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一片声讨中,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把学生教得没有了生气,成了应试的机器人,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更没有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语文教学的主要弊病出在阅读教学中的课文创新上。
”是的,我们语文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课文分析上,有的微言大义,有的牵强附会,有的生搬硬套,有的无限拔高,把生动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这使本应给人以美感和灵气的语文教学,成了机械僵化的训练,学生只能得到干巴巴的结论,素质无法得到提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教育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网络教育的发展给现代教育注入了生计和活力,也深深影响着小语课堂教学。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首先要走出三个误区:一要走出“为考试而教”的误区。
为应付考试而教,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蹩脚的,学到的知识是僵化的,师生的负担是沉重的,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必然是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
我们的目的不能盯在学生的考分上,要站在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现代化负责的高度上。
二要走出“一条腿走路”的误区。
所谓“一条腿走路”就是只抓课内,不抓课外。
凡是语文能力强的,无一不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我们明明知道,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及其他课外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语言都有积极的意义,为什么只抱住课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让学生做那些无用或用处不大的习题上,把课外阅读视为可有可无呢?三要走出“牵着学生鼻子”的误区。
牵着学生鼻子的第一种表现是老师讲得过多,把学生视为装载知识的容器。
叶圣陶说“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
”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教学是图省事的办法,是不顶用的办法,是低水平的办法,是必须坚决废除的办法。
“牵着学生鼻子”的第二种表现是以本为本。
教师一厢情愿,按照事先的思路,把学生一步步地导向标准答案,而不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循循善诱,让他们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展他们自身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基于以上对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在理论上弄清教学过程的要素,然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阅读教学模式的要素分析
湖南省教科所刘先捍教授在《素质教育导论》一书中,提出了构成教学过程的直接要素有六个: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学氛围。
同样地,要构建一种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离不开对以上要素性质和功能的分析。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导向性要素。
它引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把教与学统一到同一方向和轨道上来。
语文教学目标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质性要素。
它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认知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知识的结晶。
一般来说,按照语文《教学大纲》选编的课文,不仅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而且,文辞并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它不仅能使学生身心得以陶冶,更是学生身心赖以获得发展的养料。
现代信息技术,在视觉、听觉上给了学生全新的感受,更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凭借性要素。
它是教师和学生借以发生联系共同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手段和操作方式。
教学方法不仅是教法和学法的复合体,还是教学手段操作方式的复合体。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其实在广大的语文教师的努力下,已有很多好的方法,如“涵泳”法、质疑法、精读法、点拔法、联想法、情境法等。
这些方法适当的运用是能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
教学评价教学过程的调控性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检查教学效果并评价是调节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手段。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质疑、练习、学生朗读、背诵等方式检查效果,利用多媒体及时反馈信息,对教与学的行为作出及时的调整。
教学形式教学过程的组织性要素。
课堂教学仍然是当代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
语文阅读还可以把班级教学、个别教学、课外阅读、图书阅览室指导等结合起
来。
网络环境写的课堂教学虽然仍市集体授课的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性化学习已占了相当的分量。
计算机多媒体的交互性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性化学习”概念的产生,网络环境中的计算机不仅使学生获得计算机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语文学习资源、传播自己观点的双向每体,强调了学生的个性。
教学氛围教学过程的制约性要素。
教学氛围是教学过程中为教师和学生所直接感受到的心理环境。
语文阅读教学是最需要一种让师生作全身心投入的课,因此,利用多媒体创造一种愉悦、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心理氛围,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是教师决不能忽视的。
以上六个要素的功能发挥得怎样,主要取决于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主体教师对它们功能的认识、态度和取舍。
构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就是在现代理论的指导下,协调好教学过程中这些要素的关系,寻求优化组合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身心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二、阅读教学新模式简论
郑其恭教授在分析教学过程直接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学的这样几个基本特征:教学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教学关系民主合作互助;教学过程主动生活活泼;教学方法启发内化转化;教学环境和谐愉悦共振。
一句话,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就是:“培养素质,塑造主体。
”
根据对以上要素分析,和“培养素质,塑造主体”的要求,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必然适应这一要求。
笔者把它概括为四个环节或四个阶段,现分述如下:1、自读自得
孟子“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叶圣陶“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的论述,精辟地概括了阅读教学应当追求“自得”的境界。
因此,我们把“自读自得”作为教学第一环节。
“自读自得”是建立在学生养成独立阅读习惯和掌握一定阅读方法的基础之上的。
它不同于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在时间上没有保证,“自读自得”则是在课堂中进行,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自读不求正确,不求答案统一,不出预习题。
不局限学生的思维,尊
重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阅读具有极大的自主性。
教师在此环节的任务是提供背景材料,或者指出找到这些背景材料的途径,反复引导学生朗读,交流自读体会,生生互动,了解自读过程。
互联网上的语文资源极为丰富,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语文,使学生多方感知、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2、质疑讨论
质疑讨论环节由学生质疑、学生讨论。
学生自读时,会有独创,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也会有一些困惑,这些创见、不同的意见、困惑,就是质疑讨论的问题。
教师此时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当着力于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问、会问、善问的良好习惯。
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学生提出的问题,哪些可以自行解答,哪些可以立即解答,哪些需要集中讨论,哪些需要课外查阅,教师要以敏捷的课堂机智对学生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处理,还要敏锐地发现那些最有价值的问题。
3、专题研读
学生在前两个环节发现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并再提出问题。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并引领学生就一个或两个专题认真研读,细细品味。
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就专门研读两个问题:①小艇有什么特点?②从哪里看出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呢?研读要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为了培养语感,必须坚绝地把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涵泳”,(“涵泳”一词最早见于左思的《吴都赋》,
朱熹把“虚心涵泳”当作读书六法之一。
)就是通过粗读、精读、朗读深入细致地品味、体会、领悟。
阅读文学作品必须涵泳,不涵泳体会不到作品的意境。
此环节教师的责任叶老作了明确的阐述:“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提出,需要牢记处给他们以提示。
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
”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依托校园网,让学生先自主探究,互相探讨正确答案,不明白处再予已点拨。
4、积累拓展
此环节使学生自主积累好的词、句、段;积累好的阅读方法;好的思维方法。
复习巩固学生、阅读自得的东西,将获得知识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与写作。
长期的积累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自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自读自得→质疑讨论→专题研读→积累拓展,可以是一堂课的模式,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是学生阅读学习的模式。
新模式的阅读教学要已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将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将课内课外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将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将面向全体和发展个性相结合。
使学生从小会学习、会创新。
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就站在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