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实验高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周练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川县实验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
第一次周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木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近代科学兴起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
如何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
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
科学是探索未知的事业,其本性是喜欢自由的研究氛围。
由此,人们自然会认为,不应该为科学研究附加任何约束,所有这些约束都是研究的障碍。
这种说法在社会上很有市场。
其实,这是一种短见。
哲学家托德·莱肯曾指出:“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的焦虑,致使我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
”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出一个远离我们的完美王国,去应对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现实。
道理很简单,任何时代的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限性,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出现。
如果是好的倒也无妨;如果是恶的,其影响就很难消除。
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种可能性不是小了,而是变大了。
为此,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对研究人员进行科技伦理的熏陶、规训,恰恰是引导他们追求善的有效手段,是给他们竖立向善的路标,而非设置研究的障碍。
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
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
这就意味着,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投入的增加与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以及功利主义评价模式的形成,部分科研人员完全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
再加上国人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极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扩张,加剧了科技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冒险的热情。
因此可以说,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形象。
(摘编自李侠《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具有强大的自主发展力量,既造福了人类社会,也有可能摧毁人类社会。
B.科技伦理的目的是“追求善”,托德·莱肯所说的“道德法则”就是“科技伦理”。
C.科学崇尚自由,而科技伦理既可约束这种自由,也可引导科学研究。
D.人类认识的局限使未来可能出现不确定的状况,科学的发展会加大这种可能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的不足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
B.文章指出科学研究各环节中存在伦理缝隙,有助于理解科学伦理的目标和作用。
C.文章第三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深人论证了设置科技伦理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D.对于中国科学界科技伦理欠缺的原因,文章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进行了剖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因为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科技伦理才得以兴起,受到重视。
B.西方文化有悠久的科技伦理传统,因此能有效避免科研中出现伦理失范的情况。
C.中国科学界在科技伦理上先天不足,与中国在近代以前缺乏科学传统与经验有关。
D.国内科研从业者大增、评价模式功利化等不良因素,增加了科研行为突破科技伦理的风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在POS机上刷银行卡也好,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的手机交易也好,对消费者而言这些不需要使用现金。
轻而易举的消费举动,看似简单的原理却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腾讯和阿里巴巴为此做出非常多的努力和尝试,不断通过指引等方式带动人们习惯在手机、iPad等终端进行交易,这也让一部分人“刷”进了互联网的“无现金时代”。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另一方面,手机支付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关注。
即便手机支付技术研发的公司能够在技术和安全方面严格把关,但手持终端被曝光出的各种安全隐患已经让人们感到互联网时代的恐惧。
近年来,央视“3·15”晚会已经向人们介绍多种不安全的软件、不安全的WiFi、不安全的免费充电,储存用户大量信息的终端也将成为人们信息、资金、财产等方面的安全负担。
如果我们想真正实现“无现金社会”,一方面提供互联网支付的单位要在货币和IT方面的经验、技术过硬,一方面要多方面协助来创造高度安全的网络环境,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
如果网络环境无法保证交易安全,就如同我们在被安装信息窃取工具的POS机上刷银行卡一样,无论多么小心,都会被不法分子复制银行卡、盗取密码。
在这样不安全的环境下,人们宁可用现金。
(摘编自宋清辉《“无现金时代”真的来临了吗》,《证券时报》2017年4月1日)
材料二:
