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摘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十一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

作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较详实地分析研究,剖析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探讨了发展谋略。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201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作为一项新型的面向全国城乡亿万人民群众传播科技文化信息资源的创新工程,通过共十一年的共建共享工程实践,收集整合了全国一大批既有的科技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借助先进的互联网、卫星宽带等现代传媒手段,以数字化的形式,将上述文化信息资源传输到全国城乡的千家万户,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自己家中就能共享到先进的文化信息资源和前沿的科普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化资源的供求关系,在推动文化为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消除数字鸿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构建我国公共文化信息资源传输服务体系打下了好的了基础,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乃至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主要成就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十余年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的重要平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十一年间,它以丰富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健康有序发展的路子。

它的出现对提升我国城乡信息化水平,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库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共享工程是改变农村文化落后面貌的“德政工程”、弘扬先进健康文化的“民生工程”、面向农民群众的的“文化下乡工程”、推动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主要表现在:
1)信息资源面广量大
十一年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采集、加工和整合了全国各级公共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影视机构、文化科教单位、文艺表演团体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组建起规模宏大的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

资源内容宽泛、形式多样,既有舞台精品、群文新作、电子读物、专题知识及影视作品,又有独具地方特色、适应农村需要的科普知识、乡俗文化、地方戏曲和实用技术专题资源等。

2)四级网络初步形成
在全国范围,已初步形成了文化共享工程的四级服务网络体系。

在首都北京建立起国家共享中心,在省、市、县三级,分别建立了分、支中心,在乡镇、街道和村居则发展起星罗棋布的基层网络服务点。

建成后的县级支中心成为共享工
程四级服务网络体系的“换乘站”,它通过光纤和卫星,既可以将国家中心、省市分中心采集、加工和整合的文化信息资源输送到乡镇、村居基层点,又可以将当地特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上传和平传,实现全国范围的共享。

3)传输方式不断创新
在共享工程建设中,针对我国城乡和各地信息网络的不同状况,先后因地因时制宜,创造并推出了形式多样的传输方式。

如在具备互联网上网条件的城市、城乡结合部和较发达的村居,直接通过互联网提供传输服务;在开通城域网、局域网的地区,实行镜像方式进行传输;在网络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通过卫星传送方式传输;在交通闭塞的落后山区和偏远地区,通过移动存储等方式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随着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扩展,全国亿万群众坐在家中,通过电视机、电脑就可以收看文艺节目,学习各类科技文化知识和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储运等实用技术。

文化共享工程已经铺就亿万农民群众致富的康庄大道,恰似为农民朋友们按上了顺风耳、千里眼,引领农民群众登上健康美好生活的崭新舞台。

2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公共图书馆建设
这些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用了高新科技含量的崭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培育出了新型的文化业态,构建起全新的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面对共享工程的异军突起,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与传播手段的创新,是推进其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公共图书馆只有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将高新技术创新应用于为读者的服务,将读者群由传统办证借阅发展到网上查阅,加快资源共享建设步伐,才能打破网上文化资源匾乏、信息服务总体水平低下的局面,走出了读者减少的困境,并进而形成新的服务优势。

现在有一种偏见,认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总有一日要淘汰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与时俱进,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表明创新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即使是将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全部整合上网了,将来每时每刻还会有新的资源出现且需整合利用。

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公共图书馆与共享工程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型业务关系:公共图书馆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和发展的重要依托,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则为图书馆延伸业务服务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可能。

因此,只要把文化资源共享建设作为图书馆的主打业务开展好了,公共图书馆事业也就得到了新的发展。

3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存在的问题
3.1认识上有误区
在一些人看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作为工程,既然有始就应该有终,只要四级网络建起来了,信息资源上网共享了,资源共享作为工程任务就算完成了。


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仅作为一项工程来建设和完成是不够的。

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区域广泛、内容繁多、时间长久、规模宏大的社会性、公益性事业,它不仅涉及到文化界,而且涉及全社会,科教卫体、农林牧渔、工交财贸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积极支持参与;就是文化系统内部,不但涉及到图书馆本身,而且还涉及到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演艺团体、影视机构、艺术科研教学等单位,他们的信息资源同样需要收集、加工和整合利用。

3.2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无论是网络建设、信息征集,还是资源整合、上网传输,都是专业性、技术性和知识复合型很强的工作,由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新生事物,再加缺乏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机制,当前从人才层面讲,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问题表现得相当突出。

3.3发展不平衡
从资源层面讲,各地文化信息资源收集、加工和整合利用不够平衡,面向社会各界的征集力度有待于加强和提升,而且目前已经征集到和上网传输利用的文化信息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3.4资源配置零散
由于缺乏统一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表现为资源配置分散,技术实现尚不成熟,不利于信息资源的检索、上传和利用。

3.5服务效益发挥不足
从服务层面讲,国家和省级中心与基层中心和受众之间还缺乏有效的对接,而县级以下基层中心建设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各级共享中心的服务功能和效益还没有得到正常发挥。

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作的发展谋略
4.1转变服务观念
各级各地在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中,要自觉转变服务理念,要由过去片面的“送文化”转变为主动的“种文化”,把对广大农民群众的信息资源服务由“要我文化”转变为“我要文化”,服务战略要由科教文化卫生“三下乡”转变为“常下乡”,从而使信息资源工程共建共享成为一种常态。

4.2用统一标准规范共建,以消除差异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不实行统一的标准,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就难以实现。

在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工作中,数字建设的软件各异,其结构差异大,种类多,目前缺乏统一标准,而只有标准统一,规范建库,加强协作,才能保证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库质量,使资源建设
成果具有共享性、通用性,便于读者的利用。

4.3尽快培训专业人员
共享工程专业性、技术性都非常强,各级各地共享中心在开展服务的同时,要加大各级各地中心之间的专业技术交流,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共享工程工作人员专业培训班,使广大共享工程业务人员熟练掌握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库建设的操作技能。

4.4把共享工程纳人政府工作考核
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惠民公益工程,要建设共享工程,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应按照中央和国务院要求,真正将共享工程纳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切实解决经费、人员投入,才能保障这一文化惠民公益工程扎实推进。

4.5开展形式多样的优质服务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构建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只有共享工程各级站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优质的信息资源传输服务真正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才能打破偏远落后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

总之,共享工程首先需要一种顶层设计,以使工程建设有章可循,同时也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齐抓共管,只有这样,通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才能真正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好,用好。

参考文献
[1]高永明.农村文化建设的最佳平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2):33-35,74.
[2]刘若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3):49-51,54.
[3]吴爱云,鲍成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吉林省农村的实践与思考贵图学刊,2009(1):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