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务虚法:战略目标,求实务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务虚法:战略目标,求实务虚
在商战中,企业家可能会面临着如何正确选择和确定各种各样的商战目标的烦恼。
这些目标,既有关乎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全局性目标,又有的决定着企业的未来与发展的长远目标,也有一些虽对企业的命运不具有根本性影响,但却是对企业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局部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目标。
凡此种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商战目标,均属战略性的目标,即商战的战略目标。
而能否正确选择和确定战略目标,确实是每一个想在商战中战胜对手,并最后赢得商战胜利的企业家,在制定商战谋略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商战决策阶段即市场谋略战中首要任务。
在市场谋略战中对商战战略目标的确定,通常采用“务虚法”。
务虚法,通常是对跨国企业、大型企业(集团)领导人确定战略目标时的要求。
所谓务虚法,主要是指企业在从事战略性市场谋略战时,确定战略目标的方法。
由于,战略目标对于企业来说,一般是指公司的愿景或使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稳定性的特征,不易太具体。
它相对于战役、战术目标来说,更“虚”一些,所以称做:务虚法。
但并不是说所有战略目标都是虚的,对中、近期战略目标的确定,则力求务实。
即,远期目标,避实就虚;中期目标:主实辅虚;近期目标,求实避虚。
也是就是说,战略目标,求实务虚。
第一节远期目标,避实就虚在商战中,企业的战略目标有远期、中期和近期之分。
远期战略目标,通常是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及命运的目标,其时间跨度长(一般十年以上)、涉及范围广(跨地区、国内外)、变化可能小(一经制定基本不变),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即它是企业的愿景和使命,而不是现实,且在近期或中期是很难看到其成效的,因此在确定此类目标时只能“务虚”,而不能“务实”。
因为,这种目标多含有企业家个人的理想成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制定时,宜粗不宜细,宜虚不宜实。
远期战略目标的“虚”,不是盲目的“虚”和“妄想”,而是“虚中实”,即是建立在对商战对手情况、企业自身情况和市场情况的正确判断基础之上的“虚”,是有现
实基础的“虚”,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虚”。
在现实的商战活动中,许多国内外企业之所以实现不了远期战略目标即过早夭亡,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远期战略目标“太虚”!这种“虚”是没有现实基础的“虚”,是“虚中虚”即“虚狂”,也是广大企业家在制定企业远期战略目标时必须避免的“虚”。
1)兵战范例:善玩虚——孔明兵赢隆中对玩虚,是需要实力、远见和水平的。
在商战中“玩虚”,虽然不像在兵战中那样危险,可以不流血,但玩不好却可能倾家荡产。
现代商家玩虚永远不是兵家的对手,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玩需的兵家高手不计其数,但三国中的孔明毫无疑问是在制定远期战略目标时的“玩虚”大师。
让我们通过孔明在三国争霸战中为刘备制定长远战略目标时的玩虚艺术的剖析,来看看现代商家应该如何在制定远期战略目标时高水平地玩虚,才不至于玩败。
{兵战背景}(公元197年~公元257年)黄巾大起义之后,使东汉自开国以来200年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彻底爆发。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频繁爆发的地区,从绿林、赤眉开始,经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到元朝末年声势浩大的红巾军大起义,都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爆发,进而波及全国。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阶层只知道横征暴敛,地方政权各自为政,百姓生活日益艰苦。
黄巾大起义被镇压后,东汉政权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各州实行军政一体的州牧制度,将权力下放给各州的州牧。
但是,这一政策却适得其反,为东汉中央政府的统治埋下了祸根。
黄巾起义之后,先有董卓乱政,使中央政府的权威一落千丈。
中央政府权威的没落,是强枝弱干的开端。
东汉灵帝死后,董卓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此,天下大势开始出现混乱的前兆。
董卓被灭之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式将东汉政府的权力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