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三:媒体和互联网巨头都在歌颂“无现金时代”,普通人则在便利性面前用手机进行了投票。
但“无现金时代”,仍然是一个乌托邦名词。
美国人在信用卡时代,就用一张卡部分消除了现金,而今天,手机只是比信用卡的应用场景更广泛一些而已。
不过,这不妨碍“无现金时代”被宣称为一种共识。
移动支付和“无现金时代”的出现,从根本上一举改变了中国人谨慎而保守的消费习惯。
过去信用卡没有实现的中国人的信贷梦想,被移动支付慢慢带进了现实。
绑定一张银行卡,或者干脆用支付公司的小额信贷,很快,曾经喜欢赚一分花一分的中国人,就会被带进信用消费的未来之中。
随着技术持续进步,移动支付正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主流支付方式,如今大至连锁超市,小到路边的水果摊,纷纷加入移动支付的行列,部分商家甚至拒绝接受现金支付。
这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涉事商家或已违法。
尽管我国在移动支付领域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
据统计,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有两亿多,而这部分人中大多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青海省社会科学研究院一位专家表示,一些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互联网并不普及的农村、山区等地的消费者在“无现金”面前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另一方面,一些人出于“个人隐私安全”考虑,对移动支付存有顾虑。
“第三方支付平台都要求绑定很多实名认证信息,一旦信息被窃取,有人可能利用这些被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进一步诈骗或者其他犯罪。
”
(摘编自《“无现金社会”快步走来,你准备好了吗》,新华社2017年8月8日)材料四: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10月9日报道,移动支付“攻占”中国,甚至改变其他国家和地区商业业态。
互联网研究机构“易观国际”(Analysy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总金额较上一年翻番,达到5万亿美元(约合33万亿元人民币)。
2017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占领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达到54%,微信支付为40%。
中国人使用手机支付的习惯正在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
2017年的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超过600万人次中国游客出境游玩。
这让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比如日本和香港,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当地商家开始增加移动支付服务。
以香港为例,有很多大陆游客询问店员是否能够扫描手机上的二雏码付款,而当地人则在使用现金。
日本经济新闻2017年4月报道称,2017年日本支持支付宝的商家数量将会翻一番,达到4.5万个。
中国移动支付崛起的背后是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
今年第二季度,中国腾讯公司旗下微信软件的月活跃用户数量高达9.63亿。
在商业会晤等场合,添加他人微信账号已经开始慢慢取代交换名片。
(摘编自《美媒:移动支付开道,中国已进入“无现金时代”》,中国日报网2017年10月10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提供互联网支付的单位拥有过硬的技术与经验,相关方面创造了高度安全的网络环境,“无现金社会”就可得以实现。
B.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C.据材料二的走势图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逐年递增,其中2018年的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
达到了2015年的两倍多。
D.材料四显示移动支付交易数额呈暴涨趋势,这种支付方式影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甚至改变着当地的支付服务形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闻报道往往透露出一定的立场和态度,相较于材料四,材料一、三对“无现金时代”的到来持不同程度的观望态度。
B.不同媒体的不同报道在内容上可能存在共性,除却材料二,其余材料的共性是提及智能手机对中国无现金支付起助推作用。
C.从材料四关于中国游客出境游玩使当地商家增设移动支付服务的报道来看,中国人民对“无现金时代”的到来充满自信。
D.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指按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核心内容概括在前,材料四则是这种结构的典型代表。
6.哪些现象表明“无现金时代”目前仍旧是一个乌托邦名词?请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声音
刘国芳
有一天,我来到一条河边。
这儿是荒郊野外,一条河便让人觉得很空旷。
河边没人,不管是河的上游、下游,还是河对岸,都没有人。
但是,我忽然听到声音了。
不是一个人的声音,是很多人的声音,一片嘈杂。
但我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也看不到说话的人。
旋即,声音没有了,一切归于沉寂,好像刚才的声音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幻觉。
是个好天,已经落了好多天的雨了,但现在,太阳出来了。
太阳在河里是悬不住的,低一下头,太阳就落在了水里了。
太阳落在水里,便碎了,碎成满河的粼粼波光。
不过,把头抬起来,太阳还在天上。
有雾霭腾腾升起,它们随着流水缓缓而去。
去远了,一条河便虚无缥缈起来。
忽然又有声音了,从那虚无缥缈的地方传来。
我侧耳倾听,终于听清了一句:“香竺真可怜呀,老公被官府捉了,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全落在她身上了。
”
接下来,又听不清了。
我想看清说话的人,往那虚无缥缈的地方望去。
但我看不到,我没有看见说话的人。
忽然声音又传了过来:“谁叫他乱砍,这山上的树都被他砍光了。
”
“又不是他一个人砍,怎么就捉他一个人?”
