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新闻心得(精选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0字新闻心得(精选4篇)
1000字新闻心得篇1
从事新闻媒体工作一直是我的梦想工作,所以这次我们学院给我们提供的报社单位实习,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梦想即将达成的样子。
只是我之前可能只看到了从事新闻媒体光鲜亮丽的一面,但是这次在报社的实习却让我看到了从事新闻媒体辛苦灰暗的一面,但是在经过这个职业的实习后,我发现自己依然还是喜欢新闻媒体这个专业。
新闻专业的学习应该是一件实践课程的学习,但是我们这三年来一直都没有参与过新闻的实践活动,也没有真正的将我们学到的新闻媒体知识,运用到我们专业的实践课程中,所以这次在报社的实习,是我们第一真正正正接触到新闻媒体,也是第一次让我近距离的感受心驰已久的工作领域。
在这次报社实习中,我们不仅要负责报社相关新闻信息的收集,同时我们还要参与到新闻的撰写过程中。
虽然我们之前有做过新闻编写的作业,但是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参与要被发表的新闻作品的撰写,所以要说对自己写作过程非常有信心,那肯定是不真实的。
我们在对我们负责内容写作完成后,我们还要经过报社的正式工作人员,多次仔细的检查后才可以去发表。
因为新闻是一个敏感的东西,也是一个公众性非常强的产物,所以在新闻里有些用词要特别留意,不然就会给报社造成一些公众的影响。
我们在实习工作开始的前一阶段,经常对要报道新闻的文本内容要进行多次的修改,之后才能够发表。
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撰写工作后,也有的时候可以做到一次就过的成绩。
比我们新闻写作更难的实习工作,就是我们的新闻信息收集工作,我们有时候会要到新闻的发生地去进行相关的采访。
有的时候我们采访的地点是比较偏远的,我们有时候采访的现场也会有安全问题发生,有时我们采访的人员对我们的采访工作非常不配合,对待我们采访人员的态度也非常恶劣,这些都是我们在新
闻信息收集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但是我们只有参入到事发现场,才能发掘更好的新闻信息。
我们在报社的实习过程中,这个工作中都会有报社的前辈陪着,以防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有意外的发生,但是我们在很多时间,一些现场的新闻收集工作,都是有我们专业的实习生独立完成的。
在这次实习中,我发现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自己对新闻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新闻发掘的敏锐度提高了很多,也都是在新闻信息收集工作中得到的学习成果,我相信自己以后也会成为新闻媒体中优秀的一员。
1000字新闻心得篇2
到20_年末,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已经有一年办的时间了,尤其是在去年我成为《城市快报》经济部的一名正式记者,让我深感到了工作的压力与艰苦,光荣与责任。
近半年来,我更尝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酸甜苦辣,同时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机会,充满挫折,同时又充满满足感的过程,通过它,我认识到:
一、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才能够获得好的新闻角度
在今年的日常工作中,我对本市各大媒体的经济栏目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摸准了我所跑银行的定位,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必需努力学习,争取能够以一名专业人士的视角来审视新闻。
厚积才能薄发,我通过业余时间恶补专业课程,同时阅读大量专业性报纸,观察优秀记者独特的视角、新闻切入点,同时认真阅读经济部同事的新闻报道。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认识到:好的经济记者必须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必须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新闻的敏感性是建立在广泛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的)。
为了尽快达到这个目标,我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一,我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的经济节目,从中了解金融基础知识和重点热点经济问题。
第二,我努力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身边人们谈论各类话题中有价值的东西,以备不时之需。
记得在去年年初,我作为一个新记者,工作初期开展银行的新闻采写异常艰难,我通过阅读和观察,找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新闻点,完成了20XX 年年初的一些理财稿件。
二、注重积累,博采众长,才能积淀自身的能量
我深刻地认识到,新闻记者最可贵、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敏锐。
新闻拼体力,拼智力,拼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的基础有三个:
一是扎实的基础,二是丰富的经验,三是正确科学的方法。
作为从业时间不长的新记者,我着重从方法上下功夫:每接一个选题,我都要求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准切入点,对较熟悉的领域,我多学多问,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深思慎取;对比较陌生的范围,我采用上网查询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背景资料,迅速扫清障碍。
201x年7月8、9两天连续发表的《英恐怖连环爆炸对经济影响系列》一组稿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有一定深度的新闻稿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写成的,获得了报社的好稿奖。
三、吃苦耐劳,坚韧顽强,才能有所进步
