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一篇
《桥》这一课,讲解并描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冷静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终,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淹没了。
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语文教研组老师一起讨论,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
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醉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简单。
后来同组的魏延芳老师先在五⑴班讲了这课,他在讲课中让学生先找描写洪水大的句子,然后再理解老汉的言行,朗读课文。
听课后,我想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
于是我设计了仔细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状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这样一个大问题。
然后让学生仔细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
有时还有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
比方,假如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
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连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
可是自己在备课中也存在着许多疑问。
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终四个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以及关于洪水的小录像片什么时候用最好都还没有想的很明白。
课上,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二篇
《景阳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上的一篇自读课文,按要求应利用一课时完成,可今日在我教读这篇课文时却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缺乏之处:
一、自读课文,当然是引导学生自学,以到达自己的教学目的。
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我来把握学生所感知的内容,导致无效的重复,变趣学为被动接受了。
二、在学生商量汇报的过程中,我始终努力引导学生说出我想要听到的'词汇,以有利于完成板书,造成课堂语言的干涩,学生因为怕不能使我“满意〞而不愿再开口,使课堂气氛几乎陷于凝固状态。
三、因为前面的时间耽误,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有效地完成。
总之,一堂课下来,学生觉得所收甚少,干瘪无趣,我感觉这一堂课简直是受罪。
其实,如何上好自读课,这也是我始终以来思索的问题。
下一课依旧的自读课《猴王出世》,我又该如何设计教学呢?怎样有效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怎样使学生学有所得……我思索着。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三篇
自从新课程改革后,我在分析新课程改革时发觉,新课程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时才猛然醒悟学校的课程应当是多样化的,所授的课程应当是可以变通的。
于是我开始试着收集身边的素材,借用校本课这个窗口,来帮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这周上《猴王出世》一课时,我把这几年我收集和整理的和《西游记》有关的神话故事共6篇推举给学生看,没想到学生们的兴趣大增,争相传阅。
一部分学生还带回家去读给家长听,并央求家长给他们讲一些其他的故事,在这班学生中掀起写故事的热潮。
一些平常不爱写作文的学生竟然也交了一两篇小故事的作文。
后来我把这些故事集中起来,编成了一小本《神话故事集》,在这之后在学生中激起学生的传阅和写作兴趣。
通过这次体验,使我体会到收集身边的素材,把它和我们的教科书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用演、说、诵等方式呈现。
既能切实照看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极大地丰富、拓展教育内容,更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进展。
在这之后,我会逐步学会留意收集身边的素养来帮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会常常把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写下来,整理学校的历史,发掘校友风采,收集好作业,好作品。
还会利用校本课推举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其实也有许多人、事、物是可写的。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四篇
《景阳冈》是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
店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
这个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所以就《景阳冈》这篇文章的内容来说,比较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简单接受。
在教学中,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解释,把握整体内容。
对于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一关不作重点,一笔带过。
二、抓重点,感知人物形象。
“喝酒〞、“上冈〞这两部分的内容冗长,主要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商量的方式,了解武松豪爽、英勇、倔强、也有点好面子的特点。
“打虎〞部分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殊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1、抓住“三闪〞面对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吼〞,写到武松的动作,只是“一闪〞、“一闪〞、又“一闪〞。
引导学生说说“闪〞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换成“躲〞字,放到文中读一读,体会哪个词更合适?,引导学生体会“闪〞字的奇妙之处:是武松主动地躲过,说明武松反应很快,动作轻松灵敏,而不是被动地害怕地躲避,显出他的武艺高超。
2、转守为攻的痛打对于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一部分,先让学生动笔找找武松分别用哪些招式来对付大虫?并让学生试着表演,接着播放武松打虎的视频,直观感受当时情形的危险和场面的惊险。
看过之后,再让学生体会武松的动作。
这时,武松那种智勇双全、力大无穷、本事高超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三、阅读原著,重温经典魅力学完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拓展:1、说说武松上景阳冈前后发生的故事。
2、说说《水浒传》中主要人物的外号及来源。
3、畅谈《水浒传》中精彩的故事片段,推举阅读原著。
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缺乏之处:由于时间有限,品读课文的时间不够充分,课文带有肯定的文言色彩,学生书读得不够流畅,不能把这篇经典名著读得有滋有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五篇
《草船借箭》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
课文描述了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
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共享一下: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
课文描述了周公瑾嫉妒孔明的才能,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
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共享一下: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究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
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胜利的缘由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独特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长: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假如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十分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
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
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够透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沟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灵、胸有成竹。
学生在小组内沟通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
可在那里的教学中,在最该表达独特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
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
由于我花了超多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
此刻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
假如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主角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到达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