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初曙天津的近代工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初曙:天津的近代工业
天津近代工业肇端于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
由于李鸿章等洋务派的长期经营,天津开创了中国北方工业化的先河。
近代天津工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洋务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天津机器局、大沽船坞等一批工业企业纷纷涌现。
到1900年,天津共有近代工矿企业36家。
二是清末新政时期。
当此之时,袁世凯、周学熙等人在天津兴办直隶工艺总局、北洋银元局、造币总厂、北洋劝业铁工厂等。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天津有139家工业企业,其中纺织业居首,化工业次之,食品业第三,支柱产业结构初见端倪。
三是从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
这是天津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裕元、华新、恒源、裕大、宝成、北洋六大纱厂,东亚、仁立两大毛纺厂和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以及一些面粉厂、油漆厂等。
据1929年统计,全市仅民族工业企业就达2191家。
四是天津沦陷时期。
为了把天津建成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日伪当局兴建发展了一批工业企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厂。
据1939年统计,当时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厂1372家。
1947年的工业普查表明,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天津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当年有一定规模的工厂1211家。
-114-
1949年,天津有工业企业4708家。
纵观近代天津工业,至少有六个方面特点:第一,产生年代早;第二,持续发展;第三,地位重要,不仅门类相对齐全,还创造了不少全国第一;第四,多为国人经营。
第五,不少厂家采用了先进的企业制度;第六,技术水平居于领先地位。
作为支柱的纺织工业
天津近代纺织工业的出现与天津作为中国最大的畜产品出口口岸密切相关。
1897年,英国汇丰银行天津分行买办吴调卿开始兴建生产毛织品的北洋织绒厂。
这家企业曾被誉为天津“第一家现代工厂”。
此后,他又创办了北洋织呢厂。
从190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天津近代工业重新兴起的阶段。
这一时期,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除了吴调卿的工厂外,还出现了天津织染缝纫
-115-
公司、万益织呢厂,特别是裕华织染公司,它是天津最早最大的织染厂,有织机100台,职工200名,产品主要是平纹布,当时被称作“爱国布”。
民国年间,天津纺织工业中的棉纺织企业开始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
1915年4月,直隶模范纱厂在天津开工。
后与恒源帆布厂合并,组成恒源纺织有限公司。
它的创办人和主要投资者有曹锐、张作霖、鲍贵卿等政要。
到1922年,天津又出现了华新、裕元、裕大、北洋、宝成纱厂,它们与恒源纱厂一道被称为“六大纱厂”。
华新纺织有限公司天津分厂,始建于1915年9月,1918年9月投产。
由周学熙创办。
投资者中有曾任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总统的黎元洪和徐世昌、国务总理龚心湛、江西督军陈光远等。
1918年4月开工的裕元纱厂是当时天津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纱厂,还曾是全国华商纱厂中资本额最多的企业。
裕元纱厂由金城银行总董王郅隆、安徽督军倪嗣冲等创办。
投资者中有曾任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代总统的冯国璋、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曹汝霖、交通总长朱启钤、陆军总长段芝贵和次长徐树铮等。
1921年,裕大纱厂开工。
工厂的股东包括北洋政府的财政部长王克敏、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以及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等。
大约与此同时,宝成纱厂开始兴建。
1930年2月,宝成纱厂开始实行8小时工作制。
《大公报》曾为此刊发社评,称此举“实开中国劳动界之创例。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日资大量涌入天津棉纺织行业,-116-
不仅兼并了裕元、华新、裕大和宝成纱厂,还兴建了裕丰、上海、双喜、大康等纱厂。
在毛纺行业,当时天津比较著名的企业有仁立和东亚两家工厂。
1932年,仁立毛纺厂开始生产地毯纱。
在留美归国的经理朱继圣倾心经营下,仁立毛纺厂一面以生产和出口地毯来打开国际市场,一面发展呢绒来满足国内需求,使企业迅速做大。
就在仁立毛纺厂开工的同年,宋棐卿创办了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东亚公司最初生产的毛线被命名为“东亚”牌。
后来为了与洋货竞争,公司将商标改为“抵羊”牌,寓意“抵制洋货”。
经过技术改造、质量管理和原料改用澳洲毛条,大大提高了毛线质量,个别型号还超过了市场上的英国产品。
经过种种努力,“抵羊”牌毛线很快打开销路。
据统计,1935年,东亚公司的毛线产量约占全国的89%,销量约占全国的36.10%。
到1933年,全市共有纺织企业687家。
中国海洋化工的摇篮
