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心理教育教学困境与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校心理教育教学困境与建议
一、存有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偏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这个目标使得学校
把教育重点放在学生专业课的教学上,其他的人文学科的教学则被放
在次要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仅作为提升学生基本素质的课程,
加之这些课程都是基于教育部门硬性规定开设的,所以还没有得到充
足的重视。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仅限于达到
预防心理问题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

所以势必使上课教师把重点聚
焦在“问题”上,教育学生怎么矫正心理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品
质和情绪的培养。

过于片面、消极的目标偏离了正面的教育导向,会
使学生产生自我防御和排斥心理,从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基本都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
另外加一些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相
关方面的内容。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论性太强,缺乏趣味性、可读性,不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与接受水平,而且纯理论的讲授会使
课程变得枯燥、单调,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缺乏符合高职
院校学生特色和他们所注重问题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使他们的心理
健康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所以不但不能给学生带来幸福感反而会
使他们感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理负担和学业压力,进而对心
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望而却步的学习态度。

(三)学时安排不合理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较长的时间内遵循以学科结构为中心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品质类的教育课程。

据了解,高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为学期课程,每学期的课时一般为16课时,部分
是32课时,教学时间短,教学进度快,而且是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
上课时间多安排下午后几节课或者周六、周日,教师、学生的休息时
间被占用,所以很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反感情绪。

结果使心理健康
教育在高职院校成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为得到学分而学”的学科。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采用理论知识讲授的方式,缺乏师生互动,单方面的传授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为多数学生的基础文
化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耐心,有些学生甚至产生
了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

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了团体
心理辅导,但是因为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团体辅导室,团体课程只能
在普通教室中实行,硬件设施的欠缺使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教育作用
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以培养积极品质和幸福体验为目标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积极地品质和幸福体验
为目标。

这就需要教师以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教育学生。

首先,要理解
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理解、尊重、积极
注重学生,启发他们使用心理学知识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积极、乐
观地面对遇到的问题,理性地分析、处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理解到教育的目的在于促动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合变化、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成
就感。

(二)构建符合高职生特色的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
水平来实行设置和编写,在保留内容的共性特征外,具有个性的特色。

课程能够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程以普及心理学
知识为主,力求通俗易懂,减少心理学专业名词和专业理论的陈述,
讲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协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紧密联
系起来。

在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必修课基础上开设选修课程,如:积极
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而且选修课程的开设要与专业和学生的需求
紧密结合。

课程内容应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并且要针对很多高
职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惘,觉得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缺
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的情况,展开职业心理教育。

深入到各行各业
内部,研究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行业或岗位心理,再结合学生自身的
情况实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提升学生适合行业或岗位的水平,准
确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积极面对未来的工作。

(三)合理安排课时,补充课时数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足且合理的课时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
课时最好安排在周一到周五,这样老师和学生的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好的学习态度。

同时为了补充课时数
不足,高职院校能够展开讲座或者团体辅导,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自体会心理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对个体和团队的意义。

让他们不
但在理性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在感性上感受心理学知识的奥妙与
乐趣。

(四)重视教学过程,讲授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
人本主义的教学目标是强调教学过程而不是结果。

这就需要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的教师尝试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讲授为主,多种
方式相结合。

能够尝试如下教学方法:使用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PPT 课件和网络技术、案例分析、心理剧、故事续写、自我白描、心理访谈、专题讲座、心里影视欣赏等。

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
习兴趣,同时能够将理论客观知识与主观感受、体验相结合,印象会
更加深刻,而且能将这些理论用于实践,真正提升学生素质。

又比如:能够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将班级统一采取分组活动,每组选一个代表,老师给每个组员说明活动的规则,活动结束之后,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后的收获,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教师向大家说明活动的目的、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活动体会到的感受在心理学上的解释和遇
到相关问题该如何去解决等,让学生亲自感受和体会,进而从感性理
解上升到理性理解,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幸福感!
三、总结
我们要重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地加深理解,实行相对应的改革,解决当前存有的诸多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把心理健康教育学到的知识使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学会解决诸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困惑、情绪、情感困惑等问题。

职校心理教育教学困境与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