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与太极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图说》与太极拳
《太極圖說》與太極拳莫朝邁
北宋理學創始人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曾在我國思想界統治八百年之久,並在學術史上引起寬代前反響,影響到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
作爲中國文化重要組織部分的武術,亦不例外,特別是太極拳。
“拳以太極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極之理......雖曰拳爲小道,而太極大道存焉”(《陳氏太極拳圖說》),以至有“周氏圖,則所具之理甚深奧,其圖說一篇,幾盡可爲習太極者所取法焉”之說(《太極拳勢圖解》。
《太極圖說》對太極拳之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 《太極圖》與《太極圖說》是周敦頤的兩種可合而一、可分而二的緊密聯繫而又互相區別的著作。
“圖”指無極、太極的示意圖,是它的直觀表現,即朱熹所謂的“其可以象告者”;“說”共二百四十九字,是示意圖的文字說明,是它的理論概括。
“圖”離開了“說”,無以明其旨,“說”離開了“說”,無以明其旨,“說”離開了“圖”,無以立其象。
所以它們是緊密聯繫的。
《太極圖》共分五個層次:第一層以黑細線爲大白圓,表示宇宙萬物所自出。
上標五個字;“無極而太極”。
第二層爲“陽動陰靜圖”。
“圖中的小白圓是太極(即第一層大白圓的太極),然後分爲兩個半圓,左半圓爲陽、爲動,右半圓爲陰、爲靜。
兩半圓又各有黑白相間、左右相對的半圓三層,白者爲陽、爲動,黑者爲陰、爲靜。
左邊兩白一黑,說明陽中有陰,動中有靜;右邊兩黑一白,說明陰中有陽,靜中有動。
第三層由水火木金土五字、六個小圓、十一條長短不一的連接線組成。
第四層題作“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圖則用一大白圓表示。
第五層用一大白圓表示,下端題“萬物化生”四字。
周敦解釋宇宙、自然發展規律及其變化,因而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從各方面分析,它對太極拳理論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1921年出版的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以《太極圖》解釋太極拳理:太極圖分五層。
首層爲圓形,上標“無極而太極”,是指太極拳開始行動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無機心,無朕兆,作虛空相,可謂無極矣。
而動靜、陰陽、進退已悉具其中,實萬有之母也,非太極而何,”。
第二層中分陰陽,各得其半。
“喻拳之柔中寓則,動中有靜,互爲其根之意".第三層五行喻五步,就其陰變陽合而言,"水根于陰,火根于陽,喻進極思退,退極思進”。
“木性曲直,金性從革”,喻拳運支時屈伸開合。
粘走隨抑。
“萬物均生於土,而位又居中”,在人爲意,推手時朋捋擠按互爲生克,然以意貫之。
第四層喻人,精於太極拳者一動一靜均合至理,因故變化交互其用。
第五層喻物,任何事物都有陰陽。
陰陽、剛柔、動靜均包括在太極拳運動之中。
而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鄭首一頁,即爲無極圖與太極圖。
若從太極拳的每個動作分析,則都是圓形的,所謂”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圓地”(《陳氏太極拳圖說》),正恰似《太極圖》的一圓套一圓。
在這些圓形動作中,飲食了許多變化,如虛實、動靜、剛柔、進退等。
而太極拳的動作自起式到收式,一勢連一勢,毫無斷續之處,又好象一個完整的圓圈,找不到頭尾。
故前人把這種圓運動方式的拳術,稱爲太極拳。
《太極圖說》開宗明義即“無極而太極”。
“無極而太極”是指宇宙由氣前的無極階段進入到將見氣而未見氣的太極階段,即萬物生成的預備階段.無極是周敦頤本體論的最高範疇.著名哲學家張岱年概括周敦頤的本論學說:"有象無形的二氣五行和萬物,都出於原始統一體'太極',而太極出於無象形的'無極'.無極是宇宙萬物最根本的實體,天地萬物從無極來”(《中國哲
學史史料學》)。
清初王宗嶽著《太極圖拳論》,開篇就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正確繼承了《太極圖說》的哲學思想,論太極,先說無極,太極之前有無極,太極由無極派生。
可見他把“無極而太極”作爲太極拳的總綱,由此而層層展開論述。
此後,太極拳各流派也多循此論。
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特繪製一幅“無極象圖”拳架,並指出:“學者上場打拳,湍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椿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心無所思,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