近代百年间,天津是中国最重要的化学工业基地。
早在1874年,李鸿章就将徐寿之子徐建寅调到天津机器局,从事硫酸制造。
1887年,汇丰银行天津分行买办吴调卿、天津武备学堂总办杨宗廉等人,集资创办的天津自来火公司,开始生产火柴。
20世纪初,天津化学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仅肥皂行业
-117-
就有17家工厂。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905年成立的天津造胰公司,创办人是宋则久、严智怡。
公司生产的肥皂,先后获得美国巴拿马赛会金奖、意大利万国博览会金奖、中华国货展览会优等奖等22个奖项。
孙中山曾为造胰公司题写匾额“工精货美”,黄兴也曾发函赞许。
民国年间,天津化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18年11月,范旭东在天津成立永利碱厂。
1919年冬,永利碱厂在塘沽破土动工。
1920年9月,定名为永利制碱股份有限公司。
永利公司计划以海盐为原料,用索尔维法制碱。
1921年10月,留学美国的侯德榜回国后,主持碱厂建设。
1924年8月13日,工厂生产出第一批纯碱,但产品杂质较多无法销售。
侯德榜和美国工程师李佐华(G·T·Lee),带领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了多项改进。
经过近两年的改造,1926年6月29日,碱厂重新开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碳酸钠含量达99%以上,因此取名“纯碱”。
同年8月,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永利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
当时能用索尔维法生产纯碱的国家并不多,中国在亚洲属于第一个。
四年后的1930年,“红三角”牌纯碱在比利时工商国际博览会上再获金奖。
此奖非同一般,因为比利时是索尔维法的故乡。
这表明,当时世界制碱业对中国制碱技术和纯碱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
除技术进步外,永利碱厂还注重制度创新。
一是起用技术人员担任车间领导职务;
-118-
二是于1925年开始实行8小时工作制。
这两项改革在全国都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永利碱厂全体技术人员撤入内地。
日本投降后,永利碱厂复工,并于1946年2月22日正式出碱,是当时中国唯一的碱厂。
在筹办永利碱厂期间,范旭东深感不能只依靠外援,必须自己研究创造。
他于1922年8月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聘请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孙学悟博士出任社长。
孙学悟以享有国际声誉的英国皇家学会、法国法兰西科学院为楷模,带领全所人员开启了我国化学工业科学研究的先河。
-119-
1929年,我国第一家民办酸厂—得利三酸厂在天津创办,年产硫酸8000担。
1932年,赵雁秋开始筹建天津利中酸厂。
工厂由南开大学教授张克忠负责设计。
1934年5月落成投产,日产浓硫酸2吨。
利中酸厂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硫酸厂的先河。
1929年,陈调甫在天津创办永明漆厂。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经过调研和思考,陈调甫决定以技术取胜,发展高档产品。
从1931年起,陈调甫陆续从大专院校聘请技术人员,扩建实验室,购进各国油漆样品,进行分析研究。
在此基础上研制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到1936年,永明漆厂先后研制出“永明漆”、“万能漆”和国内首创的汽车喷漆等。
其中,“永明漆”的质量超过美国产品。
参照美国杜邦产品研制的喷漆由于质量上佳,汽车修理工时常以此冒充美国产品。
1948年,工厂又研制生产出能喷、能刷、能烤的“三宝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涂料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到1929年,天津共有化工企业264家。
走在全国前列的轻工业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天津开始出现近代化的轻工企业。
1878年,轮船招商局会办朱其昂在天津创办了贻来牟机器磨房。
它以蒸汽机为动力生产面粉,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化食品厂。
1891年,美商老晋隆洋行在天津兴建卷烟厂。
它是中国第一
-120-
家机制卷烟厂。
20世纪初,随着清末新政奖励实业、提倡工商政策的实施,投资少,见效快的轻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903年,吴调卿创办了北洋硝皮公司。
这家企业以英国机器生产皮革,不仅是天津第一家机器制革厂,也开创了中国近代制革业的先河。
1904年,张咀英创办了天津第一家啤酒厂—华萼啤酒公司。
1906年,王嵩龄创办了天津牙粉厂。
这一时期的外资轻工企业主要有:1902年英商创办了万国汽水有限公司,后改为山海关汽水公司天津总厂;1903年日商茂泰洋行创立了天津首家生产玻璃及制品的企业;1907年德国人起士林开设了生产西点的食品加工厂。
1911年以前,天津共有107家近代工业企业,其中,轻工业至少占了30余家。
民国年间是天津轻工业大发展时期。
在食品行业,从1915年到1925年,天津先后出现10家资本额在10万元以上的面粉企业,其中1920年兴建的大丰面粉公司资本额达到百万元,是全国资本额最大的面粉厂之一。
1915年10月30日,范旭东创办的中国首家制造精盐的企业—久大精盐公司工厂在塘沽竣工,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人食用粗盐的历史,标志着中国食盐生产的近代化之路开始由天津走向全国。
这一时期也是天津烟草行业大发展时期。
