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展喜犒师》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展喜犒师》原文及翻译译文
《左传《展喜犒师》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左传《展喜犒师》原文及翻译译文
左传《展喜犒师》原文及翻译左传
展喜犒师(僖公二十六年)作者:左丘明
原文:
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
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
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恃此以不恐。
”
齐侯乃还。
译文:
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僖公派展喜犒劳齐军,命他向展禽领受外交辞令。
齐侯还未入境,展喜就出境相随,说:“敝国国君听说君王亲自劳步,要辱临敝国,派下臣犒劳君王的侍从。
”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则不害怕。
”孝公说:“百姓的家象挂着的罄一样,里面空荡荡的;野外连棵青草也没有,凭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凭的是周朝先王的遗命。
从前周公、太公做周室的辅佐大臣,在左右辅佐成王。
成王慰劳他们,赐给他们盟约,上面写着:‘世世代代不要互相伤害!’盟约藏在掌管盟书的官府,由太师职掌。
齐桓公因此纠集诸侯,设法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协调,弥合他们之间的裂痕,救助他们的灾难,这些都是为了表明旧日太公
的职责。
等到君王即位,诸侯期待地说:‘大概会遵循齐桓公的事业吧!’敝国因而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继位九年,就抛弃先王的遗命,废弃旧有的职责?将何以对他的先君?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
’凭着这个而不害怕。
”
齐孝公于是领兵回国。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
原文:
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
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
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
”袁彦伯立刻即席拿笔增加了一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桓温对王珣说:“当今不能不因为这件事推重袁氏。
”
《袁彦伯作《北征赋》》
3、《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译文
《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班昭续《汉书》
原文: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译文:
扶风曹世叔妻子,是同郡班彪的女儿,名叫昭,字惠班.班昭学识广博,才华很高,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会的要求。
她的哥哥班固撰写《汉书》,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还没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编纂《汉书》。
皇帝还常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称她为‚大家‛。
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班昭作赋写颂。
当时《汉书》刚问世,有很多人不大读得懂,班昭的同乡马融就住在藏书阁下,向她学习《汉书》。
5、左传《展喜犒师》原文及翻译译文
左传《展喜犒师》原文及翻译左传
展喜犒师(僖公二十六年)作者:左丘明
原文:
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
使下臣犒执事。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
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
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恃此以不恐。
”
齐侯乃还。
译文:
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僖公派展喜犒劳齐军,命他向展禽领受外交辞令。
齐侯还未入境,展喜就出境相随,说:“敝国国君听说君王亲自劳步,要辱临敝国,派下臣犒劳君王的侍从。
”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则不害怕。
”孝公说:“百姓的家象挂着的罄一样,里面空荡荡的;野外连棵青草也没有,凭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凭的是周朝先王的遗命。
从前周公、太公做周室的辅佐大臣,在左右辅佐成王。
成王慰劳他们,赐给他们盟约,上面写着:‘世世代代不要互相伤害!’盟约藏在掌管盟书的官府,由太师职掌。
齐桓公因此纠集诸侯,设法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协调,弥合他们之间的裂痕,救助他们的灾难,这些都是为了表明旧日太公的职责。
等到君王即位,诸侯期待地说:‘大概会遵循齐桓公的事业吧!’敝国因而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继位九年,就抛弃先王的遗命,废弃旧有的职责?将何以对他的先君?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
’凭着这个而不害怕。
”
齐孝公于是领兵回国。
6、《宋及楚平》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及楚平》原文及翻译左传
【原文】
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
