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瓶子醋好晃荡_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化义探微_六_李树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是,汉语中的酸一般也是指像醋的味 道或气味,但同时有另一个意义,指人装腔作势、 忸怩作态的样子。如郭澄清《大刀记》开篇二: “这个婊子,像刮旋风儿般的走过来,酸溜溜、娇 滴滴地向梁成宝说:‘老梁啊,屋里坐呀!’”宋苏 轼《答范淳甫》诗:“而今太守老且寒,侠气不洗 儒生酸。”《红楼梦》第一一五回:“贾宝玉听了 兰儿的话,心里越发不合,想道:‘这孩子从几时 也学了这一派酸论。’”《儿女英雄传》第八回: “公子道:‘姑娘言重……’ 姑娘忙拦他道:‘算 了!够酸的了!’”醋也有此义,因此,上文所列的 “ 打 翻 醋 瓶— ——酸 溜 溜 , 鼻 子 里 灌 醋 —— —酸 溜 溜”等歇后语表面上是指酸味,实际上是指人装 腔作势、忸怩作态的样子。
62 2007年第 3 期( 总第 77 期)
汉字与历史文化
“添油加醋”,调和味道,添些油醋一类的调 味品。比喻在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夸大 渲染,添加原来没有的内容。“添油加醋”有时作 “添醋加油”、“添盐着醋”和“加油加醋”。
以醋为材料,汉语还形成了许多歇后语,如: 醋泡的蘑菇— ——坏不了 活鱼掉进醋缸— ——肉烂骨头酥 山西老乡— ——爱吃醋 一壶醋的赏钱— ——小恩小惠 二分钱的醋— ——又酸又贱 打醋的进当铺— ——走错了门 打油钱不买醋— ——专款专用 掩了鼻子吃酸醋— ——自找苦吃 这么多含醋熟语的存在,说明以醋喻理是汉 民族的一种语言习俗和文化习俗。
醋是旧时对贫寒而迂腐的文人的蔑称,酸有 寒酸、迂腐义,醋与酸往往连用互指,均有寒酸、 迂腐义。例如:
提着醋瓶讨饭— ——穷酸 乞丐吃醋— ——一副穷酸样 冬天卖醋— ——寒酸 冰块掉进醋缸里— ——寒酸 不倒翁吃醋— ——穷酸不稳 醋坛子里泡胡椒— ——尝尽辛酸 表达寒酸、迂腐义的词语最典型的两个词就 是“醋大”和“酸丁”了。 “醋大”即是称贫寒失意的读书人。含有轻 慢意。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醋大者,或有抬 肩拱臂,攒眉蹙目,以为姿态,如人食酸醋之貌, 故谓之醋大。大者,广也,长也。篆文大字,象人之 形。”宋邵桂子《满江红·税官之扬州任》词:“穷 醋大,齐齐整整,岂无贷揭。”元孛罗《一枝花·归 隐》套曲:“有几个不求仕的官员,更有那东庄里 醋大,他每都掴着手歌丰稔,再不想巡按去弄奸 猾。” “酸丁”,旧时对贫寒而迂腐的读书人嘲讽 性的称呼。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秀 才家那个不风魔;大抵这个酸丁忒劣角,风魔中 占得个招讨。”明王錂《春芜记·报仇》:“我嫖了 些小娘儿……那有季小姐这样标致的!宋玉这个 酸丁,怎幺配得他过?”徐珂《清稗类钞·讥讽·酸 丁》:“号房探之曰:‘江老爷乎!酸丁也。是固不
打翻醋瓶酸溜溜酸溜溜的酸气冲天酸味都上来了酸气冲天酸气冲天一身酸气光说酸话一身酸味鼻子里灌醋飞机上载醋踩翻了醋瓶子醋厂里冒烟醋瓶子打飞机老鼠掉进醋缸喝老陈醋长大的耗子掉到醋缸里有趣的是汉语中的酸一般也是指像醋的味道或气味但同时有另一个意义指人装腔作势忸怩作态的样子
汉字与历史文化
半瓶子醋好晃荡
—— —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化义探微(六)
李树新
醋是一种调味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从词 义的角度来看,醋又指酸味,也比喻忌妒,旧时还 是对文人的蔑称。以醋为题材,汉语形成了一大 批具有特殊文化义的民俗语汇。

醋是一种酸味调味品,多以粮食经发酵酿制 而成。醋也称“醯”、“酢”、“醛”、“醉”和“苦 酒”。《周礼》有“醯人掌共醯物”的记载。“醯 人”就是管理酿醋一类的官。可以确认,我国食醋 西周已有。春秋战国时醋还是比较贵重的调味 品,汉代才普遍生产。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 传》、崔寔的《四民月令》也都有制醋的记载。北 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酢法》:“酢,今醋也。”
