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声部合唱在音乐教学中的艺术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二声部合唱在音乐教学中的艺术处理
合唱是烘托进行演唱的艺术形式,是集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作品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声乐艺术形式,是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唱歌教学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的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合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包含着声乐技能、技巧,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想在小学有效地开展二声部合唱教学,就必须从合唱作品的选择、音乐基本训练到合唱练习的整个过程都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一、艺术领悟――培养听觉习惯
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唱歌,但是唱的都是成人的通俗歌曲,他们不怎么喜欢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因为大量的流行音乐已占据他们心中的重要位置。

学生平时听到的少儿歌曲是少之又少,除了在音乐课上能够听到合唱,其余时间很少能欣赏到优秀的合唱歌曲,自然无法享受到合唱的魅力。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合唱呢?首先,要给学生选择好合适的合唱作品。

在选择作品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年龄、嗓音特点,从学生对所选作品熟悉与热爱的程度等几个方面入手。

一定要扬长避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作品,只有选对了作品,学生才有兴趣积极参与到合唱活动中。

其次,要注意学生学习合唱的教学顺序。

先要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听觉习惯,当学生对合唱有一定的艺术领悟后,再让他们亲自练习合唱。

所谓的“艺术领悟”,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欣赏中尽情地感受多声部演唱的效果,建立和声概念,了解合唱歌曲因为比齐唱歌曲增添了和声要素,从而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

有了这些艺术领悟,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合唱的作用和情韵。

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欣赏一些充满意趣的歌曲,如《卖报歌》、阿塞拜疆儿歌《我的小鸡》等;还有活泼轻快的歌曲,如《铃儿响叮当》《放风筝》等。

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则应增加学习难度,可以选择表现力更强的歌曲,如《太阳出来了》《雪绒花》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精选一些优秀的儿童合唱歌
曲来培养学生对多声部合唱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时,教师可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视听结合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魅力,进而调动他们学习二声部的乐趣。

又比如,《童心是小鸟》这首歌曲由主歌和副歌两部分组成,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欣赏、感受两部分不同的演唱感觉,再让学生亲自体验二声部演唱的魅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二、艺术魅力――关注音色对比
音色是指乐器或嗓音的音质。

在合唱教学中,要关注音色对比。

乐器的音色种类丰富多彩,比如小提琴的音色纤柔灵巧,大提琴的音色深沉醇厚,等等。

作曲家对于音色的运用非常讲究,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特质对他们来说,就像画家手中的色彩一样,能让他们的旋律、和声、节奏、力度等产生鲜明的个性和效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色往往代表着一个作品的表现力。

要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特别魅力,就要让他们音色进行对比。

比如,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进行曲》是一个学习音色对比的好作品。

乐曲第一乐句以铜管清脆的号角般的音调为主,第二乐句是管乐与弦乐轻松的对答,第三乐句又出现第一乐句,紧接着又出现弦乐与管乐的对答。

相同的乐句通过管乐和弦乐两种不同音乐的对比,呈现出不一样的听觉效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分出它们的区别。

接下来,我们也可以尝试在歌曲的学习中掌握音色对比。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歌曲的旋律重复,比如四年级下册的《美丽的太阳花》,它的第一部分两个乐句旋律重复,表现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情绪。

为了使这种重复不显得单一,我借鉴了《进行曲》的配器方式:第一句一个女声唱;第二句旋律重复的时候,加入男女混声――女生齐唱,男生用LU在二声部铺垫lu lulu的节奏,从而表现了百花丛中一朵太阳花含苞待放的宁静之美。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作品的情绪、色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对培养他们的音乐感悟能力很有好处。

又比如,《杜鹃圆舞曲》中也出现了相同旋律:第一乐段第一乐句用管乐模仿杜鹃婉转的叫声,第二乐句重复第一乐句的旋律,杜鹃叫声继续用管乐演奏,紧接着用弦乐演奏,轻快地三拍子节奏,营造出温和迷人的气氛。

这一手法也是音色的对比,效果非常好,在教学时我也借鉴了这一手法来处理歌曲《甜甜的秘密》:第一乐句女生唱,第二乐句女声唱旋律相同部分,而对于旋律不同部分则加入男
生“啦啦啦啦啦啦”的节奏哼唱。

通过音色的对比,可使旋律相同部分的色彩宁静,旋律不同部分则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

在二声部的合唱训练中采用这样的处理手法,可加深学生对旋律的印象,使学生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听觉和乐感。

三、艺术处理――渗透合唱教学
1.普及轮唱学习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合唱教学可以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其他多声部合唱形式。

轮唱的“轮”有滚动的意思,在同一个旋律下,分部唱,轮到哪部就哪部唱,每一部之间要相差两拍。

轮唱是合唱的一种表现形式,不管分多少声部,但是结尾都要统一到一部才能结束。

轮唱是合唱教学中简单有效的手法,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表现,在很多歌曲中都可以进行轮唱,比如教材中的《美丽的黄昏》《飞吧,飞吧》等。

在其他的歌曲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轮唱,比如《五月的夜晚》《美丽的太阳花》等。

在很多民歌合唱中也经常用到轮唱,比如《茉莉花》。

当学生学会歌曲后,为了表现对茉莉花的赞美之情,可以加入二声部轮唱。

由于轮唱的旋律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学生对此很容易掌握。

轮唱歌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节奏鲜明,旋律朗朗上口。

但是教学时我们要明白,不是为了轮唱而轮唱,而是根据歌曲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表现演唱效果才选择轮唱。

例如歌曲《美丽的太阳花》,它的第一、第二、第三部分有旋律重复,在哪一部分进行轮唱才合适呢?这时就得根据旋律的发展和作品表现的内容来处理歌曲,比如第一部分是宁静的情绪,第三部分音较高,节奏较紧密,都不太适合轮唱。

第二部分歌词表现太阳花开在大地上、阳光下、校园里、千万家,运用轮唱此起彼伏的旋律正好能表现出太阳花开在祖国大地上,百花齐放、花团锦簇的形象。

因此,教师在选择轮唱这一表现手法的时候要多思、多想,要适合歌曲情绪的演唱形式。

2.注重长音处理
培根说:“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我认为:“长
音好比宝石,它在伴奏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在小学中高年级歌曲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高音节奏比较长,比如3拍、4拍、5拍、甚至7拍的长音,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把这些长音处理好。

我在欣赏器乐的时候发现,长音的处理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是:在一条主旋律下面,用其他乐器伴奏的形式去衬托气氛,使得长音更华丽。

例如,六年级下册乐曲《将军令》,它的第一、第二乐句前两小节先用唢呐吹奏出明亮的主题旋律,然后在第三、第四小节长音处加入打击乐与弦乐。

第三乐句是唢呐主奏,在二拍的长音处加入鼓等打击乐器。

歌曲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长音,例如五年级下册《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中有一处长音,我借鉴了《将军令》的主题配器方式,在长音处加入伴唱。

借用歌曲中的极具藏族特色的旋律加入伴唱,解决二声部不同旋律唱不准的难题,通过这种纵向听觉的培养,学生不惧怕唱高音,不担心节奏出错,使枯燥乏味的演唱变得丰富起来,更加突出地表现了藏族民歌的特点。

总之,长音处理简单而不单调,既抓住了旋律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