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天方授楚,未可与争。
虽晋之强,能
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
’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君其待之。
”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
”郑人囚而献诸楚。
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
不许。
三而许之。
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
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君子赂臣,不知命也。
受命以出,有死无,又叮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
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从之。
宋人惧,使华元夜人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微。
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
退三十里,宋及楚平。
华元为质。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选自《左传》
【译文】
宋国人派乐婴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
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上天正在保硝楚国,不能同它争斗。
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高下在心。
’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着毒虫猛兽,美隐匿著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
君王还是等一等吧。
”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叫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并说:“晋国队已全部出发,快要到宋国了。
”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解扬并把他献给楚国。
楚庄王用重礼收买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的话。
解扬不答应。
楚王再三劝诱,他才答应了。
楚王让解扬登上楼车,叫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借机传达了晋君要宋人坚守待援
的命令。
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违背诺言,是什么原因?这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解扬回答说:“臣下听说过,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巨子能奉行国君命令就叫信,信承载着义而推行就叫利。
谋划不丢掉利益,以此捍卫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
合乎道义不能有两种诚信,讲求诚信不能接受两种命令。
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信无二命’的道理。
我接受君命出使,宁可去死也不能背弃使命,难道可以用财物收买吗?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
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
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臣下又能完成使命而死,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楚庄王放了解扬,让他回国。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无畏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誓言。
”楚王无法回答。
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说:“修建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
”楚王他的话去做了。
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敝国人已经在一交一换孩子杀了吃,劈开一尸一骨烧火做饭。
即使如,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
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
’”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
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
华元当了人质。
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
7、《左传·昭公十六年》原文及翻译译文
《左传·昭公十六年》原文及翻译左传
原文: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
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
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
晋国、韩子,不可偷也。
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
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
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
