业培训思路;要以“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内外结合”为抓手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为内容丰富创业教育实践;以“基地孵化、技能催化、成果转化”为突破口完善创业教育载体。
对少数有创业意向、创业能力、创业项目的学生,要在政策、经费、条件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宽容他们创业失败。
再其次,要创新创业实践。
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创业实践是学生走向自主创业的必需途径。
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突出问题是缺经验、缺资金、缺场地,因此要制定落实国家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放宽准入条件,降低创业门槛,简化管理审批手续,构建创业绿色通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期关注④】王洪才: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树立的四个理念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无疑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最急迫的课题,这不仅是源于中国经济升级换代、转型发展的要求,也是为了增加国家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动力的需要,更是为了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需要,当然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要在大学中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
传统的人才培养是大一统的、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要改变这种模式,就必须走特色化、应用化、国际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最急需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创新动力,具有应用实践能力和个性特色的人才。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要树立个性化、应用型、创新性和国际视野人才理念。
个性化人才理念具有个性特色是一个人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标志,只有当一个人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时,才使他的个性特色得以充分的彰显。
因此,尊重个性,是创新教育的第一要义,没有创新精神就难以真正创业。
一个人在彰显个性之时,也正是他的主体性得以发挥之际。
实现个性化的过程,就是自我肯定的过程。
显然,在这个走向自我肯定的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外部氛围给予支持,如果没有环境的默许和鼓励,要形成明显的个性特征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个性品格总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甚至可以说是环境塑造的结果。
不可否认,个体意志力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环境有利与否则对个体成长的快慢和方向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必须充分尊重个性的价值,要承认“创造性寓于个性之中”这一基本原理。
我们知道,健康的人格寓于富有创造性的个性之中。
为此,在教育中必须开展个性化教学。
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施教,而非采用统一模式进行灌输。
个性化教学说到底,就是尊重每名学生的不同理解方式,而不强求统一。
大学要培养个性化人才,就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不能按照一个模子进行统一化培养。
这直接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按照学科专业设计的,并没有照顾到学生个性的特色。
在这种模式下,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学习一样的课程,选修课的意义也没有彰显。
说到底,这仍然是“大一统”培养模式在作祟。
进行个性化教学的一个基点就是尊重学生的求知兴趣,因为正是这种兴趣才带动了个体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求。
探求来自一种内动力,具有很强抗干扰能力。
传统教学往往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使学生很难体会到求知的乐趣,学习成了学生为满足外部要求而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没有体验到学习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
因此,实施个性化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尊重学习者主体性。
个性化教学也是实践创新教学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不承认学习者的主体性,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与自身的经验是隔离的,只能是一种“死”知识。
可以看出,提倡个性化教学与传统的统一化教学是矛盾的。
统一化教学强调的同一步调,个性化强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尤其提倡每个同学都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的学习方案设计。
应用型人才理念要培养出个性特色的人才,必须走出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模式,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之路,重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非知识接受能力或死记硬背能力。
在真正的理解过程中,只有结合每个人的个性特色,尊重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知识才可能转化为个体的,才可能使个体与环境之间展开有机的互动,才可能把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这个应用过程,也是激发个体创造性的过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个体就开始了一个试错过程,在这个试错过程中,个体必然要借鉴各种资源,那么所学习的理论能否为当下问题解决提供指引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考察目标。
这一考察过程,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正是因为问题导向和问题的激发,才使理论知识焕发了生命力,没有这个问题解答过程,理论知识就可能始终处于封存状态,因为它缺乏被反思的机遇。
因此,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必须以问题解答为导向,即必须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把个体的主体性激活。
这意味着,要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这也在考验教师的创造力,考验教师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力,考验教师是否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故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在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前提下实现的,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主动地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
否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对于教师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就必须首先使自身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意识,能够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思考自己的科研课题与教学内容设计。
教师尤其不能把应试教育作为逃避就业压力的策略,借鼓励学生考研来逃避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责任。
所以,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
对于高校而言,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要在教学管理上大力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反对进行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鼓励教师积极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素质,主动与实践部门结合,提高自身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知识不断分化和细化,适合于从事理论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少了,同时社会对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则越来越多了。