“他倒霉,你没听说,人一倒霉,喝水也塞牙。
”
声音又断了。
这回,我听清了,是两个女人的声音。
我的眼睛又四处张望,想看清这两个说话的女人,但我还是没看到。
现在,声音又没有了,说话的人也看不见,于是,我又觉得刚才的声音是一种幻觉。
或许,那不是幻觉,那声音是真实的,但却不是现代人的声音。
是时光隧道使他们的声音重现。
刚才我不是听到他们说官府么,现在的人,哪有说官府的?两个说话的人,也许是几十年前的人,或者几百年前的人,甚至几千年前的人。
她们说过话后,声音储藏在天空里。
有一天,周围的环境和那天完全相同,于是,她们的声音又被重现了出来。
也有可能,说话的人离这儿很远,是时空错位把她们的声音传了过来。
两个说话的人,离这儿有几十里,几百里,甚至几千里。
但再远,时空一错位,她们和我便会近在咫尺。
在空旷的河边,到处虚无缥缈。
我觉得,这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但随即,我否定了这些想法。
因为,我忽然发现,我身边很多树都被砍了。
我虽然在河边,但这河傍山,我看见山上砍了很多树,到处是树桩。
这么说,刚才的声音不是几十年前
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人说的话,也不是几十里几百里几千里外的人说的话。
说话的人就在不远,她们也像我一样看见树被砍光了,才说着那些话。
我觉得,我应该看得见两个说话的人。
我继续找着。
我仍没找到,但是,那声音又缥缥缈缈传了过来:“你听说了么,小溪发生了泥石流,半个村子被淹没了。
”
“怎么会出现泥石流呢?”
声音很小,我又听不到了。
我真的想看到这两个说话的人,我相信她们在不远的地方。
也许在上游,也许在下游,也许在对岸。
她们离我不远,不然,我听不到她们的声音。
我认真找着。
很快有结果了,我看见对岸站着两个人。
河很宽,我看不清两个人的面目。
在看到她们的时候,我又听到她们的声音了:“泥石流肯定跟乱砍滥伐有关。
”
“……再不能乱砍树木了……”
声音又断了。
我看着对岸两个人,希望再次听到她们的声音。
但是,她们没有再说话,一直没说话。
但,她们也没走,她们就那样一直站在河边。
她们站在那儿做什么呢?是不是她们要过河,在等渡船?
说到渡船,渡船就来了。
船上一个老汉,他把船撑近了,然后问说:“要过渡吗?”
我点点头,跳上了渡船。
我要去对岸看那两个人。
到了对岸,我看清了,那站着的不是人,而是两棵枯树。
也不对,不是两棵枯树,是两棵被砍断的树,枝枝桠桠都砍了,只留下两截发黑的树桩。
难道,是它们在说话,我听到的,是它们的声音?
(选自《短小说》2009年第11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我”的心理,这些描写既真实地表现了“我”对声音来源的追索,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亦真亦幻,构思巧妙。
B.小说中间,“我”因发现身边有很多树被砍而否定了两个女人来自古代的想法,这打破了小说开头营造的神秘色彩,使其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意义。
C.“怎么会出现泥石流呢?”这句话表现了说话者内心对灾难缘由的困惑和对乱砍滥伐行为的反思,并且与下文的情节彼此呼应。
D.小说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如贯穿全文的那条河既是故事的场景,又象征时光之河、历史之河,这使小说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8.这篇小说以“声音”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分)
9.小说中,“我”对声音的来源进行了不断追索。
声音的来源可能有哪些?请结合作品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
进士第一。
通判亳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
坐预进奏院宴饮,
出知蕲、楚、舒三州。
复修起居注。
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
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
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
溱日:“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徙成德军,时方开六塔河,宰相主其议。
会地震,溱请罢之以答天戒。
溱豪侈自放,简忽于事。
与都转运使李参不相能,还,判流内铨[注]。
参劾其借官麴作酒,以私货往河东贸易,及违式受馈赆,事下大理议。
溱乃未尝受,而外廷纷然谓溱有死罪。
帝知其过轻,但贬秩,知和州。
御史以为未抵罪,分司南京。
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
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
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遂卒,年五十五。
赠礼部侍郎。
帝悼念之,诏中书日:“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
方擢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遭此大祸,必至狼狈。
宜优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
”敕其妇兄护丧归。
