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荷马式比喻——荷马是想象力丰富、擅于修辞的语言大师。

在这方面,特别应该提及的是他的比喻。

荷马史诗中的比喻不但有暗喻,更有明喻。

明喻有简单型,和从简单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复杂型。

这种“荷马式比喻”非常直观,画面感极强,对后来的弥尔顿、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2、教会文学——中世纪的主体是基督教,在文学方面,必要突出教会文学。

最初,教会把一切学术纳入神学的范畴,把哲学看作神学的婢女,把科学看作宗教的仆人。

文学艺术也被用来为宗教服务,做诗是为了撰写圣歌、祈祷词,作曲是为了谱圣歌乐谱。

修辞学是为了传授说教和讲道的技术,散文为了写圣徒传,戏剧用以扮演圣经故事和圣徒行迹等。

3、骑士文学——“骑士”的封号在当时中世纪被看成是一种荣誉,“忠君、护教、行侠”是骑士的宗旨,“博得贵夫人的爱情”也成为“骑士”的一种荣誉,文雅、知理、作诗、欣赏音乐等是他们必须要具备的。

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骑士抒情诗的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但也有少数是社会下层出身的人。

骑士中由于他们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最下一层,他们中间有些人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等道德信条,也有符合人民愿望的一面。

此外,虽然他们不仅反对宗教,并为宗教去冒险,但他们向往世俗的爱情,要求突破禁欲主义的束缚,毕竟也是对宗教教条的背离。

恩格斯说“骑士的爱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个人之爱,冲破了封建夫妇之间的忠诚,是对禁欲主义的挑战。


4、文艺复兴运动——14-17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复兴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这是欧洲近代的诞生,宣告中世纪结束,新世纪开始,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提倡“创新”,同时又提倡“复古”,重新发现人的价值,认识人的无限潜能,追求
人的幸福权利,建构人文主义的思想模式。

5、大学才子派——是16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

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潮,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

剧作家有约翰·李利、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

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突出。

他著名作品是三部悲剧《帖木儿》、《马尔他岛上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作品塑造了一系列追去权利、追求财富、追求知识的时代巨人形象。

6、福斯塔夫式背景——恩格斯提出的,是莎士比亚剧作《温莎的风流娘们》中的人物。

是一个玩世主义者、破落骑士、流氓首领、属于贵族圈子,又衰败没落,跌入社会底层和社会上下层都有联系,属于贵族阶级但又不同于贵族阶级,落入下层,但又不同于下层群众,沾染着旧社会的坏习气,又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的普遍特征和过渡时期新旧交替的矛盾性质。

他是社会的嘲笑者,又是被社会嘲笑的对象,他周围有娼妓、店员、脚夫、游民、农民,他们撒谎行骗,混水摸鱼,充分表现了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的原因。

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展现了一个生动、丰富的社会环境。

7、流浪汉小说——16世纪中叶,西班牙经济开始衰落,人民群众日益贫困,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沦
为无业游民,社会上冒险风气盛行。

流浪汉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从思想倾向上说,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为生活索逼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从取材方面看,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从结构上看,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

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描述了一个名叫拉散路的穷孩子谋生中的复杂经历。

小说通过小癞子的活动经历描绘了各阶层的人物,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8、巴洛克文学——巴洛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

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在16世纪用在首饰行业中,指的是“一颗不圆的珍珠”。

随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变化。

后世把16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洛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

巴洛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因此得名。

巴洛克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和当时的社会混乱程度相适应的,情调显得沮丧、阴暗和绝望。

10、三一律原则——产生于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戏剧创作中,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一昼夜,即24小时,也就是要求戏剧中情节、时间、地点保持整一。

布瓦洛说:“要求舞台上表演的自始至终只有一事在一日一地里完成。

”把“三一律”比作“带着镣铐跳舞”。

11、达尔杜弗式的人物——这是由莫里哀在《伪君子》中所塑造的,是一个身披僧袍的恶棍,是典型的伪君子,是一个虚伪、荒淫、无耻、恶毒、贪婪的宗教骗子。

主要的性格是伪善,他表里不一,贪图享乐,贪婪好色,骗人家产,善于伪装,恩将仇报,精于政治陷害,不仅是个骗子而且是个恶棍,不仅可笑而且令人憎恶,是物质的欲望和虚伪的道德双重扭曲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塑造的很成功,在欧洲的语言中,“达尔杜弗”已经成了“伪善”的代名词,后人把伪善、凶残、狡诈的人物称为“达尔杜弗”式的人物,人物往往就成了某种品德的形象载体。

