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草原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内蒙古草原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自治区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会组织自治区和盟市部分长期在内蒙古工作的老同志、老专家组成调研组从今年7月-10月对我区草原生态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通过座谈讨论、资料分析、现场察看,总体看近年来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草原保护和建设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以及建立和完善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特别是项目区草原生态状况呈现区域性好转,草地植被覆盖度、草层高度、产草量较建设前均有大幅度提高。

但由于历史与现实、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全区广大草原的生态环境形势仍然很严峻。

目前处在改善与恶化并存,局部好转、但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草原数量逐年减少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草原资源大区。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总面积达13.2亿亩,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74.38%。

据2001年遥感调查资料,内蒙古现有草原面积为11.249亿亩,近年来草原的面积仍在减少。

草原面积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草原被垦为农田,80年代以前经历了3次大开垦,80年代再一次开垦;二是由于草原退
化,植被覆盖度降低到5%以下,失去利用价值;三是适宜造林的草原变成林地;四是小城镇、工矿及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占用草原。

二是,草原质量不断下降
内蒙古草原以水草丰美著称于世,。

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草原退化呈快速蔓延趋势。

据资料显示,60年代中后期退化加速;到80年代退化面积达37555万亩,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9.37%;到90年代末,草地退化面积达草地总面积的73%。

草地退化,造成草地质量下降。

主要表现在草群中优良牧草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减少,有毒有害及不可食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草群平均高度和覆盖度下降,草原的单位面积产草量大幅度降低.。

根据内蒙古草勘院资料,50年代内蒙古草原平均产草量为127公斤/亩,到80年代为71.25公斤/亩,30年来平均下降45.08%。

本世纪初草原载畜能力平均27.79亩/羊单位,与80年代相比下降38.03%,与60年代相比下降55.19%。

三是,草原生态环境变劣
据统计,本世纪初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达6224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2.6%;沙化土地面积4159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5.1%。

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使地表失去了绿色植被的覆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大气降水减少。

与50年代相比,通辽市降水减少102毫米,锡林浩特市减少84毫米,巴音浩特减少59毫米,
而年平均气温分别上升1度、1.4度和0.9度。

由于大气干旱,降水减少,气候干燥造成河水断流,湖泊缩减或干涸。

与80年代相比河流水量减少三分之一。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克鲁伦河2007年主汛期出现断流,乌尔逊河至下游断流干涸,著名的达赉湖(呼伦湖)水面缩减500平方公里,水位下降4米以上,周边小型湖泊80%干涸,周围近300平方公里的湿地消失,湖底泥沙裸露并严重威胁着湖边的草原。

四是,草原生态功能降低
草原退化、植被覆盖度下降,稀疏的植被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使草地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功能明显减退。

受草原生态环境变劣的影响,内蒙古地区有些动、植物物种正在消失或减少。

如草原上优良牧草中的羊草、黄花苜蓿、山厘豆等数量锐减;药用价值较高的内蒙古黄芪、草麻黄也在明显减少。

又如阿拉善地区梭梭林已由50年113.3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38.6万公顷,额济纳旗的胡杨林也由5万公顷减少到2.95万公顷。

绿色植物的减少,必然导致动物种类的衰败和减少。

野马已在草原上消失,野岩羊、青羊、野骆驼数量锐减。

五是,牧民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挑战
长期以来,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增长不顾草原承载力过分依赖牲畜头数的增加,致使草原严重透支,人口和牲畜超载,致使草原畜
牧业维系困难,牧区和广大牧民正面临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严峻挑战。

据自治区农牧业经管站统计,近几年我区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落后农民增速,目前有不少牧民负债经营。

草原畜牧业、牧区和牧民等“三牧”问题突出。

二、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切实把草原生态保护好,建设好,把广大牧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发展好,把祖国北部边疆生态屏障巩固好、建设好,针对我区草原生态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1,增强生态安全忧患意识,切实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作为第一位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拥有内蒙古大草原是全区各族人民的骄傲和福祉,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也是全区人民的重要义务和职责。

鉴于草原生态环境的严酷现实,我们要从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大局出发,提高生态安全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切实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首先,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增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二,要进一步认识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内蒙古草原主要位于农牧交错带和绿洲荒漠带上,对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因此要善待
草原、保护草原。