公元200年,曹操终于彻底消灭了袁绍在北方的势力,并迫使乌桓及辽东公孙家族归附其下。
而自董卓以来形成的群雄割据局面正在逐步瓦解,以曹操、孙权等为代表的新的军阀势力正在崛起之中。
而此时,一直奔走四方的刘备仍然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归附于荆州刘表麾下,牧守新野一县之地。
但心
怀大志的刘备并不甘心身处这样的境地,在谋士徐庶的大力举荐下,刘备三顾茅庐,屈节邀请诸葛亮,以助他成就复兴汉室,一统江山的大业……[决策经过]刘备,原本只是北方幽州涿郡一个卖草鞋草席的小商贩,但因为祖上出身较高,心里一直有着一个巨大的野心。
黄巾起义无疑向他提供了一个实现其野心的机会。
在取得了关羽和张飞的支持之后,刘备招募了几百个游民无产者,稍事装备后就踏上了征战的道路。
但是,一直缺乏根基的刘备长年处于四处征战之中,却始终没有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地盘。
徐州兵败后的刘备投奔了荆州的刘表,并得到了刘表的厚待,得以屯兵新野,逐渐养息力气。
刘备在新野,是作为荆州的缓冲而存在,主要任务是防备宛城和许昌方向的曹操军队前来进攻。
一生奔走四方的刘备一直想要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在此情势下,刘备的谋士徐庶向其推荐了隐居荆州南阳的诸葛亮。
诸葛亮,由于父亲早逝,在叔叔诸葛玄的带领下,来到襄阳郡的南阳卧龙岗一带隐居。
避世隐居的诸葛亮成年后,经常游历四方,以增广见闻、丰富所学,因此在这种四处游历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在战略上的大局观,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军事科学体系。
公元208年,已经占据北方大部分领土的曹操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进军,这次战争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将一直影响着全国的政治格局演变。
在这次进军之前,蜗居新野的刘备与隐居南阳的诸葛亮终于见面了,一个伟大的枭雄人物和一个伟大的智谋之士的见面,在此后的27年间对整个中国的影响竟然是如此的巨大。
刘备与诸葛亮的会晤,恰好是刘备刚刚归于稳定,正在积攒力量的新增长期内。
此时刘备已经度过了徐州之败初期的四处流浪的困难时期,而且兵力和士气也有所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长期缺乏出谋划策人物的刘备终于开始正式邀请一位受到推崇的智慧人物出山相助了。
《隆中对》,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军事政治战略领域最出色的理论论述,这一论著对处于迷茫之中、尚在积极寻找出路的刘备来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那么,我们就来具体研究一下《隆中对》的重要性:诸葛亮在提出《隆中对》的时候,首先提到的是当时的天下大势,事实上,诸葛亮的第一句话中还交代了日后天下分崩的根源和最初。
从董卓乱政开始,东汉
王朝的统治就开始持续走向低落,地方军阀割据严重,而中央又权臣当道,对地方上的割据有心无力。
曹袁联合发出会盟讨董的诏书之后,虽一时遏制了董卓势力的继续向东发展,并夺回了洛阳,但洛中洛外的破坏非常严重。
随后不久,东方诸侯们又因为内部分歧而陷入连续不断的内部斗争中,终于导致了原来联合在一起的天下群雄的逐鹿战争爆发。
诸葛亮在整个论述中,始终强调一点,就是对荆州和益州的占领,事实上,由于北方被曹操所据,而南方江东地区又有孙权,留给刘备的地盘已经不多了,但荆州百战之地,益州富庶险要,均是成王聚霸之处,只要刘备能夺下上述二地,则势必成其气候。
因此,诸葛亮虽然列举了曹操和孙权的种种优势,但也指出了当前问题的核心。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间接指出了刘备在多年的征战中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目标定位的不准确,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刘备缺乏一个发展的总体方向,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发展自己的力量。
但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将最后的定位放在了三分天下上,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一,待机而动,静养天时,一待天下有变,则立即出兵中原,夺取天下。
这就是说,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目标规划是: 1.远景目标:统一天下,光复汉室。
这一目标,是刘备身为汉朝皇室子弟最大的愿望,也是其欲效仿光武帝刘秀再开江山的全部野心所在。
2.中期目标:图占益州,进据汉中。
要想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必须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荆州四战之地,而益州则险要非常,如能进一步图占汉中,就可以完成汉中益州一体的防御体系。
这也就奠定了刘备称霸天下的基础。
3.近期目标:求占荆州,联吴抗曹。