13、哲理小说——启蒙文学中重要的一种小说形式,作者并不刻意追求动人的故事情节、典型的艺术形象和完整的艺术结构,只是把他对哲学、政治、宗教、社会等问题的观点通过有明显寓意的形象表现出来,其目的不在于真实再现生活本身,而在于巧妙深刻的揭示社会生活哲理,这类小说的社会容量及理性因素往往大于一般的小说,往往是关于人类前途、人生态度等的哲理思考,只是由于过分注意这里而不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哲理小说有时使正面人物变成时代精神单纯的传声筒,带有抽象化、概念化的毛病。

代表作有伏尔泰的《老实人》、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狄德罗《拉摩的侄儿》等。

15、散文滑稽史诗——菲尔丁把小说提到同史诗等高的地位,把自己的小说看成是“迄今为止在我们的语言中还不曾见到的一种写作”,并称之为“散文滑稽史诗”。

他对这种新的小说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他设想在更大范围内使用已有的人物、事件和用语,参照史诗,根据“滑稽”而不是“严肃”原则重新加工,进一步强调“可笑”在戏剧艺术
中的位置,能够以笑而不是说教驱走谬误。

为此,菲尔丁进行了探索和实验,将史诗性和滑稽性熔于一部作品之中。

《约瑟夫·安德鲁斯》和《汤姆·琼斯》最具代表性。

这两部小说以情节复杂,反映社会生活面如史诗般广阔而著称于世;在描写对象上,致力于普通人物形象塑造;在结构上,常以主仆旅途经历与遭遇为情节发展线索;在艺术手法上,以幽默、滑稽、冷嘲热讽为其显著特点。

这些特点使这两部小说成为典型的“散文滑稽史诗”。

16、湖畔派诗人——从华兹华斯开始兴起的,对宗法制的怀念。

大约是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英国一批早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曾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隐居过,他们的许多诗作都是描绘这个湖区的自然风光,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诅咒城市文明,否定科学技术的进步,他们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妄图用中世纪宗法制和生活方式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在政治观点创作主张和文学态度上是一致的,又同隐住在一个湖区,所以称作湖畔诗人。

17、拜伦式的英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一些浪漫的叙事诗和富有哲理色彩的诗句中,塑造了许多具有非凡性格和鲜明人物的形象。

这些人物大都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表现出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者形象,在这些人身上投射出诗人自己的影子,体现出拜伦主义——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个人式的反抗,因而被称作“拜伦式的英雄”。

18、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与共。

”雨果还说,取一个形体上畸形得最可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物,把他安置在最突
出的地位,在社会组织的最地下的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用因僧的对照光从各方面照射这个可怜的东西,然后给他一颗灵魂,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男人所具有的一种最纯洁的感情,结果,这种高尚的感情根据不同条件而炽热化,在你眼前使这卑下的造物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的。

相反,取一个道德上最畸形的人物加以体态的美和雍容华贵的风度,使其罪过更加突出。

19、托尔斯泰主义——是人们对托尔斯泰晚年思想的总结,主要是指托尔斯泰提倡的以宗法制农民思想、立场为基础,“不以暴力抗恶”、“个人道德自我完善”、“博爱”为核心,以基督教教义为原则、具有空想性质的学说,表现了托尔斯泰的反对暴力革命,从宗教伦理中找出路的理想。

21、硬汉子形象——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的硬汉子形象,他们有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等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直、无畏的面对痛苦和死亡,他们不失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表现出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22、冰山风格——简言之就是以最小表达最多,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到“冰山原则”,后他一直遵循创作的“冰山原则”,作品所体现的风格叫“冰山风格”。

海明威自己说:“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它,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八分之七在水面之下,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

”其中八分
之一是简约含蓄的艺术境界;八分之七是潜在的主题和隐匿的情节,是溶量、是底蕴、是力度,海明威这种艺术追求使作品具有精炼、深沉、含蓄的艺术特征。

八分之一是一种象征,所显现出来的,并不用讲,作者可以通过八分之七去体悟。

23、莎士比亚化——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化”,指的是莎士比亚在其文学创作,尤其是戏剧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和创作原则问题,这就是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把一个时代的精神和它的背景,都通过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全面地
反映出来。

此外还有多姿多彩的人物个性化描绘以及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即一要从客观社会生活出发,通过广阔、生动的艺术图画真实的、正确的反映时代的脉搏,时代的本质;二要所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要使情节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四要使作者的主观倾向性达到与客观真实性和艺术形象性的有机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