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摘抄(教师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摘抄
一、提出问题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母语——汉语的形成体系有其特殊规律,强调的是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相应丰富的词汇,以及多样的句段式储备,谈话、习作是不能做到用词准确,表达流畅,语言生动的。
因此,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所以引导学生从所阅读的读物中摘抄精彩语句段就是一种一种很好的积累语言的方法。
在这方面笔者就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努力,不但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摘抄本,还定期定量地布置摘录任务。
学生们摘抄的积极性非常高。
看着他们常常“超额”完成摘抄任务,摘抄本一本换一本,我心里不由暗暗窃喜:这下学生语言“底子”厚了,阅读理解能力一定有很大提高,写作时也一定能够旁征博引,下笔如有神。
可是结果却让我很失望。
为什么好东西只在摘录本上开花,却不在生活中结果?是学生年龄太小,灵活运用语言有一定困难?还是本来语言从认识理解到运用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分析原因
学生喜欢做摘抄作业,这是好事。
不可否认,前面说的两个原因有一定道理。
但是深入分析:1、学生是不是真正会摘抄?2、摘抄的是不是对学习有帮助的“宝贝”?3、有没有真正把“宝贝”消化吸收利用了?这都是些让人值得思考探索的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总结出自己在指导学生摘抄工作时有以下几点疏忽:
1、忽视了对学生摘录能力的培养
在布置摘录作业时,我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到文章中去摘录10个好词,5个好句,而学生往往也只是匆匆翻开文章,随随便便抄上几个词语、句子,就算完成任务。
有时甚至连一篇完整的文章都没看完。
摘录作业就是这么容易完成的吗?可是当我们翻开词典,会发现“摘录”词的意思是“从书刊文体等里头选择一部分写下来”。
即然是“选择写下来”,那么学生在摘录过程中就必须对摘录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品析,比较甚至归纳概括。
他至少要分以下几步进行:阅读→赏析→筛选→归类→抄写。
摘录决不等
同机械地抄。
所以要想学生摘录做得好,首先得教给他们摘录的方法,培养摘录的能力。
这是做好摘抄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2、忽视引导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理解
翻开学生的摘抄本我惊讶地发现,大部分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描写风花雪月的好词佳句;另一类则是成语。
显然,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好词好句,误以为美丽的词、句就是“好词好句”。
事实上,好词好句是指那些在表达上准确精妙,甚至是无可替代的词句。
离开具体的语境,其实是很难说哪个词是好词,哪个句是好句。
3、忽视引导学生对文章好句段式的模仿、实践
例如在四年级八册第四课《七月的天山》一文里,作者对天山野花的生动描写: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在这里,作者连用了3个“像┅那么”把野花的美丽、娇艳、辽广描写得让人陶醉,在学习这部分时,我只提醒了学生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式,强调学生要进行摘抄,背诵和默写,而没有让学生运用该句式特点进行语言拓展实践。
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创新想象的翅膀没有飞起来。
通过点评,学生对所摘录的精彩句段中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领悟会更加深刻,我们相信这样做一定会对他们今后的阅读分析,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解决措施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学生的摘抄工作。
1、课内指导,课外运用
人的学习具有迁移性,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例来指导学生进行摘录,培养学生摘抄能力。
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描写桂林山水时准确的用词“静、清、绿”、“奇、秀、险”。
无瑕的翡翠,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整齐有序的排比句式一定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次次的赏析、领悟、感受,一遍遍的品读、美读、诵读,学生领悟到何谓“好词好句”;又如在《鱼游到纸上》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当我们在引导学生赏析完这个片段后,就可以试着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去摘录一些描写人物动作,
神态的精彩片段,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生的摘抄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实践和提高。
2、把词的摘录融进语句段落的摘录中
对词的理解离不开语言环境,好词的存在常常依附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同精彩的语句段融为一体。
因此,在指导学生摘录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所摘录的佳句段篇中用符号标出他认为用得准确、用得好的词。
由于有语言环境,学生通过经常性的摘录就会慢慢地领悟到:好词好句原来不都是“风花雪月““花词绣字”。
只有学生的品词、品句能力提高了,才能在在以后的说话、写作时做到用词准确,妙语连珠。
3、运用摘评促使学生把摘录的词句内化运用
词句的内化运用,主要是指积累语言材料后,积极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到说写中去。
在指导学生摘录中,摘评是促使学生在摘录的内容内化的最好催化剂。
摘评指让学生在所摘录的内容后面,结合自己平时所学及生活体会,从用词、描写、表达等方面谈谈自己对所摘录内容的点滴体会。
可以是一两段话,也可以是三言两语。
然后学生可以就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点进行实践创造:也许是某个词语的造句练习,也许某种修辞手法在习作中的引用,也许是文章某种句段式的借鉴,又也许是文章作者写作思路的模仿┅┅摘评,让学生对所摘录的精彩句段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领悟更加深刻;实践创造,使学生不但“学以致用”,更有“借鉴创新”。
好东西不只在摘录本上开花,也在生活中结出了香甜、丰硕的果实。
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得到快速提高的。
00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