在诸葛亮的近期目标上,曹操始终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而孙权如果想继续占有江东之地,就必须与刘备联合在一起,离强而合弱,是诸葛亮近期目标的主要定位。
可以说,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联与分,只有在联吴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最后的鼎足而立,三分天下。
而三分天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达成最后夺取天下,复兴汉室的目标。
[三国将帅]刘备(161年~223年)。
字玄德,蜀汉开国皇帝,昭烈帝,汉朝皇室后裔。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时以义兵500起于诼郡,随后转战四方,
守平原、据徐州、投刘表、联孙吴,在其前半生的经历中,逃亡是一大主题。
诸葛亮加入刘备幕府,并根据刘备自身的条件制定了符合刘备发展的整体战略,此后,刘备借赤壁之战进占荆州,又以荆州为基地夺取益州,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折节屈己、虚怀若谷的人,而且由于出身贫寒,较知百姓疾苦,因此能休养生息,与民宽大。
《后汉书》及《三国志》中记载:“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诸葛亮(181年~234年,东汉琅琊郡阳都人)。
字孔明。
后世的中国人习惯称他为“智慧的化身”,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忠诚报效的传统。
诸葛亮27岁出山,第一战就是博望烧屯,随后在新野撤军和赤壁之战中均有上佳表现。
在战略上,诸葛亮奉行积极的进攻方针,以主动出击持续消耗曹魏的实力,但由于蜀汉的底子太薄,结果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
而诸葛亮最出名的还是他的《隆中对》,在这一对策方案中,诸葛亮以严谨的态度分析了当前刘备所处的态势,从战略上设计了刘备将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为他提出了发展的先后顺序。
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联吴抗曹,这一点从始至终被诸葛亮所遵奉,这也是诸葛亮全部战略计划中的核心一环,如果刘备失去孙吴的支持,势单力孤之余,其结果可想而知。
曹操(155年~220年)。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
曹操父亲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腾为汉相曹参之后。
曹操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惟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东汉末年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魏武帝集》。
孙权(181年~252年)。
吴国大帝。
孙权19岁
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
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击溃了曹操军。
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
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造船业、连通台湾、积极和印度等国外交、多次减免赋税,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战略评析]“据荆图益,鼎足而立,联吴抗曹,徐图天下”。
这是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总体战略目标,是诸葛亮结合天下大势及刘备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总体方案。
诸葛亮隆中对,是将发展的远、中、近期目标及计划综合阐述的论述。
在这里,既有长期的发展规划,又有中期的将达成目标,还提到了近期的具体任务。
诸葛亮在具体阐述刘备未来的发展目标时,明确指出,由于曹操在北方根基深固,其强大的实力不是刘备所能抗衡的,因此,应避免与曹操在近期内直接对抗,甚至在中期计划中也要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与其展开运动战,长期消耗曹操的力量;而孙权在江东经营了三代人,民心归附,但孙权的力量比曹操弱,这样的力量刘备应该联合,一起对抗曹操。
接着,诸葛亮又向刘备指出,当前发展的重心是建立根据地,而荆州四战之地,居民剽悍,水军强大,如果刘备将其纳入自己手中,就有了一块牢固的根据地。
在远期目标上,诸葛亮指出,随着战争的深入,三足鼎立的局面必然会形成,那时,刘备凭借荆州之地,再西进益州,取得两州之地,就可以与曹操和孙权相抗了。
诸葛亮在为刘备设定目标的时候,是从虚和实两个方面阐述的——虚的一面,以复兴汉室为总体目的,而以击败曹操、孙权为达成这一目的的战略目标;在实的一面,诸葛亮指出,荆州和益州历来就是发展基业,奠定基础的战略要地,荆州民风剽悍、益州富庶殷实,如能进而夺取汉中,则前有阳平之险、后有剑阁之固,鼎足之势立成。
