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QC 萘普生检验操作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萘普生检验操作规程
1. 目的
建立萘普生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使萘普生检验操作规范化。
2. 范围
适用于萘普生的质量检验。
3. 术语或定义
3.1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英文简称。
3.2 SMP:标准管理程序(Standard Management Procedure),用于指导工作的管理类文件。
3.3 SOP: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用于指导如何完成一项工作的文件。
4. 职责
质量控制部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5. 程序
5.1 检验依据
5.1.1 《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1444页)。
5.1.2 萘普生质量标准(质量标准编号:)。
5.1.3 《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
1.【性状】
1.1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几乎无臭。
本品在甲醇、乙醇或三氯甲烷中溶解,在乙醚中略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1.2熔点
依熔点测定法操作规程进行测定。
本品的熔点为153~158℃。
1.3比旋度
1.3.1仪器与用具
天平(感量0.1mg)、自动旋光仪、量瓶(50ml)
1.3.2操作方法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三氯甲烷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 中约含10mg 的溶液,依旋光度测定检验操作规程测定其旋光度,按下式计算本品比旋度:
[]lc
t D αα比旋度100= 式中:l 为测定管的长度,dm ;
α为测得的旋光度;
c 为100ml 溶液中含有被测物质的重量,g (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
1.3.3标准规定
本品比旋度应为+63.0°至+68.5°。
2.【鉴别】
2.1鉴别⑴
2.1.1试剂
甲醇
2.1.2仪器与用具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天平(感量0.1mg )、容量瓶(50ml )
2.1.3操作方法
取本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中含30μg 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验操作规程(10-SOP-509-00-01)进行测定,在262nm 、271nm 、317nm 与331nm 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2鉴别⑵
2.2.1仪器与用具
双光束红外分光光度计、压片机、玛瑙研钵
2.2.2操作方法
取供试品约1mg ,置入玛瑙研钵研细,再取溴化钾粉(约200mg),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研磨混匀,移置于直径13mm 的压模中,使铺布均匀,加压至20MPa ,约60秒取出。
目视检查应均匀,无明显颗粒。
将供试片置于仪器的样品光路中,进行光谱扫描。
供试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432图)一致。
3.【检查】
3.1氯化物
依氯化物检查法检验操作规程检查。
3.1.1试药与试液
标准氯化钠溶液:称取氯化钠0.165g ,置1000ml 量瓶中,加水适量使其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 ,置100ml 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 相当于10μg 的Cl )。
稀硝酸、硝酸银试液
3.1.2仪器与用具
天平(感量1mg )
纳氏比色管(50ml)、刻度吸管(1ml、10ml)、移液管(5ml)
3.1.3操作方法
取本品0.50g,加水50ml,振摇10分钟,滤过(滤纸先用稀硝酸湿润),取续滤液25ml,加稀硝酸10ml,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摇匀,即得供试溶液;另取7.5ml 标准氯化钠溶液,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硝酸10ml,加水使成40m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
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用水稀释使成50ml,摇均匀,在暗处放置5分钟,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供试溶液与标准氯化钠对照溶液比较,不得更浓(0.030%)。
3.1.4注意事项
3.1.
4.1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应同时操作,加入试剂的顺序应一致。
3.1.
4.2应注意按操作顺序进行,先制成40ml的水溶液,再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以免在较大浓度的氯化物下局部产生浑浊,影响比浊。
3.1.
4.3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在加入硝酸银试液后,应立即充分摇匀,以防止局部过浓而影响产生的浑浊;并在暗处放置5分钟,避免光线直接照射。
3.1.
4.4纳氏比色管用后立即用水洗,不应用毛刷刷洗,以免划出条痕损伤比色管。
3.2有关物质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试验。
3.2.1试药
6-甲氧基-2-萘乙酮对照品
甲醇、0.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
3.2.2仪器与用具
天平(感量0.1mg、0.01mg)、高效液相色谱仪、酸度计
量瓶(25ml、200ml)、移液管(1ml、2ml)
3.2.3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75:25)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0nm。
理论板数按萘普生峰计算不低于5000,萘普生峰与各杂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大于1.5)。
3.2.4操作方法
避光操作。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适量,充分振摇使萘普生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6-甲氧基-2-萘乙酮(杂质Ⅰ)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5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1ml和对照品溶液2ml,置同一2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
保留时间的2.5倍。
3.2.5计算公式
%10010%3-⨯⨯⨯⨯=I s I I s
C A C A )含量(杂质
式中:A s 表示供试品溶液中杂质I 的峰面积;