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亦告誡說:“人皆于此勢易爲忽略,殊不知練法、用法,俱根本於此,望學者首當注意焉”。
因此,諸家太極拳路,首式均是無極式,並都要求把它作爲站樁基本功單練。
陳鑫要求習拳者“默識此圖(無極象圖),而太極生生之妙,實具胸中,則天地之化機,至神之治教,不事他求,而三才一貫,萬物一體,備是矣”。
意即如果按照“無極而太極”的總綱去練,就能綱舉目張,由著熟而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並能收到修身養性之奇效。
《太極圖說》解釋“陽動陰靜圖”的圖意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
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據此表述,太極是動靜的實體,也是陰陽的母體,無太極則無動靜,無動靜則無陰陽,陰陽之源是動靜。
“太極”兼有動態和靜態的兩個方面,動是太極本身的動,靜是太極本身的靜。
也就是說,太極本身既有不斷運動的一面,又有相對靜止境的一面,太極的動靜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互相聯繫,互相轉化,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
動以靜爲存在的基礎和條件,靜以動工存在的基礎和條件。
惟其如此,它才能動了又靜,靜了又動;才能動極必靜,靜極必動。
清初王宗嶽著《太極拳論》,就以《太極圖說》爲理論依據,以“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立論,認識到太極由無極派生,而太極又是陰陽的母體,無太極則無動靜,無動靜則無陰陽。
並總結出太極拳運動中“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對立統一的轉化辯證規律,並以陰陽對立統一轉化作爲太極拳技的指導思想。
太極拳運動的特點以及其在技擊上的應用,都是遵循此思想的。
其走架中的進奶、顧盼、長短、高低,發勁中的虛實、橫豎、剛柔、化發,內氣運行中的起落、開合、伸縮、團聚,以及綿綿不斷的弧形運動,小圈變大圈,大圈套小圈,無一不
是陰陽對立統一轉化的矛盾運動。
一言以蔽之,一動一靜,太極拳之妙盡在其中矣,所以太極拳決非一般的武術套路可比,它是以《太極圖說》的陰陽學說爲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哲理深奧,內容全面,是一種非常科學的運動形式,具有其特殊的價值。
《太極圖說》中先有“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
一動一靜,互爲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陰變陽合,百生水、火、木、金、土”的這段順推表述,表述有無極而後有太極,有太極而後有陰陽,有陰陽而後有兩儀,有兩儀而後有五行。
接著,下文又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廣韻》:“一者數之始也”。
故“一”有起始之意。
意即五行始於陰陽,陰陽始於太極,太極始於無極。
這顯然是一段逆推表述。
如果說由無極而太極,分而爲陰陽,再分而爲五行,是一個分的過程的話,那麽,由五行複歸於太極,則是一個合的過程。
由合到分、由分到合的過程,是一個無限發展變化的過程。
而太極拳運動也正是處於無限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
它具有“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特點:動作呈弧形,綿綿不斷,不斷地劃圈,是一個無限變化的過程。
在由分到合、由合到分,不斷地劃圈過程中,運用朋捋擠
按采列肘靠等方法,並與手眼身法步協調配合,從而構成有機的整體運動,這就是太極拳運動。
《太極圖》雖然至“萬物化生”已經完結,但圖意尚未盡,因爲周敦頤作圖的目的在於把宇宙觀和人生論結合起來,從宇宙發生論引出他的人生論,故“圖”止而“說”未止,有“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之語。
主靜是周敦頤人生論的最高原則,是他宇宙觀在方法論上的反映。
按照朱熹的解釋,“聖人全動靜之德,而常本之於靜”因爲,“苟非此心寂然無欲而靜,則無以酬酢事物之變而一天下之動。
”受此影響,主“靜”成爲太極拳的重要法則,具體要求是,練拳
時,儘量排除雜念,不受外界干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憂無慮,專心練拳。
對每個運輸隊和的全過程,肢體運動的路線、方位姿勢以及內勁的運使、呼吸的配合等,都需要精神貫注,自我精心指導。
這也是太極拳動中求靜的本旨。
惟有如此長期練習,才能全體放鬆、意氣相隨。
意氣相隨則能“氣貼背”,氣貼背而後能“轉鬥能松肩,松肩以後才能”出勁“。
惟有此靜,才能在雙方博頭號的紛亂局面下,作到我心不亂,我氣不散,我手足動作有章;才能正確、及時地判斷對方勁路的來龍去脈,乘其隙而蹈其虛。
所以,“靜中觸動猶靜”,“動靜皆靜,乃太極拳之大本”。
綜上所述,《太極圖說》與太極拳運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太極圖說》是理論,太極拳則是理論指導下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