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专题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1.下表所示为东汉与盛唐城市分布的情况。
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黄淮地区长江—珠江地区西北总数
朝代统计年份
数目/个占比数目/个占比数目/个占比数目/个占比
东汉140 700 59.3% 383 32.4% 98 8.3% 1181 100%
盛唐740 615 37.5% 964 58.8% 60 3.7% 1639 100% A.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B.水运交通主导城市分布
C.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
D.关中的城市化水平最高
2.濮院镇,北宋为一草市,高宗时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卜居于此,南宋时农桑、机杼之利“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遂置镇”;湖州新市镇,周围物产丰富,原有陆市,后交通为更为便利的水边新市取代,宋廷南渡,衣冠鳞集,继而建镇。
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商品经济推动城镇发展
B.移民对江南城镇的影响
C.交通运输对城镇的制约
D.政治变革促进城镇出现
3.北宋时期,市镇的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而同时代的江南地区相对较少,如苏州只有4市镇;南宋时代,江南地区的市镇异军突起,临安府增至28市镇,嘉兴府达15市镇,苏州达19市镇。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黄河流域经济的萧条和衰败
B.政治中心决定商业贸易的发展
C.南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海外贸易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
4.南宋时,绍兴府山阴县的梅市和项里市,是著名的杨梅和芡实市场:秀州府华亭县的下砂市、海盐县的鲍郎市等,是著名的盐业草市,年产盐量均在万石以上;嘉兴府崇德县的濮院市,是颇具规模的纺织业草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
上述现象突出反映了当时两浙地区()
A.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B.市镇分工的专业化
C.经济重心地位的确立
D.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5.下表是明朝对各类民族聚居区实行的管理措施。
这反映了明朝()
民族聚居地区管理措施
汉族聚居区把归附的各民族编入都司卫所中统一管理
汉族与边地民族聚居区交界地带采取驻扎汉军与改编土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
更边远一些的边疆民族聚居区以土司和羁縻卫所为框架
A.内地边疆治理一体化
B.边疆政策的灵活务实
C.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D.军政合一的管理机制
6.清前期,广东佛山镇“俗善鼓铸”,铁器制造业规模宏大,仅炒铁作坊就有数十个,每一作坊有“数十砧,一砧有十余人”,合计炒铁工“有数千”,“皆系雇工”。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
A.江南市镇生产的专业化
B.社会生产中人身依附关系已趋于消亡
C.民营手工业生产较发达
D.作坊式劳作成为手工业主导劳作方式
7.19世纪初,曼彻斯特的大资本家们大多住在伦敦或自己的庄园,在他们看来,工业城市里“没有惬意的骑马兜风,没有闲暇的漫步,只有嘈杂、匆忙和杂乱”;普通人在这里“看不到同情”,缺少“强大的社会道德约束”,有的只是“金钱关系”。
这一状况反映出()A.大机器生产导致的社会倒退 B.生产关系领域发生的新变革
C.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
D.两极分化最终造成阶级对立
8.下表是1805—1842年英国城市和乡村刑事犯罪人数和案件类型的统计数据。
根据数据可知,这一时期()
1805年1815年1825年1835年1842年
刑事犯罪被捕人数英格兰和威
尔士
4605起7898起14437起20731起31309起赫里福德郡
(乡村地
区)
2109起3580起4405起5699起6032起侵财类案件所占比例:13.3%34.6%47.9%59.4% 67.3%
A.传统城市管理机制的失范
B.工业化造成道德水平滑坡
C.贫富分化导致了经济犯罪
D.城市化成为高犯罪的温床
9.下表晚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化(不包括满洲和台湾省)
时间城市人口(万人)城市化率(%)
1843年2072 5.1
1893年2350 6
据表推知,当时中国()
A.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B.传统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城市体系发展呈现不平衡
10.如表内容从侧面反映了()
城市绿地发展主要事件
巴黎1855年,文塞纳林苑森林公园建成,与布洛尼林苑呼应,形成“巴黎绿肺”
斯德哥尔
摩1866年,斯德哥尔摩市议会改革,在林德哈根新的城市规划中提出连续的公园
系统
圣彼得堡1880年,市政当局筹集资金建设公共花园伦敦1898年,霍华德田园城市基本构想提出伦敦大都会绿化带
A.工业化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污染
B.近代工业城市发展逐渐向乡村拓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
D.政府在公共设施与服务上需要立法
11.20世纪20年代,广州市政府严格区分不同类型的广告场,详细确定各类广告场的位置,并作出诸如“公开揭贴或刊登之广告,不得用有伤害善良风俗之图画及文字”“赁与他人为广告位,仍以不妨碍交通及观瞻者为限”等若干规定。
这些规定()
A.体现了广告与市政建设的融合
B.凸显了广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C.意在彰显政府对价值观的引领
D.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长足发展
12.下图为世界城市化阶段演进图。
下图中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