金融新闻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近一个多月来,我通过对本市各家银行行长的采访以及写稿,我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努力拼搏,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不懈才能锻炼自己的水平、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和能力,努力、坚韧就一定会有收获,采访对象的一些优点也是自己增长能量的一种养分。
1000字新闻心得篇3
去年的今天,心里还在为能否胜任这份工作感到忐忑不安;时过一年,虽然缺少了那种心跳感,但依然每天都在为能写出出色的报道不懈地追求。
一年多来,有辛酸,也有收获。
在日常的基础工作中,领导也给予我更多的信任,在重要的新闻采访活动中,领导给予我很多的机会,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在思想、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这些进步更为我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上半年,对于自己是个不大不小的考验。
不管在时政新闻写作上还是日常办公室管理工作上,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让自己在面对工作、处理工作时有了新的认识和方向。
“人没有压力是没有进步的”。
对于我在压力面前,我牢固树立“五个意识”:一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把政治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二是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从采访、写稿到校版、发表,每一个环节都当作为读者服务,把读者的肯定当作自己工作最大的成就;三是牢固树立“学习意识”,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领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是个人进步的重要法码。
四是牢固树立“为民意识”,深入挖掘,采写更多贴进生活、贴进群众的报道,更多有影响力、有深度的报道;五是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开拓思路,转变视角,努力实现报道实事求是、读者喜闻乐见、社会影响深远广泛的目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学习尤其是业务知识学习还有待提高,多看。
虽然在撰写新闻报道上有了一些认识,但在新闻的质量和要求上还有很大差距。
二是工作主观能动性还有待加强,多思。
在捕捉新闻亮点挖掘新闻内涵、深化新闻价值方面还欠缺很多。
三是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还有待细化,多交流。
在提高工作积极性、明确工作责任制上还存在问题。
结合有关资料,谈一下我个人对新闻粗浅的认识。
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与阐释,不能仅仅以消息或信息的短平快形式来反映,而应适应新时期群众对社会事件思考与评价的需求,注重深度报道,更好地承担起新闻媒体“解疑释惑”的社会责任。
新闻工作者必须准确地把握好中心工作的要点、大局工作的重
点、社会发展的热点以及人民群众的难点。
要胸怀全局,把握导向,树立宏观意识,吃透上情,掌握下情,更好地抓住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和本质内涵,引导社会思潮和舆论导向,提升新闻的价值层次。
记者宏观意识应从三个方面去培养:
1、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确立宏观思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对党的大政方针、决策、每个阶段的工作重心认真琢磨,吃透实质,使采访报道工作高屋建瓴、有的放矢;
3、认真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把握热点、难点,为深度报道选准突破口。
1000字新闻心得篇4
如果说速度就是新闻的生命,那么速记无疑就是健康生命的维生素。
如果说要我证明的话,我现在只能想出两个论点: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细节决定成败。
我发现,一般的事件,采访完之后,留在脑中的信息会急减少,时间越长所能记得的就越少,如果当场没有能够快速用笔记下来的话,后果就很严重了。
另外,不能依赖录音,这是我第一次整理录音后的感受,整理稿子依赖于录音的话,我第一次的下场就是一个字不动地打下来,耗时长不说还说不清,记者的评语是“这怎么就成了名词解释了”。
还是要靠当场用笔记下来。
记得有一次报社做了一个网络直播,我得工作是在一旁把记者与嘉宾半小时的对话记录下来。
开始,我认为,这很简单啊,没有比采访更简单的了。
还蛮不以为然的认为记者在直播前叮嘱我一边听一边用笔记下来:都有录音了还用得着用笔记吗?结果我错了,
大错特错。
那次,我花了4个多钟头才把这半小时的录音整理下来,而且是在不需要对谈话做修改的基础上。
真的不需要修改吗?当然不是!谈话不等于写*,总不能把那些口水话都写进去把?而且,这些嘉宾都是第一次上镜头做直播,一个是说话小心,再者很多话模棱两可,涉及一些专业的术语又讲的飞快,如果当时不考虑这些预期的麻烦并飞快地用笔记下来的话,靠录音是要吃瘪的。
后来一个同学介绍了他的办法,就是听一遍,然后凭着这点大致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笔录整理稿子。
第二点,我认为也是更重要的,细节。
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只一点,就决定了细节的重要性。
对于我这种菜鸟,如果不靠笔把尽可能多的细节记下来的话,在整理稿件时只会捉襟见肘。
更何况,摆不出事实,怎么称之为新闻?我可不敢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最好的方法,就是当场用笔记下来,好多报社记者工作了十多年了在采访时都不会自负甩掉笔和纸,更何况一个入门级菜鸟?事实上,很多时候,采访时对事件有了大致了解,甚至腹稿也打好了,但是整理起来时,仍旧得依靠一个个白纸黑字的细节。
即使记忆力再好也还得和笔录对照一下才行,这可不能拿来开玩笑。
但是,在速记上,有经验的记者就真的是道高一丈了。
速记,不仅讲的是速度,更加讲究质量。
往往一个很小的采访,我会记下密密麻麻的5页纸,看看记者那比我的还小的本子上却希希松松地记下不满1页,而且还想教师黑板上老师的板书一样有条有理。
反观自己的,事后来看,不仅很多字连自己都不认识,而且杂乱无章,反受其乱。
报社记者们采访完后立即都形成了条理清晰的腹稿(从他/她们指点我这篇稿要从哪些方面来整理可推断出是这样的),或许跟他们的速记功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