但这还只是中期目标,在近期上,诸葛亮认为应联合孙权,首先夺取荆州为立足点,然后依托荆州与孙权共同对抗南下的曹操。
待击退曹操的攻势之后,再立即袭取益州,建立与曹操抗衡的稳定基地。
2)商战案例:善玩虚——丰田商赢豪华车商战战略,虽源于兵战战略,但看起来似乎却没有兵战战略那么血腥,然而商战
的现实,却与兵战一样残酷无情。
在兵战范例中,以三国争夺“天下”为战略目标的兵战战例,所呈现出的“成王败寇”规律,不仅仅只是兵战中军事家的结局,企业家在商战中如果远期战略目标选择不当,也会落得如此下场。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的商战中已经层出不穷。
原因何在?战略目标错误也!{商战背景}20世纪80年代凌志VS 宝马、梅塞德斯三车争霸。
在汽车市场,采取低成本领先战略并不就意味着销售符合标准的廉价品。
丰田将凌志汽车(Lexus)投放到豪华车市场与宝马(BMW)和梅塞德斯竞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美国,这些德国进口车在这部分市场上成功地夺取了传统美国名车凯迪拉克(Cadillac)的市场份额。
凯迪拉克拥有者的平均年龄在不断增加,这一品牌被视为乏味保守的象征,成千上万年轻富足的购买者开始转向这两种德国品牌。
[决策经过] 丰田借势凌志,明确目标,高调出击,强袭美国。
丰田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效率最高的汽车厂商,但其一味注重大批量生产低成本车型,这意味着随着顾客的年龄增长,以及变得更加富有,丰田就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在1983年董事长丰田英二让工程师以梅塞德斯和宝马为标准,设计出“世界上最棒的汽车”。
有些人称此做法是“到麦当劳买威灵顿牛肉馅饼”,但丰田准备用六年的时间,投资五亿美元使其成为现实。
宝马和梅塞德斯的德国运作方式非常具有差异化。
二者都大力投资于自己的品牌名称,都开辟出一块利润丰厚的市场,但二者之间甚至没有直接竞争,开宝马的司机往往更年轻些。
两家生产方式与日本低成本的丰田汽车截然相反。
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公司的前董事长埃德扎德·路透(他拥有梅塞德斯公司)的评论体现了这一点:“我们不断地研究自己的位置,并总是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应该远离大批量生产。
规模经济帮不了我们,而且我们的设计和产品差异化文化会使其更加困难。
”两家公司当时的技术远远领先于其他公司,其产品设计标准很高,几乎不考虑成本,增加的成本只能由顾客来承担例如,宝马的设计师决定1989年产的850I型车的复合后轴需要加大来提高轮胎与路面的附着稳定性。
日本人的做法会是重新设计整个车轴,来提高路面附着力,而价格不变。
宝马的方法是将其加大,车轴的成本则
增加了一倍,达3000美元左右。
梅塞德斯的S—class型车装有88台电动机,几乎可以调整所有装置,包括距离司机的鼻子仅有12英寸的后视镜。
这些“改进”导致梅塞德斯顶级车型的成本从1980年的4.42万美元增加到12年后的12.5万美元。
设计师们决定顾客需要什么。
直到最近梅塞德斯的座右铭才从“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改为“为顾客创造最好”。
在这样个世界上劳动力成本和津贴最高、工假最长的国家里几乎完全用手工制造汽车的做法对车辆的成本有着巨大的影响。
丰田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它计划利用其在低成本高度自动化生产方面的核心能力,来制造性能与对手相当(或者甚至超过对手)的汽车,但成本仅是对方的一小部分。
实际上,丰田发明了即时生产体系。
零部件和成品汽车在传统大批量模式下被大规模生产出来,然后将其向“下游”推向销售商展厅的库存中。
即时生产体系就是汽车只在有订单的情况下才进行生产。
销售商通过电脑直接从工厂订购汽车,客户可以在7~10天之内拿到按订单制造出来的汽车。
丰田与竞争对手相比也有许多其他的优势,包括一条高度尽责、胜任和高质量的供应商网络。
其产品开发的组织也有所不同,它是由一名高级工程师负责新车的全部开发工作,而不像行业惯例中只负责个明确的部件而己。
这种组织形式的好处让丰田不到四年就能开发出个新的车型,而通用汽车要五年,梅塞德斯要七年。
这可以帮助丰田更快地纠正错误,削减成本,更好地实现与市场潮流同步。
当梅塞德斯第一次开始实验机器人时,丰田生产流程中早己尽可能地实现了自动化。
所有这些意味着丰田对宝马和梅塞德斯存在着巨大的成本优势。
在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中,这可能意味着丰田公司通过定同样的价格赚取大大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但凌志的品牌名称却逊色于其他两家公司的品牌。
人们愿意在辆汽车上花两万美元,他们购买的并不仅仅是方便的交通。
他们在宣示自己的收入和品味。
广泛的研究表明,丰田很难吸引到60多岁开凯迪拉克和林肯的人。
此外,在品牌有机会建立自己的名誉和形象之前,很难接近已经花了一笔钱购买高价位的梅塞德斯和宝马的人,对这些人来说其他一切都是次品。
丰田因此决定瞄准年轻富足的买主,他们青睐这两种德国车,却支付不起。
后来,这
又精确为年龄在43岁,家庭收入在十万美元的男性受众群体。
为了采取种比以往更先进的方法,丰田投资建立了个全新的销售网络和许多展厅(本田当时正在用极品车开拓领域)。
凌志LS4.a于1989年末投入市场,定价为4.4万美元:虽然昂贵,但比梅塞德斯S—clflss 型低出三万美元左右,却也是便宜货。