A.政治环境的稳定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城市人口的增长
13.从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颁布了《住宅与规划法》;20世纪30年代中期,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这一系列政策从侧面反映了()
A.城市经济建设倒退推动法制建设
B.民主政治体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C.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建设问题突出
D.政府从自由放任调整到国家干预
14.1947年4月,中共中央哈尔滨特别市成立哈尔滨特别市爱国自卫战争牺牲烈士纪念堂、纪念塔兴建委员会,提出建设东北烈士纪念馆和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塔。
1948年3月又动工修复道里兆麟纪念公园。
这表明()
A.市政建设彰显爱国情怀
B.城市化进程促进时代进步
C.人民的娱乐空间得到扩展
D.科学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15.20世纪50年代,上海开始筹划地铁建设,但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长期徘徊。
改革开放后,上海地铁从战备工程回到市内交通运输上,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
这反映了()
A.技术水平带动城市格局变化
B.引进外资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C.交通改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D.国家政策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16.如表所示为1976—1985年中国基础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所占比重变化。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基础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
沿海地区内地沿海地区内地“五五”计划(1976—1980年)42.2% 50% ——
“六五”计划(1981—1985年)47.7% 46.5% 51.5% 45.8%
A.中美外交关系的缓和
B.对外开放战略的逐步展开
C.国防建设的成就显著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一批脱离乡村而没有成为政治统治中心的城镇兴
起,打破了旧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镇。
从明朝初期,城镇主要发挥政治控制功能。
永乐以后,沿运河逐渐形成了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镇。
明前期,城镇居民统一编户,阶级结构相对简单。
明中叶以后,城市中不事生产的消费者、寄生者大量增加,旧的社会等级受到挑战,金钱成为决定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商人成为独立而特殊的群体。
十大商帮中有九个是在明中叶兴起,商人为取得政治地位,保证自身利益,于是,官商结合成为必然途径。
——摘自商传《论明代中后期是半等级社会》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一批国际商业中心城市建设兴起,并一直居于欧洲最重要城市的行列。
伦敦以它为核心形成了英国国内市场网络,并在此与国际贸易体系连接,控制了英国进出口贸易的80%以上。
伦敦在1500—1750年间膨胀性发展,人口从5万人增至65万人。
阿姆斯特丹是西欧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荷兰人作为“海上马车夫”,驱动着世界总吨位一半以上的航海商船。
新航路开辟后,里斯本迅速成为西欧至印度洋航路贸易体系的中心,是东方产品输入欧洲的主要口岸,每年从里斯本转运至西欧各地的香料多达7000吨,1700年人口发展到近20万人。
塞维利亚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贸易中心和行政中心。
16世纪西班牙航海探险活动多从这里出发,随着大西洋贸易兴旺以及美洲金银矿开采,塞维利亚成为西班牙贵重商品贸易的唯一港口,其财富令人艳羡。
——摘编自刘景华《欧洲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叶以后的城市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新兴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料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史料二:古代雅典城市集公共建筑、私人居所、神庙、街道等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于一体,城市整体布局不苛求对称。
其城市布局以卫城和广场以及市场为核心,诸多宗教、市政、民居等建筑环绕。
整个城市分为宗教性空间、市政性空间和文体性空间。
——据解光云《述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的公共空间》等整理史料三:
注:上图为发掘于两河流域绘制于公元前1500年的《尼普尔城邑图》楔形文字泥板地图。
图的中心为尼普尔城,西南部及西北部有河流、河渠,渠道将城市一分为东西两半,三面有城墙,护城河及河流屏障清晰可见。
城中绘有神庙、宫殿、公园,居民区未标注。
材料二:英国作家本·威尔逊所著《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通过二十余座城市勾勒人类文明进程。
书中每章讨论一个或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以下是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2章伊甸园与罪恶之城
哈拉帕和巴比伦(前2000—前539)
第3章国际大都市
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
第4章巍峨帝都罗马(前30—537)
第5章饕餮之都巴格达(537—1258)
第7章世界之城
里斯本、马六甲、特诺奇蒂特兰、阿姆斯特丹(1492—1666)
第8章社交之都伦敦(1666—1820)
第9章地狱之门?