第三,在草原生态建设中要坚持以预防、保护为主,以草原的自我恢复为主;在牧区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确保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四,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逐步做到人、草、畜三者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群众用现代理念来改变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建立起与草原生态承载力和草原环境容量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做到牧区经济和草原环境协调发展。

第五,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尽快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制、问责制,并加强督促检查。

2、制订和修订自治区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总体规划
要根据2009年最新草原普查结果,以及“三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草原生态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对人口牲畜承载能力、生态移民、矿产资源开发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和生态恢复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措施,制订中、长期的草原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并把它列入自治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明确近期任务、长期奋斗目标及保障措施,真正使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走上有计划、有重点、有方向、有保障、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3、建议将“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由于内蒙古草原的区域特点和生态地位,已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战略性地区,也是世界关注的草原环境热点地区。

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政府对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和成败。

应当肯定,近年来对草原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的力度也明显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

建议国家在内蒙古尽快实施退化草原的修复工程。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就是对退化草原停止人为干扰,减轻其负荷压力,依靠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发展。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应包括生态移民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潜在退化沙化草原保护工程和高产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工程等子工程项目内容。

为了便于向国家申报项目,建议自治区组织专家学者对“草原生态修复工程”进行科学论证并组织专门力量着手规划的调研编制等前期工作。

4、积极稳步实施生态移民
实践证明,生态移民是缓解草原压力、改善牧民生活条件,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建议各地应依据草原生态容量,依托城市和中
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优势和吸纳能力,紧密结合扶贫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对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内生态脆弱地区、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因地制宜的实施生态移民。

5、建议尽快出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多渠道增加对草原投入
国家和自治区在牧区实施的退牧还草、易地扶贫、移民扩镇等重点建设项目,不仅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全面恢复,而且加快了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进程。

但目前的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和资金,满足不了牧区搬迁移民的要求,加上退牧还草工程年限到期,如果不给予积极支持,已取得的成果也很难巩固。

建议国家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和移民搬迁工程的任务量,并提高补助标准。

同时应比照国家对“三农”的护农惠农政策,建议国家对牧民在畜种改良、饲草饲料良种、化肥、农药、燃油和牧业机械购置,棚圈及青储窖建设等,均应给予相应的补助。

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牧区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的生态补偿政策,对矿山开发形成的水土保持、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等问题,应由开发建设单位对地方和草原所有人进行合理补偿并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责任。

建议国家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禁牧休牧、生态移民等工程项目,生态效益显著,但应该有制度保证合理的
生态补偿办法和标准,在生态建设中要切实维护和实现好牧民的权益,决不能以牺牲广大牧民群众利益来换取生态治理成果。

6、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
要组织全区科技力量,围绕草原生态保护治理和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加强草原退化机理、草原生态的演替规律等基础理论和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综合实用技术的研究,力争在草原生态治理的理论和技术上有新的突破。

对禁牧地区草场恢复以后,应科学合理利用,长期闲置不用既是资源浪费,同时不利于草场植被更新。

对如何合理利用、以什么样经营形式利用禁牧草场这类新问题,应尽快专题研究提出指导意见。

大力宣传和普及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方面的科技知识与实用技术,责成有关部门认真总结各地草原生态治理先进典型和经验,启动草原科技入户工程,加强草原科技推广队伍的建设,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

各级草原部门要重视遥感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中的应用。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与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开展草原生态状况调查并对草原生产、生态发展变化进行长期监测,逐步建立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草原生态保护信息系统,为自治区和国家宏观指导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7、加强法制建设,保护草原生态建设成果
广泛深入地宣传草原法、环保法、基本草原保护条例、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切实通过法律制度约束对草原生态的破坏行为,坚决制止草原滥采、滥挖、滥搂、滥牧和乱占、乱建等现象的发生,严格限制超载过牧,努力实现草畜平衡。

牧区矿产资源开发是目前关系草原生态环境的一个突出问题,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科学决策、严格依法、依规审批和管理。

应该依法增加对草原生态恢复和建设的投入,切实加强国土、环保、草原等执法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靠良好的法制环境维护草原生态建设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