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一中2017-2018学年4月考试 高三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宣威一中2017-2018学年4月考试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时说:“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

”该材料()
A.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
B.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扫荡”政策
C.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
D.可以证实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抵抗
【答案】C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日本人民的反应,故A项错误;“扫荡”发生在战略相持阶段的沦陷区,材料所述为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材料所述即为日军暴行,对揭示日军罪恶有重要价值,故C项正确;在淞沪会战中国民党积极抵抗,故D项错误。

2.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记录了政治家阿里斯提德被自己忠实信奉的“贝壳法”放逐的故事。

如一位目不识丁的平民因为听烦了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就要求把这个名字刻在贝壳上。

这表明雅典()
A.民主权力曾被公民滥用
B.公民对政治家极度厌恶
C.公民法律意识普遍淡薄
D.公民参政意识十分强烈
【答案】A
【解析】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创立的民主方式,人们把威胁者的名字刻在陶片或贝壳上,因为公民自身的素质和个人喜好,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材料信息即体现了这一内容,故A 项正确;陶片放逐法是一种以民主的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是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公民积极参加,故B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体现在公民具有普遍的法律意识,故C项错误;公民参政意识十分强烈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但不符合题干信息,故D项错误。

3.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现象,如14世纪,在法国兴起了独立的“罗马法学派”在荷兰则以格老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

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
A.基本内容仍有其生命力
B.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
C.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
D.成为史学研究理论指导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复兴”现象与流派,并不能说明基本内容仍有其生命力,故A项错误;据材料“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现象”,并介绍了不同的研究流派,但不能说明罗马法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故B项错误;“罗马法复兴”现象中,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流派,说明关注罗马法的角度不同,该现象之所以出现源于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仍具有借鉴意义,故C项正确;“罗马法复兴”现象的研究属于史学研究现象,而非史学理论,不能成为史学研究理论的指导,故D项错误。

4.“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以近代美国文化为切入点,考查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比较能力。

本题的题眼是“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即比较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性。

A项是两者的共性,两者都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前者反抗天主教会的权威、强调个人的信仰自由;后者反抗专制权威、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

B、C、D三项只符合启蒙运动的特征。

5.下表反映了1913~1938年美国汽车产量变化,下列对1933年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答案】A
【解析】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购买力进一步下降,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B、C、D项错误。

6.“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面向工“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再现。

①是1995年,②是建国初期,③是1977年,④是1983年,故选B项。

7.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

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

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
①刺史②都察院③御史台④参知政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选项中刺史、都察院、御史台都有监察之职。

而参知政事是行政官员。

8.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

下面是对“这场危机”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因是美国要改变在核力量对比的不利地位
B.凸现了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爆发核战争危险
C.危机说明美苏争夺由欧洲、亚洲扩展到非洲
D.体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主要是这时的美苏冷战,美国处于守势,而苏联处于强势,苏联此时也迫切想要压制美国、威胁美国,故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凸现了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爆发核战争危险,故B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美洲,美苏争夺由欧洲、亚洲扩展到美洲,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背景下国际关系紧张的表现,不是体现多极化趋势,故D项错误。

9.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故A项错误;注意题干信息“申请”“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也就是说题干的主旨在于强调公民的行为需要得到批准,而不在于强调行为本身,这说明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故B项错误,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故D项错误。

10.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

当时“国内外发展大局”应该包括()
①两极格局下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②美苏结束了“冷战”状态,两国关系趋向缓和
③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渴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两极格局下美苏相互制衡,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故①正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才结束了“冷战”状态,故②错误;不结盟运动等表明广大发展要求建立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故③正确;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处在崩溃边缘,全国人民渴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1.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一书中写道:“一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

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

”这表明当时() A.中国的钢铁业丝毫没有增长
B.日本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
C.中国工业未能获得发展机遇
D.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一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

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
对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其它列强在华势力受到完全排斥,故B项错误。

12.1913—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材料表明()
A.新经济政策使经济迅速恢复
B.一战使俄国经济近于崩溃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经济发展缓慢
D.苏联工业化举步维艰
【答案】A
【解析】题干不仅呈现了一战后苏俄经济的糟糕,凸显一战对于苏俄经济的破坏,材料更呈现了1926年苏联经济的迅速恢复,故A项正确,B、C项错误;1926年苏联工业化还没开始,故D项错误。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2分)
13.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是近代史学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1908年孙中山说:“扶清灭洋之义和拳……为千古所未闻,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

”同时又说:“清廷有排外之举,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

” ——顾则徐《清末民初思想领袖评价义和团总览》
材料二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

造成义和拳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五:一道教,二佛教,三孔教,四中国戏(剧),五仇视新学……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的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

我国民若是不希望义和拳再发生……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
材料三以下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流传很广的一首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

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拳匪纪事》卷二《匪乱纪闻》
(1)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的观点,指出这种观点与其革命主张的联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陈独秀否定义和团的原因。