1921年,天津最大的烟草企业英美烟草公司天津工厂投产,时称天津大英烟公司,其月产能力逐渐达到1万至1.2万箱,每箱5万支。
-121-
-122-
在制革业中,天津出现了华北制革厂和利生体育用品厂。
1917年4月,留美归来的王晋生创办了华北制革厂。
他将法兰皮耐磨的特性和花旗皮耐水的特性融为一体,生产出既耐磨又耐水的“两色皮”,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当时制革业中曾有“南轻北重”之说,“南轻”即指上海的面革,“北重”就是指华北制革厂的底革。
1921年,孙玉琦在天津创办了利生体育用品厂,以生产球用皮革和皮制球为主。
它是中国第一家从制革开始“一条龙”生产球类的专业厂家。
该厂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所产球类获得很高声誉,著名篮球教练董守义评价该厂产品称“较之欧西名厂出品无分轩轾”。
天津手表厂生产车间
在制帽行业里,盛锡福帽厂是最著名的企业。
1911年,
由刘锡三等人创办。
到1937年发展到鼎盛时期,年产各种帽子40万顶。
民国年间,天津地毯业名列全国榜首,出口量曾占全国的90%以上。
到1937年前,全市共有大小地毯厂数百家。
天津地毯以质地坚韧、花色美丽、图案大方著称于世。
1949年后,天津地毯仍领先全国。
1974年,天津地毯二厂制作出了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总部的礼品《长城》壁毯。
在造纸行业,1919年黄荫芬开设了元兴电报纸条厂,这是天津机器造纸业的开端。
此后,天津又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华商的振华纸板厂、华北造纸厂和日商的东洋造纸厂等。
1936年,天津开始生产自行车。
日商昌和工厂月产“铁锚”牌26英寸自行车900辆,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自行车厂家。
1949年后,发展成为以生产“飞鸽”牌自行车驰名的天津自行车厂。
1942年,郭尧庭等人在天津研制生产出中国最早的墨水。
1945年,又研制出鞣酸铁墨水,结束了洋墨水统治中国市场的历史。
到1949年,天津轻工企业数量和总产值分别占全市的76.9%和88.3%,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支柱。
1949后,天津轻工业继续填补空白。
1955年3月,天津4名工人根据苏联生产的“生那克”15钻三针粗机手表成功地试制出中国第一只
-123-
机械手表。
1958年天津手表厂建成,生产的第一代产品被命名为“五一”牌。
后来居上的机械工业
天津近代机械工业的开端与洋务运动中兴建的军事工业密切相关。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创办的天津机器局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军工企业,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也兼制军用船只等。
1880年9月,天津机器局制造的中国第一艘潜艇试航。
这家企业还自己制造各种机器、车床等。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私营机械厂。
1884年,广东人罗三佑创办了德泰机器厂,主要修理轮船和矿山机器设备。
20世纪初,天津出现了一批近代化的机械厂,比较著名的有建于1906年的北洋劝业铁工厂。
这家企业能够制造车床、钻床、刨床、织布机、起重机等27种机械产品。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天津“三条石”一带成为民族机器工业的聚集地。
比较著名的企业有郭天成机器厂、郭天祥机器厂等,产品主要有轧花机、弹棉机、织布机、织袜机、切面机、榨油机、小型柴油机、蒸汽机、简易车铣床等。
到1937年前,三条石地区从事铸铁和机器制造的工厂达到300家左右。
到1932年,天津共有私营机器厂62家,从业人员1192人。
外国人在天津也创办了一批规模不大的机械厂,主要有从事船舶机械修理的东方机器工厂,从事电气制造与维修的西门
-124-
-125-
子电气厂,从事电热器、暖房设备修理及安装的拔伯葛锅炉公司,从事电气通信机械维修和制造的飞歌公司,从事汽车修理的捷隆汽车行,从事暖房卫生设备修理与安装的英美机器厂,从事精密机械修理的美商中华公司,从事小型电器制造的泰民电机厂,从事小型机器制造与修理的美最时机器公司,从事机器修理的爱克门机器厂,从事机器零件制造与机器修理的永和机器厂和从事暖房机器制造的天津机械厂等。
到1937年,外国人在天津创办了32
家机械厂。
天津动力机厂生产车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日本在天津兴建、扩建了一批机械工厂,以便生产和维修军事装备。
1937年,有日本人在天津设立了汽车厂,主要修理军车。
1938年被丰田自动车株式
会社接管,此后又改属北支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汽车配件和煤气发生炉等。
日本投降后改为天津汽车制配厂,1946年6月底制造出第一辆“飞鹰”牌三轮汽车。
它虽然是仿制日本产品,但发动机系统和车身均为国产,因而成为中国人自制的首批汽车,美国《华侨日报》曾为此刊发消息。
1935年,日本商人开办甲裴(一说甲斐)铁工厂,1939年更名为兴亚铁工株式会社,生产纺织和矿山机械。
1944年又改组为华北机械工业株式会社,生产武器。
日本投降后,改名为资源委员会天津机器厂。
1949年后,天津机械工业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不仅生产出一批国家急需的产品,还填补了机械工业空白。
1953年12月,天津市公私合营示范机器厂(天津第一机床厂前身)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全齿轮IA62型(仿苏)车床,1955年又试制成功C615型车床。
1951年,天津机器厂(天津动力机厂前身)研制生产出我国第一台柴油机。
1952年,天津从庆生电机厂(天津电梯厂前身)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梯,安装在了北京天安门。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