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高效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课件新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1)利用方式:利用中国的传统道德和宗教宽容,批判封建神权;利用中国 的开明君主专制,批判欧洲封建君主暴政;利用中国重农主义,反对欧洲传统的 经济思想。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反封建。 (2)标准:追求自由、平等、独立(民主和科学)。核心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3)认识: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反映;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 社会进步。
3.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并引起内部的观念对 立和斗争。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产生分化,在重大历史转折 关头出现了守旧与进取两方面的冲突与斗争;农民阶级一方面反对西方文化 入侵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借用西方文化(含宗教)组织武装起义;民族资 产阶级上层从西方文化物质外层深入西方社会变革的内层进行改良维新,中 下层则转向了民主革命。 总之,近代西方文化虽曾和殖民主义的剑与火同时输入,但在客观上却又加 速了中国旧文化的解体,给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 了中国历史发展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 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实践基 础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 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 道路。
【思维训练】 1.(2020·“皖豫联盟体”二模)1923年12月,北京大学在一次民意测验中 问:“现在中国流行关于政治方面的各种主义,你相信哪种?”结果,社会主义 得291票,资本主义得4票。这一结果表明 ( ) A.青年学生思想觉悟提高 B.中国共产党加大了思想舆论宣传 C.人们渴望实现社会公平 D.国人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
横向比较: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及影响 1.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目的:一是要培养殖民地人才, 二是要混淆与动摇民众的爱国思想与民族精神,扰乱社会秩序,从而为其政 治经济侵略服务。 2.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入侵也为西学传入中国提供了条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 结构起了分解作用,客观上促使中国文化结构趋于近代化。近代学校教育、 文化传播工具从无到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日趋广 泛,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解析】第(1)题第一问利用方式,根据材料一“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 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可得利用中国的传统道德和宗教宽容,批判封建 神权;根据材料一“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 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可得利用中国的开明君主专制,批判欧洲封建 君主暴政;根据材料一“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 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可得 利用中国重农主义,反对欧洲传统的经济思想。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 经济、阶级的角度分析可得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反封建。第(2)题 第一问标准,根据材料二“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 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
【解析】选C。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广泛宣传社会主义革命 和马克思主义,故选择社会主义的人数遥遥领先是人们从自身政治需要出发, 由于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比资本主义更能体现出社会的公平公正,故成 为人们信仰的首选,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北京大学进行的民意调查的结果,不 是只针对青年学生进行的调查,不能体现出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排除 A;1923年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不久,没有很大的影响力,即使中国共产党加大 了宣传力度,也不会影响到社会上的民众选择社会主义,排除B;近代中国广大 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接受新思想的人群有限,主要是知 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故国人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与史实不符,排除D。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是如何利用中国形象批判现实的。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人找到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是非标准是由近代哪些中西文化论争的核心主张积累 而来。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不同点
【思维训练】 (2021·镇江模拟)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
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 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 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 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 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解析】选C。题干提及的时间段是“1917年到1921年”,而该时期的“中国 现实”最本质的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五四运动 取得初步胜利是1919年,与“1917年”不符,排除A;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改造 是1917年到1921年间的任务之一,但不是对当时中国现实的最恰当解释,因为 在该时期对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才是当务之急,排除B;俄国经过1861年改革 之后,其社会性质已经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逐渐沦为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和俄国基本国情不相同,排除D。
【思维训练】 (2021年江苏适应性测试)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他认为,“舟舰缮
矣,必练水师”,在武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 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并且特别提出,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 护航,以保安全。魏源的构想 ( ) A.尚未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 B.强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 C.反映了洋务派专业人才的匮乏 D.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
2.有学者认为1917年到1921年中国人“改信马克思主义既涉及信仰者对中国 现实的认识,也涉及其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同时又与其对学说的理解相关”。 对“中国现实的认识”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鼓舞 B.亟需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改造 C.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近代中国和俄国基本国情相同
主题归纳·纵横贯通
【纵向贯通】 纵向贯通: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1.历程: (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①“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①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 和辛亥革命。 ②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解析】选D。依据题干“舟舰缮矣,必练水师”“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 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 保安全”等信息可知,魏源已经具有初步的海权意识,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 上侵略,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故D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魏源仍然受 到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而是体现其具有务实的海权意识,故A错误;魏源的构 想强调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捍卫国家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故B错误;魏 源属于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而洋务派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故C错误。
【拓展延伸】郭嵩焘的“本末”思想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但他的西洋观较早地摆脱了“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的文化取舍模式的束缚,他肯定西洋也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其富强绝 非偶然,有其本末、体用之分,且西洋文明“实多可以取法”,在此基础上他提 出了全面学习西方的“本末”思想。 他批判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只注重引进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和民用工艺而忽 略西方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做法,主张对西方文化采取广收博纳、兼容并包的态 度。很明显,郭嵩焘这种新的“本末”观和广泛学习西方文化的主张,已经在 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洋务派的“体用”观,具有时代超前性。
纵向贯通:近代中国人在探索独立、强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 1.走西方人的路: (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 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 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 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 世凯窃取。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也 行不通。
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 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可得追求自由、平等、独 立(民主和科学)。第二问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学习 西方的角度可得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的本质及作用的角度可得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 济发展的产物和反映;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社会进步。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二 如果说1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 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 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 位。……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 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 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 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单元高效复习 第十四单元
思维导图·体系构建
本单元围绕一个主题,两大线索,三个阶段展开。(1)一个主题:近现代中国民 族独立、国家富强。(2)两大线索: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推动 或引领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毛泽东思想等重大 理论成果。(3)三个阶段:一是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制器物、仿 制度、学思想;二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 成毛泽东思想;三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 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新文化运动前期: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 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 更为彻底。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②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 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 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2.走俄国人的路: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之后,中 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来夺取政权。为此,中共一大 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城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从 高潮走向低潮。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全 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也失败了。事实证明,俄国的“城市中心论 ”不符合中国国情。
2.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 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 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 会主义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