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设计优秀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的:
品味语言,认识曲文的艺术手法
把握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曲文)
正音正义:提防阡陌刽子手嗟叹亢旱
二、剧情分析
(一)问:本折故事分为几个场景?从哪里划分?为什么?
1、[端正好][滚绣球]
2、[倘秀才]——[鲍老儿]
3、[耍孩儿]至[煞尾]
(二)分析曲词的内容和情感
齐读第一个场景。

要求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1、这两段曲词写了什么内容?
愤怒控诉。

(板书)
————天地不公。

天,上指统治者;地,下指官吏。

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

2、从曲词中你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⑴怨——天地:“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⑵恨——不平:“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⑶哀——自己:“哎,只落得两泪涟连。


3、这两首曲子,情感激昂。

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⑴对偶句:整齐,语气连贯,适于表达畅达的情感。

⑵对比手法:鲜明的情感色彩。

⑶呼告:情感喷发式的直抒胸臆。

⑷“字句皆无忌惮”的语言:口语:“葫芦提”“合”等。

自然,不受约束,情感力量充分。

分角色朗读第二个场景。

1、这一场景主要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感情基调是什么?
哀婉凄恻。

(板书)
2、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
善良,孝顺。

(板书)
3、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以善良的被毁灭,揭露社会的黑暗。

这个人越是善良,温顺,揭露的意义越深刻。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三桩誓愿”曲词。

1、“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情感?
抗争精神和坚信冤情被雪的壮烈。

(板书)
2、为什么要发三桩誓愿?一桩不行吗?
不行。

⑴因为历史上和冤有关的传说有好几个,窦娥觉得冤情太深,少了不充分。

⑵三个誓愿有不同的程度。

①血洒白练:不落红尘。

②六月飞雪:洁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显示自己的冤情——报复这不公平的世道。

3、对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你怎样认识?
理想的寄托。

如果你受了冤屈,也会这样想,虽然不合逻辑,但却合乎情感。

明代叶宪祖改编《窦娥冤》故事,名为《金锁记》。

记窦娥丈夫蔡昌宗并未夭折,而是于上京途中黄河遇险,掉落水中,被龙王招为驸马。

三年后,上京应举,状元及第。

窦娥刑场当刑时,大雪纷飞,监斩官急令刀下留人,收入监房。

后窦天章为肃政廉访使,为窦娥平反冤情,父女进京,于舟中遇到蔡昌宗,夫妻团圆。

这两种结局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二、最后“煞尾”一节,曲词有什么特点?
景物渲染。

三、元杂剧基本知识(略)
四、背诵《滚绣球》
《窦娥冤》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无杂剧的一般知识,了解了《窦娥冤》的剧情。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窦娥是怎样一个窦娥,她的冤又是怎样的冤。

二、分析人物性格
1、本文节选的第三折共可以划分为三个场面,那么在这三个场面中各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呢?流露出什么样的情绪?
(1)第一场景:指斥天地
①为什么要指斥天地?
天道不公,平白受冤,内心悲愤因而指斥
②流露出她怎样的情绪?
怨愤、埋怨、控诉
③表现出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坚强、具有反抗性格
(2)第二场面:决别婆婆
①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
善良、孝顺
②哪些地方表现出她的善良?
绕后街而走,怕婆婆伤心
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
临别对婆婆的劝导和嘱托
(3)第三场景:三桩誓愿
①为什么要了下三桩誓愿?
不甘心平白受冤、想要昭示冤情、惩罚世道
②表现其怎样的性格呢?
表现其反抗性格
③为什么发下三桩誓愿就表现了她的反抗性格呢?
因为她表现了窦娥对现实的不满,惩罚世道,更是其反抗精神的体现。

④首尾表现出的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为什么?
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

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中国人思想深处最后的精神依靠。

因而,前后的所指不同,二者并不矛盾。

(4)总结:
通过三个场景的分析我们看到窦娥的性格中表现出两部分,一部分便是她善良的一面,这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是她的反抗性格,这是她的突出性格。