曼彻斯特和芝加哥(1830—1914)
(注:亚历山大里亚是亚历山大城)
(1)对材料一的三则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城市,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开始接触到西方新兴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国内他们积极宣传欧美的市政改革和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经验,呼吁以“分散主义”为原则进行田园城市建设;模仿西方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建立独立的住宅区;对城市私人房屋规划从位置、高度、材料等方面加以限制;关注城市的社会功能,主张发展公共娱乐功能空间;建立完备的城市规划法。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安,统治者即便有心却也无力去实现这些乌托邦式的构想,城市底层人民的居住面貌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摘编自何刚《民国时期中国新型市政学者的城市规划思想研究》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学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受工业化大生产与集体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我国借鉴了以邻里单位理论,发展起“单位大院式”的住宅小区模式,住宅作为基本物资按计划分配,一般企事业单位、机关都有自己的居住区,居住区内配有浴室、食堂、小卖部等基础设施。
这一时期住宅建筑层数低而密度高,同一居住区内建筑样式单一、按行或列排列。
这样的居住空间模式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一个中间阶段,同时也与集体主义思潮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摘编自吴冬蕾《略论中国近现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新型城市规划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城市住宅的新变化,并简要评价这一新变化。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
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
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
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
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材料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
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
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
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
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逆城市化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汉至隋唐时期,北方城市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南方城市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据所学可知,城市发展是对经济的折射,南方城市占全国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折射出南方经济得到较快发展,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水运交通对城市分布有影响吗,但是主导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史实,中国历史上并非任何时期都是南方比北方更稳定,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黄淮地区城市分布呈现下降趋势,据材料无法得出关中的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认识,排除D项。
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卜居于此,南宋时农桑、机杼之利'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遂置镇”;“湖州新市镇,周围物产丰富,原有陆市,后交通为更为便利的水边新市取代,宋廷南渡,衣冠鳞集,继而建镇”可知,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和宋廷南渡推动了江南地区城镇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移民南下对江南城镇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移民对经济的影响,不是交通排除C 项;政治变革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
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北宋到南宋,江南地区的市镇由少到多并超越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而这正是两宋时期南方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杨梅和芡实市场”“盐业草市”“纺织业草市”,可以看出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的经济特征,说明市镇分工的专业化,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地位的确立”,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市镇分工的专业化并不是市民生活的世俗化,排除D项。
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朝对汉族聚居区、汉族与边地民族聚居区交界地带以及更边远的边疆民族聚居区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这充分体现了明朝在边疆政策上的灵活性和务实性,B项正确;虽然明朝对不同的民族聚居地区都进行了管理,但管理措施并不统一,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排除A项;材料涉及在更边远一些的边疆民族聚居区以土司和羁縻卫所为框架,未提及改土归流,排除C项;尽管明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都司卫所进行管
理,但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是军政合一的管理机制,排除D项。
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广东佛山镇,铁器制造作坊中,分工细致,“皆系雇工”,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A项正确;社会生产中人身依附关系已趋于消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断生产是否发达,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作坊式劳作是否主导劳作方式,排除D项。
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没有惬意的骑马兜风,没有闲暇的漫步,只有嘈杂、匆忙和杂乱一:普通人在这里‘看不到同情’,缺少‘强大的社会道德约束’,有的只是‘金钱关系’”,可知,19世纪初,从大资本家到普通民众对于城市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印象,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 C项正确;“社会倒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生产领域的变化,排除B项;“阶级对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
故选C。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805—1842年英国城市和乡村侵财类案件比例不断上升,且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刑事犯罪数字要比乡村地区的高。
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展,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新的城市管理机制还需要改进,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体现工业化造成道德水平滑坡,排除B项。