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
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
商人曰:“必告君大夫。
”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
”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
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
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
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
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
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有删改)
译文:
韩宣子有一只玉环,其中另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
宣子向郑定公请求得到那只玉环,子产不同意给。
说:“这不是国家府库中保存的器物,我们国君不知道。
”子大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宣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对晋国也不能怀有贰心,晋国、韩宣子,都是不可轻视的。
如果恰好有说坏话的人在两国之间挑拨离间,鬼神再帮助他,从而激起晋国、韩宣子的凶心怒气,后悔还来得及吗?您为什么吝惜一个玉环,因为这件事而招来大国的憎恨呢?为什么不找来给他呢?”
子产说:“我并不是轻视晋国而对它有二心,而是要一直侍奉它到底的,因此不给他(玉环),是对晋国忠实诚信的缘故。
我听说君子的忧虑不是没有财物,而是身居官位却没有好名声。
我又听说治理国家的忧虑不是能否侍奉大国,安抚小国,而是能否按照礼仪来维护国家的地位。
那些大国的人,(如果随意)对小国下命令,而都能得到他们所要求的,那将拿什么来供给他们,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有时供给了,
有时又拒绝供给,所得的罪过更大。
对大国的(无理)要求,如果不依礼来驳斥,他们有什么满足的?我们假若将来成为(晋国的)偏远城邑,那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地位。
如果韩宣子奉命出使(郑国),却来求取玉环,他的贪婪就太过分了,这难道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构成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宣子成为贪婪的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韩宣子向商人购买玉环,已经做成了交易。
商人说:“一定要告诉君大夫。
”韩宣子向子产请求,说:“不久前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符合道义,我就没有敢再请求了。
现在(我)从商人那里买到了,商人说‘一定要让你知道这件事’,谨以此作为请求。
”
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从周地迁移出来的,共同协作来耕作这块土地,除治荒草,砍去草莽荒秽,而一道居住在这里。
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以此互相信赖。
说:‘你不背叛我,我不强行买你的东西。
’依靠这个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直到今天。
现在您为着友好来到敝邑,却叫本国强夺商人的东西,这是教本国背弃盟誓,恐怕不可以吧!您得到玉环却失去诸侯,是一定不会这样做的。
如果大国(晋国)发布命令并且要求我国供给的东西没有极限,我们郑国虽是边远小国,也是不会答应的。
如果我把玉环献给您,不知道要达成什么目的,所以冒昧地私下把这些苦衷告诉您(谨敢私下告诉您)。
”
韩宣子退回玉环,说:“我韩起虽然不聪明,岂敢为得到一枚玉环而招致两项罪过?谨请退还它。
”
《左传·昭公十六年》
8、王充《论衡》之《逢遇》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王充《论衡》之《逢遇》原文及翻译(二)王充《论衡》
原文:
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
孔子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
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
御百里之手,而以调千里之足,必有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之
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闭心塞意之变。
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憎圣贤,不甘至言也。
圣贤务高,至言难行也。
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论衡》第一卷逢遇篇
译文:
有的贤明圣洁的臣子,也遇上了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君主,然而最终也有不受重用的,孔子、孟轲就是这样的人。
孔子在陈国与蔡国途中断粮,孟轲在齐国和魏国受困,不是君主不肯重任用贤臣,而是他们才能低下智力浅薄,没有能力任用具有大德大智之才。
能够驾御千里马的,一定是王良这样驾御骏马的能手;能够任用大禹、后稷、皋陶为大臣的,必定是尧、舜这样的圣君。
只能驾御日跑百里劣马的人,而要他去驾御千里良马,必定有毁坏衡木折断轭木的灾难;只具有使用备位庸碌臣子的才能,却用他去驾御贤德大臣的大智,大臣一定会有才智受压抑遭闭塞的变化。
所以,至理箴言被抛弃,圣贤之人遭拒斥,并非是君主憎恶圣贤,不乐意听高明意见,而是圣贤追求的太高远,高明的意见难以实行。
才能大的人去求才能小的人的任用他,才能小的不可能接受,因此大才不受重用本来就应该这样啊。
王充《论衡》之《逢遇》
9、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之《假骨董》原文及翻译译文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之《假骨董》原文及翻译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原文:
骨董自来多贋,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
近日前辈,修洁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
至王伯穀则全以此作计然策矣。
一日,予过王斋中,适坐近一故敝黑几,壁挂败笠,指谓予曰:“此案为吾吴吴匏庵先生初就外传时所据梧。
此笠则太祖普赐十高僧,而吾乡姚少师道衍得之,留至今,盖欲以歆予也。
予笑曰:“是诚有之,然亦何异洪崖得道上升。
油垢樸头,李西平破朱泚破绽衲袄也?”王面赪无以应。
时娄江曹孝廉家一仆范姓,居苏城,变好骨董,曾购一阎立本醉道士图,真绝笔也。
王以廉值胁得之,索价千金,损之亦须数百,好
事者日往商评。
不知范素狡黠,已先令吴人张元举临摹一本,形模仿佛,几如桓元子之于刘越石,酬之十金,王所收者是也,真本别得善价售矣。
元举眇一目,偶为王所侮,因宣言于外,谓若双目盲于鉴古,而诮我偏明耶?此语传播合城,引为笑端,王遂匿不敢岀。
真伪二本,予皆见之。
董太史玄宰,初以外转,予告归至吴门,移其书画船至虎丘,与韩胄君古洲,各岀所携相角。
时正盛夏,惟余与董韩。
及董所昵一吴姬四人,披阅竟日,真不减武库。
最后岀颜清臣书朱巨川告身一卷,方叹诧以为神物,且云:“此吾友陈眉公所藏,实异宝也。
“予心不谓然,周视细楷中一行云:中书侍郎开播。
韩指谓予曰:“此吾郡开氏鼻祖耶?“余应曰:“唐世不闻有姓开,自南宋赵开显于蜀,因以名氏,自析为两姓。
况中书侍郎,乃执政大臣,何不见之《唐书》?此必卢杞所荐关播,临摹人不通史册,偶讹笔为开字耳。
鲁公与卢关正同时,此误何待言。
”董急应曰:“子言得之矣。
然为眉公所秘爱,姑勿广言。
”亟卷而箧之。
后闻此卷已入新安富家,其开字之曾改与否,则不得而知矣。
顷韩宦滁阳,偶谈颜卷,予深悔当年妄发。
(取材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注】骨董:古董。
译文:
骨董从来就多有廣品,而吴中的贋品骨董尤其特别多,文人都凭借假骨董来勉强维持生活近些天,前輩品德高尚纯洁的人中,没有比得上张伯起的,但是也不免向这一行中求取生活.亙于王伯穀就全依靠这作为生财致富的途径了.一天,我在王伯殺的书房中拜访他时,正好坐在靠近_张破旧的黑色小桌旁,墙壁上挂着_个破烂的幅子,王伯穀指着这些东西说:“这张几案是我们吴中人吴匏庵先生当时就任外地官职时所使用的•这顶帽子则是太祖公开賞赐十位高僧时,我的同乡姚少师道衍获得的,保留到现在•”大概是想要凭借这些让我羡慕.我笑着说:“如果这些确实存在,但是,也与洪崖得道升天;一块油污的头巾,说是李I西平攻克朱洲时留下的一块撕裂的衣袄有什么不同呢?”王伯
穀红着脸没有话回答。
当时,娄江曹孝廉家一个姓范的仆人,住在苏州城,也喜好的骨董,曾经买到一幅阎立本的《醉道士图》,的确是最好的画.王伯穀强迫用低廉的价格而得到这幅画,(而范)却索要一千金,减少点儿也一定要数百金,喜欢多事的人就每天去与范商量品评。
(王伯穀)不知道范的狡猾诡诈,(范)已经先让吴人张元举临笨了一幅,样子相像,差不多就像桓元子与刘越石的模样相近一样,(范)给了张元举十金,王伯穀所收藏的就是这一幅,真正的画另外寻到好价格卖了.张元举瞎了一只眼,偶然被王伯穀所侮辱,张元举就对外公开散布言论,说你在鉴定古物上是瞎了两只眼,还讥讽我一只眼睛瞎呢?这句话在全城传播开来,被人们引为笑话,王伯殺就把那幅画藏起来不敢拿出来.真画与假画这二幅,我都见过他们.
董太史玄宰,当初因为外调为官,我告老还乡回到吴门时,他把他的书画装船运到虎丘,跟韩冑君古洲,各自拿出所携带的藏品相互比试.当时正是盛夏时节,只有我与董太史、韩冑以及董太史所亲近的一个吴地的美女四个人,打开阅读了一整天,的确不比库房中的少.最后董太史拿出颜清臣书写的《朱巨川告身》一卷,正为感叹惊诧把它作为神圣的物品,并且说:“此是我的朋友陈眉公所收藏的,的确是奇异的宝贝啊。
”我心中不认为是这样的,我认真观察,看到一行小楷字中写道:“中书侍郎开播韩冑对我说:“这是我们郡开氏的鼻祖吗?”我回答说:“唐代没有听说有姓开的人,从南宋赵开在蜀地出名,于是就用名字作为姓氏,自己分为赵、开两个姓氏。
何况中书侍郎,是执政大臣,为什么在《唐书》中看不到呢?这一定是卢杞所推荐的关播,临摹的人不明白史书,偶然笔误为开字罢了。
颜鲁公与卢、关正好同时代,这样的笔误哪里用说呢董太史急忙说:“您说对了.但是这是被陈眉公私下珍爱的,姑且不要广泛地谈论赶紧卷起来装在箱子中。
后来,我听说这一卷书法作品已经进入新安的富豪家中,那个开字到底改没有改,就不得而知了。
不久,韩古洲在滁阳为官,偶然谈到颜清臣书卷,我还深深后悔自己当年随便乱说。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之《假骨董》
10、李渔《闲情偶寄》之《柳贵于垂》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渔《闲情偶寄》之《柳贵于垂》原文及翻译李渔《闲情偶寄》
原文:
柳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
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
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
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
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
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
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
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
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译文:
柳树贵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宁可没有柳树。
柳枝贵在长,柳枝不长就没有袅娜的景致,只是下垂没有什么益处。
这种树是招纳蝉的处所,各种鸟也往往栖息在上面。
漫长的夏天不让人感到寂寞,能时时听到虫唱鸟鸣,这树都有功劳,而高高的柳树是功劳最大的。
总之种树不只是让眼睛娱乐,还能使耳朵愉悦。
眼睛有时却不能娱乐,因为人躺在卧榻上;耳朵就没有什么时候不愉悦。
鸟鸣中最可爱的,不在于人坐着的时候,却偏在于人睡着的时候。
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