A I 表示对照溶液中杂质Ⅰ的峰面积;
C s 表示供试品溶液浓度(m g/ml );
C I 表示对照溶液中杂质Ⅰ的浓度(μg/ml )。
3.2.6标准规定
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与杂质Ⅰ峰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按外标法法以峰面积计算,不得过0.1%,其他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中萘普生峰面积的0.4倍(0.2%),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中萘普生峰面积(0.5%)。
3.3干燥失重
依干燥失重测定法检验操作规程测定。
3.3.1仪器与用具
天平(感量0.1mg )、电热恒温干燥箱、称量瓶
3.3.2操作方法
取供试品约1g ,精密称定,平铺于已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置恒温干燥箱中,105℃干燥3小时,取出,放至室温,精密称定,记录测定数据。
3.3.3计算
%100W W W W %1
321⨯-+=干燥失重 式中:W 1为供试品的重量(g );
W 2为称量瓶干燥后的重量(g );
W 3为(称量瓶+供试品)干燥后的重量(g )。
3.3.4标准规定
本品减失重量不得过0.5%。
3.3.5注意事项
3.3.5.1干燥时,应将瓶盖取下,置称量瓶旁,或将瓶盖半开。
取出时需将称量瓶盖好。
3.3.5.2供试品平铺厚度不可超过5mm 。
3.3.5.3称定扁形称量瓶和供试品以及干燥后的重量,均应准确至0.1mg 位。
3.4炽灼残渣
依炽灼残渣检查法检验操作规程检查。
3.4.1仪器与用具
天平(感量0.1mg )、高温电阻炉、电炉、坩埚、硅胶干燥器
3.4.2操作方法
空坩埚恒重:取洁净空坩埚置高温炉内,将坩埚盖斜盖于坩埚上,加热至500~600℃至恒重。
供试品称量:取供试品1.0g ,置已在500~600℃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精密称定。
炭化:将盛有供试品的坩埚置电炉上缓缓灼烧,炽灼至供试品全部炭化呈黑色,并不再冒烟,放冷至室温。
灰化:取上述炭化物,滴加硫酸0.5~1ml ,使炭化物全部湿润,继续在电炉上加热至硫酸蒸汽除尽,白烟完全消失。
将坩埚置高温炉内,坩埚盖斜盖于坩埚上,在500~600℃炽灼至恒重。
3.4.3计算公式
%100-%⨯=
供试品重量
空坩埚重量残渣及坩埚重量炽灼残渣 3.4.4标准规定 本品炽灼残渣不得过0.1%。
3.4.5注意事项
3.4.5.1炭化与灰化的前一段操作均应在通风柜内进行。
供试品放入高温炉前,务必完全炭化并除尽硫酸蒸汽。
3.4.5.2坩埚放冷后干燥器内易形成负压,应小心开启干燥器,以免吹散坩埚内的轻质残渣。
3.4.5.3开关炉门时,应注意勿损坏高质耐火绝缘层。
3.4.5.4恒重,系指在规定温度下连续两次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 以下,第二次炽灼时间不少于30分钟。
3.5重金属
依重金属检查法检验操作规程第二法检查。
3.5.1试药与试液
标准铅溶液:精密称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硝酸铅0.1599g ,置1000ml 量瓶中,加硝酸5ml 与水50ml 溶解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临用前,精密量取标准铅贮备液10ml ,置100ml 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每1ml 相当于10µg 的Pb )。
硝酸、盐酸、氨试液、酚酞指示液、醋酸盐缓冲液(pH3.5)、硫代乙酰胺试液
3.5.2仪器与用具
天平(感量0.01g )、电炉、电热恒温水浴锅
坩埚、纳氏比色管(50ml )、移液管(2ml )、刻度吸管(1ml 、2ml )
3.5.3操作方法
取炽灼残渣3.4.2项下遗留的残渣,加硝酸0.5ml ,蒸干,至氧化氮蒸气除尽后,加盐酸2ml ,置水浴上蒸干后加水15ml ,滴加氨试液至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再加醋酸盐缓冲液
(pH3.5)2ml ,微热溶解后,移置纳氏比色管(乙管)中,加水稀释成25ml ;另取配制供试品溶液的试剂,置瓷皿中蒸干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 与水15ml ,微热溶解后,移置纳氏比色管(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2.0ml ,加水稀释至25ml 。
分别向甲乙两管中加硫代乙酰胺试液各2ml ,摇匀,放置2分钟,同置白纸上,自上向下透视,乙管中显出的颜色与甲管比较,不得更深。
3.5.4标准规定
本品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3.6微生物限度
按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控制菌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查。
3.6.1供试品制备方法
称取供试品10g ,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 ,摇匀,制成1:10的均匀供试液。
另取1支灭菌吸管吸取1:10均匀供试液1ml ,加入装有9ml 稀释剂的试管中,混匀即得1:100供试液。
3.6.2检验方法
3.6.2.1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取供试液1ml ,依微生物计数法项下平皿法(倾注法)进行检查。
3.6.2.2大肠埃希菌
取1:10供试液10ml ,加入100ml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依控制菌检查法项下大肠埃希菌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3.6.3标准规定
本品需氧菌总数每1g 不得过500cfu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每1g 不得过50cfu ,大肠埃希菌每1g 不得检出。
4.【含量测定】
4.1试药与试液
甲醇、酚酞指示液、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 )
4.2仪器与用具
天平(感量0.1mg )
三角瓶(150ml )、量筒(50ml )、碱式滴定管(25ml )
4.3操作步骤
取本品约0.5g ,精密称定,加甲醇45ml 溶解后,再加水15ml 与酚酞指示液3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 )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每1ml 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 )相当于23.03mg 的C 14H 14O 3。
4.4计算公式
()%1001
.0-11003.23)(%O H C -3
031414⨯⨯⨯⨯⨯⨯-=X m C V V
式中:V表示供试品所耗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体积,ml;
V0表示空白试验所耗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体积,ml;
C表示氢氧化钠滴定液浓度,mol/l;
X表示供试品干燥失重(%);
m表示供试品称取重量(g)。
4.5标准规定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C14H14O3不得少于98.5%;
两份平行试验测定结果相对偏差不得过0.3%。
6.附件
萘普生检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