侵财类案件不等同于经济犯罪,排除C项。
D项将高犯罪率归咎于城市化,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城市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城市化比重的上升体现出中国近代化发展趋势的变化,表格中城市化率变化不大,说明社会近代化发展趋势缓慢,传统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B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社会治理能力如何,排除A项;1843年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表格中国城市化率的上升是多因素导致,无法体现出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排除C项;表格中没有城市体系对比,无法说明城市体系发展不平衡,排除D项。
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19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日渐重视生态治理,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城市绿地的发展只能说明城市由于工业革命的污染,开始注重环境建设,无法得出工业城市向乡村拓展,排除B项;工业革命使得人对
自然的破坏力大增,从而对人类健康带来危害,此后人类才逐渐关注生态保护,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不能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排除C项;根据材料,四个城市的绿地发展事件除斯德哥尔摩有议会改革的信息外,其他城市没有提及立法,排除D项。
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广州市政府严格区分不同类型的广告场,详细确定各类广告场的位置,体现了广告与市政建设的融合,故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广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排除B项;对价值观的引领不是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广州市政府的规定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长足发展,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世界城市化的演进历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工具以磨制工具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城市化得到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内燃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成果不断被运用到生产劳动之中,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综上所述,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故选C项。
20世纪人类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政治环境并不稳定,排除A项。
工业革命的推动只能反映材料中18世纪中期以来的信息,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项。
根据设问“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因,而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表现,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城市建设问题。
从材料中看,英国颁布法案对环境进行管理,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代价是日益恶劣的环境,环境问题正是城市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英国整治环境正是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建设问题突出,故C项正确。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经济建设是发展的,而且从材料中看不出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存在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政府从自由放任到进行干预的变化,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共中央哈尔滨特别市成立哈尔滨特别市爱国自卫战争牺牲烈士纪念堂、纪
念塔兴建委员会,提出建设东北烈士纪念馆和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塔”可知,1947年东北地区部分大城市解放后,党在城市中兴建了一系列革命纪念建筑和公园,这些纪念建筑和公园主要纪念的是在抵抗外国侵略过程中爱国自卫牺牲的烈士,表明市政建设彰显了爱国情怀,A项正确;城市化表现在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加,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城市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的是纪念建筑、公园不属于娱乐空间,排除C项;对爱国自卫战争中牺牲英雄的纪念体现的是爱国主义,与科学的生活理念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改革开放后,上海地铁从战备工程回到市内交通运输上,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地铁建设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有筹划,但长期徘徊,到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地铁的修建,尤其是伴随着上海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上海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所以材料反映了国家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D项正确;改革开放前中国就具备建设地铁的技术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上海基础设施修建上吸引了外资,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上海交通的改善,没有涉及交通改善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D项。
16.答案:B
17.答案:(1)变化:城乡一体化格局被打破;
城镇的政治功能减弱;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增多;
城市阶级结构出现变化,市民阶层扩大;商帮形成,商人地位上升。
影响:传统儒家正统思想开始受到批判和质疑,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城市出现;社会娱乐活动增多,小说戏曲得到发展;市民文化的繁荣;传统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2)特点:聚集在大西洋沿岸;商业高度发达;人口众多;海外贸易兴盛;长期繁荣。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转移;地理位置优越;殖民活动的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促进。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是明中叶以后(中国)。
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批脱离乡村而没有成为政治统治中心的城镇兴起,打破了旧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镇。
”可得出城乡一体化格局被打破;根据材料“从明朝初期,城镇主要发挥政治控制功能。
永乐以后,沿运河逐渐形成了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镇。
”可得出城镇的政治功能减弱;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增多;根据材料“明中叶以后,城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