[三车将帅]张富士夫(1937年~,日本人,出生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
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
进入丰田公司后经过多年培训,1974年被提升为生产管理部科长,先后担任物流管理部长、生产管理项目主管。
作为丰田生产方式创立者大野耐一的“关门弟子”,张富士夫热心推进丰田生产方式。
80年代曾任丰田在美国的汽车制造公司总经理,1999年任丰田公司社长(总经理)。
作为日本汽车工业代言人,活跃于日本政界和产业界。
赫穆特·庞克(1946年~)。
在慕尼黑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之后,经历了瑞士核能研究所的研究生活,从1978年起在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Company)从事顾问业务。
进入宝马的时间是1982年。
在此之前他曾在现在的大众总裁BerndPischetsrieder手下工作过。
1993年起庞克担任美国分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为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美国工厂的生产步入正轨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家工厂生产畅销车型X5及敞蓬车“Z4”,是支撑宝马业绩增长的重要工厂。
从1996年起担任董事,2002年5月接替JoachimMilberg就任总裁。
他还将在11月份成为美国微软的首任外籍董事。
艾克哈特·科德斯(1951年~)。
被认为是戴—克公司董事会主席施伦普的左膀右臂。
自1981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科德斯一直在奔驰公司工作。
2000年,他被委任为奔驰公司商用车部门负责人时,部门亏损达到3.4亿欧元;而到2003年,该部门成功扭亏为盈,盈利8.55亿欧元。
在全球商用车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科德斯在使公司取得盈利的同时,还做到了不裁员。
奔驰上下对他都大加赞赏。
一位每天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形容科德斯“善于倾听,处事果断而又雷厉风行”,甚至连最惹不起的工会也站在他的一边。
[战略评析]要想实现一个远景的目标,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作出很多努力并付出巨大的代价。
丰田公司的“凌志计划”就是丰田英二在经过详细的
市场侦察之后确定了以求实务虚的目标选择艺术,对欧美汽车展开的猛烈进攻。
丰田在美国的发展,与其说是一款车型的成功,不如说是一种策略的成功。
丰田成功地利用了美国人日渐增强的虚荣心理和对享受生活的渴望,将价值、性能和外型巧妙地结合起来。
丰田制定的策略也许并非最完美的,但却是最实用的。
事实上,美国本土的汽车企业正受到无以限制的诟病,他们的创意和灵感都停留在增加成本和无限精益求精上,却没有在其他方面投入更多的心血,这样的结局虽然不是最坏的,但绝对不会使他们获利更多。
第二节中期目标,主实辅虚中期战略目标,是指处于长期与近期战略目标之间的战略目标,具有局部性或阶段性的特征。
中期战略目标通常以5-10年为一个战略周期,在战略目标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的作用。
在商战中,中期战略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是否有利于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也要照顾到近期战略目标能否顺利达成。
也就是说,中期战略目标如果是建立在近期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之上的就必须求实,而如果是以保证远期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标,则可以相对务虚。
一般情况下,中期战略目标制定通常是两者兼顾的,但却有主辅之分。
其中,主要目标是在一个战略周期(5-10年)内必须实现的目标,所以必须求实,而辅助目标则是有助于主要目标实现的目标或是主要目标实现后才能实现的目标,这类目标相对主要目标而言,是辅助性的,因此可以务虚一些。
即,中期战略目标的制定必须坚持“主实辅虚”的原则。
中期战略目标的制定,在商战中对商战决策者的要求很高,如果决策者不能“统揽全局,关照局部”是无法制定出一个既能对全局有利,又能对局部有效的正确的中期战略目标的。
在兵战中,近期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的很好,远期目标制定的也不错并且前景也很好,但是由于中期目标制定的失误导致最终未能实现远期目标而失败的例子比皆是。
而在商战中也是如此!1)兵战范例:虚中实——唐王兵赢关中地大凡出色的领袖人物,都是在战略上有着某种相通性的人物,他们或者擅长于在纷乱的时局中找到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或者就是能够对大势作出分析及预测。
《隆中对》是后汉末年著名的战略对策,诸葛亮以敏锐的战略洞察力大气磅礴地将天下大势作出了细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