溱开敏,善议论,一时名辈皆推许。
然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目为“七字舍人”云。
(节选自《宋史·吕溱传》) 【注】流内铨:宋代官署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日/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B.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日/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C.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D.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一,指科举殿试一甲第一名,又称状元;第二、三名惯称榜眼、探花。
B.经筵,为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由翰林学士等官员充任或兼任。
C.加,即在原任官职上增加职衔,多为虚衔,藉此享受超越官阶的优待以示荣宠。
D.舍人,可指古代权贵门客,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文中指显贵子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溱忠直敢谏,不畏权贵。
侬智高进犯岭南,皇帝诏令发往各地的邸报不得通报这一消息,他直言诘问;他曾上疏直斥宰相陈执中,称其为奸邪之人。
B.吕溱放纵轻忽,受劾降职。
他放纵不羁,怠慢事务;因和都转运使李参不睦,他被诬陷擅借官麴作酒、违规接受馈赆,交由大理寺论罪,被贬为和州知州。
C.吕溱仕途波折,政绩卓著。
他历任要职,又屡遭贬谪;知开封府时,他一改前任失职无为的积弊,明察决断诉讼之事,震慑权豪奸恶之辈,颇有政绩。
D.吕溱明敏善议,持重自守。
他为人通达明敏,擅长品评议论,很受当时名流推崇;然而他能自
我持重,任职杭州时,接待宾客往往只有寥寥数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
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
(2)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温汤客舍刘长卿①
冬狩②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
汤熏仗里千旗暖,雪照山边万井寒。
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
且喜礼闹秦镜③在,还将妍丑付春官④。
【注】①刘长卿:唐代诗人,此诗写于玄宗天宝年间诗人赴京赶考途中。
②冬狩:指古代天子或王侯在冬季围猎. ③秦镜:秦始皇宫里的方镜,传说它能鉴别人心邪正,后用“秦镜”代指明镜.
④春官:唐代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出了皇帝“冬狩”的时间、地点,展现了宫城气象之美,暗含对君王的赞美。
B.颔联运用对比,“千旗暖”与“万井寒”等描绘,使宫中与民间的情形构成鲜明对照。
C.“君门”一句借司马相如献赋的典故,暗示自己无人引荐,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无奈。
D.“客舍”一句写诗人囊中羞涩的窘况和仍能自安的心态,其中或有无奈与自嘲。
15.诗歌尾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与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最后两句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两句,述说自己长年谪居荒僻之地的经历。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以多种自然界的声音为喻,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
(3)《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踩在法律边缘的钢丝上,撩一下公序良俗的底线,借以显示自己营销手段的____,并迎合部分人群难以名状的心理,几乎成为一些广告从业人员的惯性思维方式和操作伎俩。
由此产生的个别产品广告往往在是否违法的界定上显得极为模糊,但其品位与趣味的低下却___。
在现代传播中,广告的地位显而易见。
“新闻就是配在广告旁边的东西。
”这是西方媒体人给新闻下的定义。
我们不认同这样的新闻观,它只是某些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直接表述。
但这句话至少可以证明商业广告在传播中占据着地位不可忽视,有着巨大的价值和影响力。
商海风高,用广告赢得商战的例子很多,用广告影响、塑造、转变甚至玩弄受众消费观念以至价值观、世界观的事情也大量存在。
精心制作的广告大片能在一瞬间击溃受众的心理防线,而那些____的小广告也会对受众产生不良诱导。
定期给广告“洗洗澡”,这不只是有关管理部门的事,广告的发布企业和刊载媒体也应对低俗拙劣、罔顾社会风气的广告说“不”。
而广告面向公众,公众舆论是矫正不当传播的利器,公众对不良广告理当坚决抵制。
( ),个别企业打擦边球的心思才能得到有效管控,我们的广告市场才会健康有序发展。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