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
作者:李自玲马向利张存利徐建忠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8年第7期
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李自玲马向利张存利徐建忠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具有土传特性,该病已成为河南省麦田的常见病害。

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会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

一般地块减产10%~20%,严重地块可减产50%以上。

一、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小麦纹枯病病菌,以菌核、菌丝状态在土壤中或附着于病残体上越冬、越夏。

小麦种子萌发后开始侵染为害,主要侵染小麦叶鞘及茎秆。

小麦种子萌发后,芽鞘感病褐变,然后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幼苗发病初期,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出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随后发展为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严重时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

小麦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小麦抽穗前后,病斑侵入茎壁后,呈现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导致茎壁失水坏死,在田间形成枯株白穗。

纹枯病的流行过程,包括冬前发病期、越冬静止期、横向扩展期(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严重度增长期(4月上中旬至5月上中旬)、枯白穗发生期(5月上中旬)5个阶段。

二、发病原因
(一)品种抗性
小麦品种较多,抗病能力不一致,易感品种发病严重。

(二)气候因素
气温高、湿度大、光照少利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播种期
播种过早,小麦发育快,群体大,易形成旺苗;播种过晚,小麦生长量小,易形成弱苗。

旺苗和弱苗抗病能力都较差,利于病菌侵染,后期发病会较重。

(四)播种量
小麦播种量过大,易形成弱苗,且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容易发病。

(五)施肥
有机肥、磷钾肥用量偏少,氮肥、速效肥用量偏大,均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和加重。

三、防治时期
小麦纹枯病发病部位主要在小麦的根和茎基部,后期容易形成枯株白穗,造成小麦产量降低。

小麦拔节抽穗后,茎秆较高且喷水量较少,很难将药液喷洒到小麦茎基部,严重影响防治效果;即使选用内吸性杀菌剂,也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所以,小麦纹枯病防治宜早不宜迟,最好把病情控制在始病期和返青期。

四、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种植衡7228、周麦22、矮抗58等抗病或耐病小麦品种。

适期适量播种,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提高小麦抗病能力。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平衡施用氮磷钾肥,不偏施、过施氮肥。

重病田要增施钾肥,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

及时排涝,防除杂草,降低田间湿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二)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

每100 kg种子用20%三唑酮乳油、1
2.5%烯唑醇悬浮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36%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戊唑醇湿拌剂20~30 g、50%利克菌、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0 g进行拌种。

拌种后及时播种,堆闷时间不宜过长。

2.化学防治。

小麦返青期,每667 m2用5%井冈霉素7.5 g,或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80 mL,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 g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150 g,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 g加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100 g,对水100 kg喷雾。

一般未拌种的麦田防治2次(间隔7~10 d)即可控制病情;已拌种麦田,早春进行1次喷药即可。

在小麦孕穗期,纹枯病发生较重时,应适当加大药量进行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