(3)美国学者包瑞德说:“中国历史学者收集和分析义和团资料的工作绝不能使盲目排外主义延续下去,而外国研究者也不应当为外国人、外国机构和外国政府进行辩护。

”包氏认为对义和团的研究应坚持怎样的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一短文,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1)观点:一方面肯定了义和团的英勇精神,又认为义和团是清朝排外的工具,并招致了列强的入侵。

联系:这种观点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暴力革命,坚持反清的革命主张。

(2)原因:一是义和团存在“盲目排外”等倾向;二是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倡导民主与科学,否定传统文化。

(3)原则: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短文应体现以下要点:爱国,具有反侵略的性质;愚昧迷信,斗争手段落后,不了解世界情况;盲目排外,敌视工业文明,与近代化的潮流相悖;扶清,对清政府的统治缺乏明确认识。

形成结论: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由于小生产者的落后性,决定了这场运动必然走向失败。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材料一中“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持肯定、赞扬的态度,“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又说明孙中山认为义和团存在局限性;根据义和团运动和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共同点分析之间存在的联系。

(2)一是根据材料二中“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从义和团的封建迷信角度分析,二是从义和团的局限性分析,其“盲目排外”的主张不符合陈独秀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要求。

(3)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论述,根据义和团的爱国反帝性质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革命性,根据义和团的封建迷信和盲目排外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性,对其所提的“扶清灭洋”口号作评价,最后根据所述观点形成结论,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正反两面的总结。

14.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

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

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

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

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经济目的。

【答案】(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共同享有财产;家庭关系和睦。

(2)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和税收。

【解析】第(1)问考查对材料的概括,材料的三个家庭都是“六世同居”,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大家庭以血缘为基础,“饮食一道,财产共有”“男耕女织,不分彼此”说明大家庭财产共有,共同生产这类大家庭,“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体现了家庭和睦;第(2)问考查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经济目的,主要是稳定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和确保其财政收入。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百年积下的毛病,其要慢慢来治。

这次的失败就是新派人‘求快’两个字的失败。

……如由一般有学问、有办法、有经验、有涵养的老辈出来主持,一定可得相反效果的。

” ——黄遵宪评戊戌变法
材料二康有为等维新派从理想出发,把官制改革和人事变革当做变法中首先的突破口。

废八股,“触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忌”,等于断送了知识分子及现职官吏子弟的前程;裁撤冗员,将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免去官位,十数名巡抚丢失地方大员的宝座;裁绿营及命八旗子弟自谋生计,更将使身无一技之长的百万余众陷入绝境。

所有这些人,构成了顽固势力坚实的社会基础,他们必然千方百计阻挠变法。

当时的许多有志之士认为,变法要首先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入手,从一点一滴的基础上做起,注重处理与现有社会体制的关系,力争减少阻力,在现有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变法。

应该说,这样的见解和看法是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氛围的。

请思考:
(1)材料一中黄遵宪是怎样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与变法最终结局之间的关系。

你认为后来的改革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答案】(1)认为维新派过于急躁、冒进,导致了变法失败。

评价: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

(2)关系: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打击面过宽,使顽固派的力量壮大了,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训:改革要审时度势,分清主次;要注意团结一切力量,壮大改革派阵营;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等。

(3)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新派的主张。

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解析】(1)注意分析历史事件失败的原因要全面;(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

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

——哈乔·霍尔本,1951年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

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

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

它们的陆军、海军和联盟体系已不再统治全球。

例如,1860年,西欧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72%;……到1960年下降到25%。

不言而喻,欧洲19世纪的全球霸权已经结束,而且永远地结束了:欧洲已不可能恢复它的殖民帝国,也不可能重新建立以前的军事和政治优势。

——斯塔夫里阿诺斯,1999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指的是什么?概括其崩溃的过程。

(2)材料二中提到西欧的衰落应如何看待?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期形成的新的世界体系有何特点?
【答案】(1)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瓦解。

一战使其发生动摇;二战使其崩溃,为两极格局所代替。

(2)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体现,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矛盾在起作用。

(3)划分了美国与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为形成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的国际关系格局奠定了基础。

【解析】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正是在物理学领域,牛顿进行了最有意义的研究。

在这方面,他以伽利略的研究为基础,将后者的成果发展到辉煌的顶点。

伽利略主要关心的是地球的运动,牛顿则发现了有关宇宙本身的定律。

材料二伽利略发现,运动中的物体若无一定的外力使它转向,便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发现要求人们必须解释:为什么行星不易直线飞离,而趋向于落向太阳,结果形成其椭圆形的轨道;为什么月亮同样趋于落向地球。

材料三牛顿已发现了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规律;……实际上,自然界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

……因而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

正如伏尔泰(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且一种身高5尺的小动物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

”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

——以上材料均选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要指出牛顿经典力学诞生的客观条件。

(2)牛顿物理分析方法的特征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经典力学产生的影响。

【答案】(1)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科技自身发展的要求。

(2)利用数学作完整的推演;注重实验。

(3)牛顿经典力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启蒙思想家探求人类社会的法则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切入点是牛顿的经典力学。

解答本题主要依据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再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论证和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