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德行为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书育人,德行为先——小学语文教学
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领域开始逐步重视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作为
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小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
育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为了促进小学语文教
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教师必须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充分分析教学材料,优化课堂形式,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和实施,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对策分析
语文是一门既有工具属性又有人文属性的学科。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不但可
以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可以获得文化方面的知识,更可以获得观念
上的指导。
然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内容,有
些老师没有对道德教育的素材进行深度挖掘,造成了语文教学缺乏道德教育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仅仅是为了获得好的考试成绩。
所以,在
推动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并在语
文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德育的
滋养。
一、深度剖析教材,挖掘德育内涵
教师要确定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找到二者
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
着很多德育素材,教师要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并将德育教育和
课本内容进行融合渗透,实现语文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完美融合。
因此教师必须发
掘出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因素,引导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在文章中关于描写“我”的内心活动中用到了以下几个词“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
等,让学生找到这些语句,进行深入阅读,并分析文章中的“我”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心理活动,这说明了什么。
然后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去进一步
理解“邱少云”当时身体所承受的痛苦,以及在这种巨大的痛苦下他依旧一动不动,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了队友的安全的伟大精神。
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更
好地理解何为革命精神,何为奉献精神,何为爱国精神。
通过与文本联系,联想
邱少云的事迹,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一个伟大的形象,培养了他们不怕牺牲,顾
全大局,严守纪律等良好品德。
学习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次角
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文章中的人物角色根据自己的理解,对
故事进行演绎。
通过角色扮演,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和
体验这种伟大和无私,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浓厚的爱国情怀,
并逐渐明白战争的无情以及革命先辈的英勇牺牲才换来了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
以此来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现在,培养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二、重视阅读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正所谓“言为心声”要使学生获得充足的情感体验,并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
文学的魅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就需要重视阅读教学,同时还要在教学中创造一个
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德育教育创造合适的契机,从而实现文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
融合。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教师也同样需要认识到,在阅读过程中同样可以陶冶学
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的认识,并逐渐养成良好的文
学品质和道德品质。
例如:小学六年级下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时候,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谁的什么故事,学生阅读和回答完之后,教师再次提出这
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所处的世界被彻底摧毁,我们与亲人失散,独自一人生活在一座荒岛之上,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生存
技能,来生存下去呢?”假如你站在鲁滨逊的立场上,是否也能过得更好呢?通
过引入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这就相当于我们人生中面对的以此挫折或者困境,如果你被困难多打败那就只
能永远困于荒岛之中,但如果你可以奋起反抗,发挥自己的才能,想尽办法去打
破困境,那你一定会守的云开见月明。
”当你感到生命即将终结时,不妨阅读
《鲁宾逊漂流记》一书,看看鲁滨孙如何靠着坚忍的意志与生存技能,从一座小
岛上爬出来,学习鲁滨逊的坚韧与顽强,以及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
通过阅读讨
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创造与思考中,加强对
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并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挑战,敢于直面困境的精神,从而提高其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创设学习情境,强化情感认知
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描写生活、抒发真情的文章,这些文章中除了描写生活、感叹人生,其中还蕴含着无数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深刻内容,需要学生进行深
度剖析和感知,要透过表面文字去挖掘其背后所传递的情感价值,这样学生才能
真正地掌握文章内涵,也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
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
让学生自己去联想,再加上播放多媒体图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
活经历,去感受、去领悟,从而将其融入到道德教育之中。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学习《慈母情深》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
体来创设情境,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段小视频,视频中记录一个母亲从年少青涩,到恋爱结婚,再到生儿育女,养儿长大,随着这条时间线,视频中目前的形
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年少花样面孔,到青丝变白,到步履蹒跚。
学生观看完
之后问一问学生自己心目中的母亲的样子。
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学生很快就会
带入自己的情感,能联系到自己母亲的形象,并对此进行思考,这时候教师再去
让学生读一遍文章,感受文章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并让学生边读边思
考文章中哪些句子让自己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并将这些句子标注下来。
在完成
这个问题后,让学生再次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
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然后结合这句话让学生分析自己看到了
一个怎样的母亲,并要求学生联系一下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母亲都为自己做过哪
些事情,又有哪些事情让自己感动至今。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以
此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伟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好的培
养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教导学生平时要孝顺父母,从而提升学生的品质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是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
德育素材,结合课本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文章,并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
参考文献:
[1]张顶燕.教书育人德行为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
吉林教育,2023(04):41-43.
[2]亓守田.教书育人德行为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普童话,2018(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