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具有理论兴趣,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进行应用性的设计和操作。
所以,个人的兴趣变化,与社会生产越来越趋向精细化、个性化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这意味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学体系不应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而要以实际行业面对的问题为主导。
强调“做中学”,强调个体的主动探究,提倡团队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提倡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内容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成功路径是提倡合作教学,这个合作既包括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开展合作,也包括校内与校外的合作,特别是与实践部门的合作,不能按照传统的学科分化逻辑进行教学。
创新性人才理念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命题,是时代的呼唤是需要不断推进的工作,是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改革事业。
对于高校而言,首先需要从观念上进行突破。
培养个性化人才、应用型人才,都是围绕培养创新性人才而设计的,可以说,不尊重个性,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创新就不可能。
人的创新性寓于独特的个性之中。
创新性首先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求知兴趣,其次是表现在具有敏锐的批判意识上,再次表现在善于提出新想法新看法并把它们付诸行动中,最后是表现在善于不断地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批判和总结提升上。
当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而且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批判思维能力上,因为具有敏锐的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强化个体的求知兴趣,这种强化是一种内在的强化,效力更具有持久性。
所以,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这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不同观点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不仅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石。
当然,一个人要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野,进行经验反思,善于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进行检验,从而形成真正自己的知识。
这与现实对照的过程其实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个体创新能力的基本过程。
培养创新性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特别是要改变传统的考评方式。
教师只有结合实际案例的讲解,才容易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内化,而让学生参与实践实习过程则能够推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不能仅仅考查他们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程度或对教师讲解的接受程度,而应该把考查重心放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并非越难越多越好,而应该适可而止。
在这里,“适度”是指学习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度而且是学生经过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教学内容必须克服纯粹的理论知识模式,必须寻找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以这个结合点来构建教学内容框架,否则教学过程就容易沦为空洞的理论知识灌输,从而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进而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畏惧心理。
因此,我们必须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即:好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
国际视野人才理念在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创新性人才是没有国界分别的。
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借鉴国际的经验。
我们知道,真正的创新人才决不是自封的,必须得到国际的承认。
换言之,创新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走向国际。
在当代社会,一个人没有国际视野是很难做到真正意义的创新,因为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认识都不能仅仅在国内自我宣称,必须放在国际的平台上进行比较,不然我们可能是在重复别人的劳动。
只有视野开阔,才能为自己的思想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参照系,从而避免闭门造车,做重复性工作。
要具备国际视野,就首先需要具有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即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本土的定势思维来思考世界上的事情,必须学会站在客位的视角来审视一切,否则就会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于人。
当我们站在客位视角进行思考的时候,就学会了如何欣赏不同的文化,如何进行不同思想间的交流,如何识别不同认识的精彩之处。
这样做就拓展了视野,使我们对问题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就容易更快地接近科学的前沿,最终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毫无疑问,学会跨文化思考,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掌握必要的外语工具是前提,因为这样才能直接地接触到外国的语言文化文本,提升文化交流的效果,尽快地把握对异域文化的精髓。
所以,国际化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高位阶,它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标签,而是作为人才的主体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互动的过程。
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就必须从个性化、应用型、创新性等做起,否则,国际化是不可想象的。
无疑,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都不能脱离国际视野,因为具备国际视野可以促进一个人自我素质的不断提升。
个性化、应用型、创新性、国际化这四种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中个性化理念是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之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个性内涵,才可能为日后的知识实际应用和发明创造以及国际交往提供动力支持;应用型理念为人才成长提供活力源泉,人只有在应答现实社会需要和回应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极大地激发个体的创造性,也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品质,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方向性和针对性;国际化理念引导人才成长的深度和高度,它不仅要求人才在个性品质上具备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时必须注重现实应用性和科学原创性,这两者自然也是应用型素质与创新性素质的展现。
四者是一个内在的有机体,是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和相互依赖的统一体,唯如此才能造就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才能满足科学技术的原创性的需求。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制作: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