“半瓶醋”是汉语常用的一条惯用语。它有两 个意义,一是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技术一知半解的
人。元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 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 醋。”曹禺《雷雨》第一幕:“对于这方面,我自命 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杨沫 《青春之歌》 第一部第十二章:“我这半瓶子醋, 可回答不了你。”二是比喻一知半解的知识或技 术。《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五回:“(狄宗羽)虽是 读书无成,肚里也有半瓶之醋,滉滉荡荡的,常要 雌将出来。”汉语还有“半瓶子醋乱晃荡”、“半瓶 醋好晃荡”、“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满瓶子 不响,半瓶子晃荡”、“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 当”、“半瓶子醋的读书人”的俗语。语义同“半瓶 醋”。歇后语有“半瓶醋—— —晃得很”。《石头记》 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
酸有悲伤、凄凉义。陆机《感时赋》:“矧余情 之含瘁,恒睹物而增酸。”韩愈《贺册尊号表》: “銜酸抱痛,且耻且慙。”杨万里《过望亭六绝》 之二:“窗间雨打泪新斑,处风來叫得酸。”白桦 《曙光》第五场:“乐队奏出的乐句,触人心酸。”
醋是酸的,因此醋也成了表达悲伤、凄凉义 的同义词。“呷得三斗醋,做得孤孀妇”便是此义 的典型代表。“呷得三斗醋,做得孤孀妇”形容寡 妇生活十分辛酸。《警世通言》卷三十五:“自古 云:‘呷得三斗醋,做得孤孀妇。’孤孀不是好守 的。替邵氏从长计较,到不如明明改个丈夫,虽做 不得上等之人,还不失为中等,不到得后来出 丑。”另外还有“要把宰相做,吃得三斗酽醋”,喻 要干大事业,须胸怀宽阔。此外“熬姜呷醋”,比 喻生活清苦。清李渔《怜香伴·毡集》:“下官自从 选了这个穷教官,坐了这条冷板凳,终日熬姜呷 醋,尚不能色问舍求田,哪里再经得进口添人。” “熬姜呷醋”也作“咬姜呷醋”。
许多歇后语都以醋为题,形容酸的味道或气 味。例如:
打翻醋瓶—— —酸溜溜 鼻子里灌醋— ——酸溜溜的 飞机上载醋— ——酸气冲天 踩翻了醋瓶子— ——酸味都上来了 醋厂里冒烟— ——酸气冲天 醋瓶子打飞机— ——酸气冲天 老鼠掉进醋缸— ——一身酸气 喝老陈醋长大的— ——光说酸话 耗子掉到醋缸里— ——一身酸味
关于醋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说醋的创造与 酒的创造是同一个人,都是杜康。据说杜康最初把 酿酒后的酒糟都做废料扔掉,久而久之,越扔越 多,便感可惜,想要能利用起来,再酿出一些有用 的东西才好。于是就把酒糟攒在一只缸里,试探着 搀上水。过了二十一天,缸内始有香味,他开缸,伸 手指尝尝缸中的糟汁,又甜又酸,于是就把其中的 汁逼出来,另放在一个缸里,杜康称它为“调味 浆”。他试探着把这种“调味浆”出卖,结果很受 欢迎。生意后来越做越大,杜康就认为应给这种 “调味浆”起个名字。他想来想去,想到自己是在 第二十一天的酉时发现这种 “调味浆” 的,把 “酉”和“二十一日”合起来,就成了“醋”字。
“ 头 醋 不 酸 ,二 醋 不 辣 ”指 头 遍 醋 如 果 不 酸,二遍醋就淡而无味了,用以比喻事情开头没 有办好,往后就更难办了。“头醋不酸,二醋不 辣”也作“头醋不酸,二醋不焰”。《元曲选·气英 布》二折:“[正末云]那濯足的盛情,咱已领了。 常言道:‘头醋不酸,二醋不焰’,咱还待他个甚 的?”
61 2007年第 3 期( 总第 77 期)
汉字与历史文化
费一钱而欲令大帅为之代出舆资者。’” 表达寒酸、迂腐义的俗语有“醋滴滴”,讥讽
文人出言吐语喜欢引经据典语带之乎者也。 表达寒酸、迂腐义的成语有“酸文假醋”和
“拿糖作醋”。 “酸文假醋”,形容装出一副文雅有礼貌的
样子。《红楼梦》第一○九回:“宝玉道:‘这个何 妨?那一年冷天,也是你晴雯姐姐和麝月姐姐玩, 我怕冻着他,还把他揽在一个被窝儿里呢。这有 什么?大凡一个人,总别酸文假醋的才好。’”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俩人酸文假醋 的满嘴里喷了会子四个字儿的匾。”“拿糖作醋” 即摆架子,装腔作势。《红楼梦》第一!一回:“这 会子替奶奶办了一点子事,况且关会着好几层儿 呢,就这么拿糖作醋的起来,也不怕人家寒心?”
