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 古诗文阅读(上)-高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情说明
《考试说明》对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1)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鉴赏。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纵观近几年的考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取材集中于唐宋诗词(唐5,宋6);作者以名家为主,非名家为辅;阅读量、试题模式及赋分稳定;难度国Ⅰ、国Ⅱ、国Ⅲ依次递减;诗后有注释,以降低难度;不出偏难怪题。

纵观三年来的高考,诗歌试题选材特点是名家的非名作与非名家的名作。

作品选材以唐宋名家诗词作品为主,其他时代和作家的作品为辅。

选文内容有正能量,艺术上表达技巧典型,阅读难度适合高中生实际。

作品正文六七十字,绝句、小令与长调不单独选入。

共拟两个小题,第1题客观性复选题,主要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第2题主观题,主要考查对作品内容与表达技巧的概括与鉴赏。

客观题1个,主要考查对诗歌的理解,5分;主观题1个,主要考查对诗歌的鉴赏,6分,共11分。

原文下面附有注释,这些注释主要为作品难懂之处或背景简介,需要首先读好并理解。

考核的重点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其中情感为重点考核的内容,总体上难度降低。

2018年的高考题,分值不变,还是11分。

考核重点也不变。

但题型有变化。

一为客观双选题,一为主观题。

分值估计分别为5分和6分。

选择题综合性强,各考点均会涉及,相对难度会降低。

主观题出题点可能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情感,形象,技巧。

诗歌语言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

所有题目出题的出发点都是围绕语言来的。

考生答题读懂“诗家语”也是大前提。

所以准确把握诗歌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关键,也是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语言特色、把握形象情感的有效方法。

真正读懂,从语言文字出发,摒弃经验主义,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

读懂,既要熟知诗歌的传统意象,更要能结合语境,分析具体作品的具体意象含义。

具体语言的考察是重点;其次必会围绕典故含义、技巧出题。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其语言精练,意蕴丰富。

有时诗词中蕴含的基本文学文化常识也可能会出现在选择题中。

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的必考内容,命题的最热点是思想感情的分析概括。

现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出题点多为分析概括形象的特点。

考查重点题型
一、思想情感的准确全面把握
从近几年高考考题分析,高考诗歌情感题类考题年年考,但几乎不考查单一的情感理解分析,而趋向
复杂矛盾,可概括为四类常见考题形式:
1.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结合诗句分析。

3.如何理解诗人矛盾复杂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4.比较阅读,两首诗中诗人情感的异同,结合诗句分析。

这类题型较难,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要到准确全面,就需要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基础、巧妙的方法和相应的答题技巧。

提分关键一:读懂弦外之音,做到不偏漏。

(情感复杂时)
提分关键二:找准情感变化,做到不偏漏。

(情感有变化时)
诗歌阅读中的情感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1.分析思想情感:即理解诗歌所体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2.评价观点态度:即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等。

命题形式为主观题,分值一般为5~6分。

分析思想感情6角度
1.抓住诗题
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的题目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杜甫的《旅夜书怀》,诗题表明了诗人抒发的是漂泊途中的凄苦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抒发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两句,由“故园情”一语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诗歌类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

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

“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

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5.抓住典型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历代诗人相沿成习,形成了表情达意的“套路”。

如写送别和离愁所借之物:柳(杨柳、折柳)、梅(梅花、残梅、折梅)、草(芳草、青草)、残月、烟波、长亭、短亭、关山、玉山等;常借之事:登楼、登高、凭栏、捣衣等。

再如写羁旅、愁绪之物:寒蝉、西风、夕阳、残照、斜阳、猿啸、子规(杜鹃、杜宇、蜀鸟)、鹧鸪、雁、笛、管等。

此外还有所谓“伤春悲秋”“望月怀远”“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悲凉凄清”等说法。

6.抓住注释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人给你的暗示。

介绍写作背景,有时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有时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有时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有时也能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典例一:(2017新课标3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答案】
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15.“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

一二句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羡慕,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
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具体答题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主要包括概括作品的主旨和简析作品的意义(政治、思想、人生),对作品的表层意义、深层意义要能作出恰当的评价。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信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集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任务有三:
①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包含的具体意义。

②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与效果。

③分析作品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特色。

常见题型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要点有三: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二是鉴赏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三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熟悉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结构技巧如过渡、伏笔、照应等;写作技巧如衬托、对比、渲染、象征、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鉴赏语言类
典例二:(2017新课标1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B项“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 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

鉴赏手法类题型一览表
艺术手法题很少要求只答出一种,因此,要注意保持多角度切入答题的意识与习惯。

如果是局部文字(如某句、某联、某片)赏析,则要先“修辞”后“表现”,即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后从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果是全诗赏析,则要先“表现”后“修辞”。

手法很多时要“多中取主”,先写最主要、最明显的手法。

总之,答题要严密思考,多想想是否还有其他角度。

艺术手法赏析题,固然在于判断运用了哪些技巧,更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这是得分的关键。

首先说明是如何运用这种技巧的。

是比喻,指出喻体与本体;是对比,指出用什么与什么对比;是反衬,指出是什么反衬什么,等等。

这种分析方法叫“二分法”。

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内容、主旨、情感角度。

这是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这是效果分析首要考虑的。

表达技巧角度。

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

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位置角度。

“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

句子在诗歌中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

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看清题目要求,若题干中明确了从何角度鉴赏表达技巧,则由此入手分析诗歌相关语句。

若题干中没有明确要求,要抓住一点,从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而不要面面俱到,浅尝辄止。

典例三:(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

认为“弱”“昏”两字较好的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弱”“昏”指体弱眼花,表达了作者虽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描绘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理解形象的个性特征和社会意义。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有一定的固定性,捕捉诗歌形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了解一些经典的意象,对鉴赏古典诗歌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包括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象。

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一般要求为: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事物形象类题目,关键的是对典型物象的象征意义要了然于心,且要找准物的特征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契合点。

答题策略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
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表达诗词中形象的意义。

常见的诗歌形象有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赏析
试题中考查的人物形象,既有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人物典型,又有隐约可见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

前者如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着意刻画的不幸艺人琵琶女形象,后者如苏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动、泰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题策略
1.这首诗(词)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

诗(词)中××句写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

诗(词)人通过塑造××,抒发(表现)了××的情感(态度、情操等)。

2.这首诗(词)塑造了××(名词或形容词)形象,通过描写××(体现形象特征的词),抒发了××之情。

典例四:(2017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15.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

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

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描绘的物象。

这些物象是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诗人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往往采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手法。

做题步骤
抓住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准确理解形象的深刻内涵。

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

概括形象的特征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表述时要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联系作品,分析形象特点。

鉴赏事物形象要抓物象的特点,分析其丰富、独特的内涵;要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尤其要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答题表述时要使用拟人的手法。

典例五:(2016新课标二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8.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诗歌中塑造的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被称作“意象”。

所以要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象,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形象特点。

此类题目,答题格式: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部分,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还要注意把握意境的不同方式,如: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等。

第三部分,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景物形象要注意以下三点:
联系情感。

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或情感。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把握景物类型。

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环境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等。

仔细区别这些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景物形象。

鉴赏画面。

鉴赏景物形象首先要看画面形、色、动、静等特征,即概括意境描摹的图景。

欣赏古代诗歌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的色彩,三是画面的动态,四是画面的静态。

典例六:(2016新课标一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