三、主题
①题目叫作《窦娥冤》,为什么不写她怎样受冤而写她的善良呢?
突出社会的黑暗,善良的人遭受冤屈,更能表现社会的不公。

②写她的反抗性格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突出她的冤,这样的人要进行反抗,要发下誓愿惩罚世道是因其蒙冤的深重。

③这样善良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是谁造成的呢?
其中有:张驴儿的陷害,
有昏官陶杌的无能和草菅人命
蔡婆的引狼入室
窦天章典卖女儿
这些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因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社会”。

社会的不公、昏官恶霸的横行、善良人蒙受冤情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四、写作手法
1、用三桩誓愿明冤为什么?
希望昭示自己的冤情,希望上天主持公道。

2、用一桩不行吗?三者什么关系?
不行,三者是递进关系,感情越来越强烈。

誓愿意义时间空间情感
血溅白练不落红尘当时当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六月飞雪清白高洁之后楚州若窦娥我委实冤枉
亢旱三年惩罚世道三年楚州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
3、总结:
三桩誓愿都昭示冤情,不仅要昭示冤情,还要报复和惩罚。

一个善良温顺的子女子产生这么大的仇恨是因为其冤情的深重,让人无法承受。

4、这些誓愿在现实世界里能实现吗?
不能
5、那为什么在剧中一一实现?有什么好处?
这是作者想象的奇特和夸张,表达了惩恶扬善的愿望。

6、总结写作手法
想象和夸张还有神话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因而本是现实主义和浪漫方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五、板书
指斥天地:坚强、反抗性
诀别婆婆:善良、孝顺社会原因
三桩誓愿:反抗性格
血溅白练不落红尘
三桩誓愿六月飞雪清白高洁想象、夸张、神话
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六、作业:
仔细阅读[滚绣球]曲牌,思考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进而思考戏曲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教学设计篇6
【教学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为戏剧单元,《窦娥冤》为第一课,所以教师应在第一课时简介戏剧常识:1戏剧的定义。

2剧本构成。

3戏剧冲突的重要性。

2、教材分析:《窦娥冤》属于元杂剧,有其不同于一般戏剧的特点,故也应在进入文本之前简介元杂剧的特点:本、折、宫调等。

3、文本分析:
⑴《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剧中著名的悲剧,有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故教学重点之一应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本剧的悲剧性及其悲剧效果的形成,力求通过本剧的学习,使学生对悲剧作品有初步的鉴赏常识和能力。

⑵《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一光彩的人物形象,作为剧本解读,分析她的性格应为本文学习的又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1、由回顾初中所学戏剧导入。

2、简介戏剧、元杂剧常识,简介关汉卿及“元曲四大家”。

3、学生(教师)复述情节,概括大意。

板书情节: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4、突破两个教学重点:
教师关键两问
⑴窦娥身上哪一点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结合文本回答。

例:反抗性、刚强、善良、孝顺等。

重点引导体会其反抗性,师生可共同划出本剧的矛盾冲突示意图,看清窦娥这一弱女子对抗的对象──地痞流氓和昏官,体会窦娥在冲突中没有丝毫犹豫、退缩和畏惧。

尤其是临死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更让我们类比想到了另一人物:桑迪亚歌。

窦娥就像这位老人一样,她可以被消灭,但恶势力却不能将她打败。

(这一解读较成功,学生对窦娥形象的光彩开始有所领悟)
⑵《窦娥冤》这出悲剧位列世界十大悲剧之中,你认为哪些因素造就了本剧的悲剧效果?
问题分解为:
①什么是悲剧?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②本剧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紧扣“美的、有价值的”这一核心,学生联系窦娥这一人物的光彩就较易理解了。

附加提示:窦娥这一人物的不幸身世,更加重了人物的悲剧性。

5、拓展阅读、对比研讨:
对照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剧情,进一步体会《窦娥冤》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6、求异思维,培养质疑精神。

你敢挑《窦娥冤》的错吗?你认为《窦娥冤》中又没有缺憾之处?
例:第二折中桃杌审案太过仓促,既不合人物性格,有不合于常理。

7、作业:
⑴积累重点词语
⑵背诵《滚绣球》曲词。

推荐观赏:电影《黑暗中的舞者》(一部简约而又震撼人心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