盛醋的容器有“坛子”、“罐子”、“瓮”、“葫 芦”,也有“瓶子”。以这些容器为题,汉语形成了 “ 醋 坛 子 ”、“ 扳 倒 醋 缸 ”、“ 醋 罐 子 ”、“ 醋 葫 芦”、“半瓶醋”等惯用语。“醋坛子”、“扳倒醋 缸”、“醋罐子”、“醋葫芦” 均形容嫉妒心重,下 文细述。这里我们先来看一下“半瓶醋”。
“油盐酱醋”是调味作料,比喻某项工作的 配件,日常生活的琐事。《文明小史》一十七回: “他说他那本书,就是做书的作料,其中油盐酱 醋,色工俱全。”
“不说盐咸,不说醋酸”喻不发表任何意见。 “打油的钱不买醋”喻不可替换,一心不可 两用。也指专款专用。 “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 比喻办事过分拘 泥,不知变通。 “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是指多种味 儿混杂在一起,用以比喻心里不是滋味,不自在。 “三分钱的醋,五分钱的盐,小来小去”比喻 小气。 “私盐私醋”比喻不敢公开见人的事情。
“呷醋咬陈姜”比喻又酸又辣。清平步青《霞 外攟屑》卷一○:“周遵道《豹隐纪谈》载俚语对 偶,以‘呷醋咬陈姜’,对‘麻油拌生菜’。”《释 谚》 中说:“按通俗编卷二十引老学庵笔记卷六 兵职驾库,咬姜呷醋,知宋时有此谚语。”②
“恨如头醋”,头醋,指初制未掺水的醋,味 极酸。“恨如头醋”比喻非常可恶,令人痛恨。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那陈虾子被毛 二胡子一味朝死里算,弄的他酒也没得吃,肉也 没得吃,恨如头醋。”
汉语有“醋浸曹公”的成语,这是对醋梅的 谑称。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吴人多谓梅子 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又谓鹅为‘右 军’。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 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只,聊备一馔。’”
中国古代烹饪很注意调味。在《周礼》和《吕 氏春秋》中,就已经有了酸、甜、苦、辣、咸“五味” 的记载。更早的古籍提到烹饪用味时只谈酸咸二 味。在醋没诞生之前,古人主要用梅的果酸作调 料,称之为梅醋。①《尚书》有“若作和羹,尔惟盐 梅” 的记载,把贤相傅说譬喻为制作和羹的盐、 梅,这里的梅即梅子捣碎后取其汁,做成梅浆,用 以调味。故汉语有“盐咸梅醋”的说法。《礼记· 内则》:“浆水滥。”在制作梅浆以后,发现粟米也 可制成酸浆,“熟炔粟饭,乘热倾在冷水中,以缸 浸五七日,酸便好用。如夏月,逐日看,才酸便 用”。在制成酸浆的基础上,又加上曲,做成苦酒:
“取黍米一斗,水五斗,煮作粥。曲一斤,烧令黄, 破,著瓮底。土泥封边,开中央,板盖其上。”这已 经利用曲发酵,实际上已是早期的醋。有了醋,这 种酸味调料除腥解腻,杀菌消毒,于是逐步取代 了梅子,形成“无醋不成味”的饮食习惯。
有说法,说醋始于晋刘伶之妻吴氏。刘伶是竹 林七贤之一,酷嗜酒,曾作《酒德颂》,自称“惟酒 是务,焉知其余”。据说,“其妻吴氏因夫嗜酒败事, 欲其节饮,每酿酒则以盐梅辛辣之物投之酒内,致 其酸盖不欲其饮,后人效其所为,因以作醋”。
在汉语的开门七件事语言系统中,许多熟语 呈现着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七件事既可单说,也可连用,表义呈关联性、系 统性。意义上具有类似性和相关性的一组词语, 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因为这种语义关联而表现出 共现的特性。如“柴米油盐”泛指一日三餐的生 活必需品,用以指代厨房或烹饪之事,引申为不 登大雅的琐屑之事。与“醋”相关联共现的熟语 也有许多,例如“油盐酱醋”、“不说盐咸,不说醋 酸”、“打油的钱不买醋”、“买酱油的钱不能买 醋”、“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三分钱 的醋,五分钱的盐,小来小去”、“私盐私醋”、 “添油加醋”等。
பைடு நூலகம்
汉字与历史文化
起眼但又不可或缺,也是民族大众日常生活中的 重要调味品,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东西。因 此,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种习 惯,往往是寓理于醋,使汉语形成了大量的含醋 熟语。这些含醋熟语成了人们评判事理、看待事 物的一种方式方法,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醋是调味品,词义中有酸味义。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黄衣黄蒸及糵》:“六月中,取小麦, 浄淘讫,于瓮中以水浸之令醋。”唐白居易《东 院》诗:“老去齿衰嫌橘醋,病来肺渴觉茶香。”这 里的“醋”就是指酸味。以醋酸为题,汉语有了 “呷醋咬陈姜”、“恨如头醋”、“头醋不酸,二醋 不辣”等俗语。
用 醋 来 调 味 ,清 爽 利 口 ,有 滋 有 味 ,促 进 食 欲,帮助消化。此外,古代医书有这样的记载:“醋 酸温,开胃养肝,强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气辟邪, 解鱼蟹鳞介诸毒,陈久而味厚气香者良。”可见, 醋在医学上也有较高价值。

醋对中国人的生活,似乎不像柴米油盐那样
60 2007年第 3 期( 总第 77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