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二三轮专题突破测试题22

合集下载

2020届山东省高三新高考三轮冲刺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及解析

2020届山东省高三新高考三轮冲刺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及解析

2020届山东省高三新高考三轮冲刺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卷★祝考试顺利★(含答案)本试卷共6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小明爷爷家在江南,他有一个烦恼,自2018年11月份以来当地一直都是阴雨天气为主,家门口的井水时涨时落,多数时间很浑浊,有时还有一股猪粪便的异味。

小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爷爷家住在下图中的甲处,甲处的海拔110米,承压水位海拔111米,甲地竖直向下第一隔水层顶部海拔95米,底部海拔92米。

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小明爷爷家水井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的类型属于承压 B.井水的补给以湖水为主C.井水有时会溢出地面 D.井水的更新周期较短2.从地质构造和地貌分析,甲处是A.向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山 D.背斜谷3.为帮助爷爷解决这个烦恼,小明准备在原有井的基础上继续凿井,则该井A.井深至少18米,井口至少加高1米 B.井深至少18米,井口不用加高C.井深至少15米,井口至少加高1米 D.井深至少15米,井口不用加高河槽展宽,出现分汊现象。

河槽沉积物具有流河域与海域来沙的混合沉积特征,总体呈现主槽粗、边滩细。

下示意长江口河槽等深线(理论最低潮面)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甲地的地貌类型是A.洪积扇B.冲积岛C.江心洲D.河漫滩5.南、北两支河槽等深线分布特征表明A.长江干流北移B.南支不断淤塞C.北支河槽发育D.南支径流量大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

据此完成6~8题。

6.该山脉可能为A.天山B.阴山C.秦岭D.南岭7.该山脉2900米以上植被覆盖度下降的主导因素是A.土壤B.水分C.光照D.热量8.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A.水热条件相似B.人类活动相似C.植被类型相似D.地形地势相似我国有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分别为1949—1957年、1962—1970年、1981—1990年。

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 理综地理 含答案

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 理综地理 含答案

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理综地理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项目1972年xx年森林覆盖率(%)19 10耕地面积(万亩)50 65年降水量(毫米)450 380气温年较差(℃)38 42河水含沙量(%) 1 3.5 粮食平均亩产(千克)205 170A.略有下降B.大幅度下降C.略有上升D.没有变化2.下列因素与该地粮食平均亩产变化相关度最小的是A.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B.大量施用化肥、农药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多D.自然灾害比较频繁读意大利波河流域图及相关资料,回答3--5题:3. A海域为A.亚得利亚海B.爱琴海C.马尔马拉海D.红海4.关于B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被称为第二意大利B.是意大利传统工业区分布区C.是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分布区D.是意大利农业分布区5.波河的枯水期为A.冬末春初B.春末夏初C.夏末秋初D.秋末冬初读图,回答6—8题。

480N1300EA6.该地沼泽地自北向南数量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 A .自北向南地形由洼地变为岗地 B .气温自北向南升高C .人类改造沼泽地的活动有南向北开始D .自北向南降水量逐渐减少7.当地政府把一些土地恢复成原的湿地,此举措表明政府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的 A .基础 B .条件 C .目的 D .愿望8.A 河去年11月由于双苯厂发生爆炸而被污染,污染物质很快流入俄罗斯,这表明环境问题具有A .关联性B .群发性C .区域性D .全球性 读图,回答9—11题。

9.①②③④四地中如果只考虑纬度及海陆分布因素,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A . ①B .②C .③D . ④10.若②③两地同时迎日出,则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B .巴西高原上动物数量减少C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正值小麦播种期D .驯鹿正忙着向南迁移11.④地被称为沙漠带上的唯一绿洲,主要 影响因素是A .地形地势B .临近海洋C .大气环流D .人类活动第II 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2020新高考地理大三轮突破综合模拟卷二

2020新高考地理大三轮突破综合模拟卷二

(浙江版)2020新高考地理大三轮突破综合模拟卷(二)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某中学生去北极地区旅游,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地处北极圈内,据当地人说,太阳从6月12日起就一直出现在天空,虽然每天也在不停地向着一定的方向运转,但不会落下,在天空中绕着圈子移动。

漫步街头,我看见了许多高大的阔叶树……”。

下图示意北极地区。

据此完成1~3题。

1.该城市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2.该城市能够生长高大阔叶树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西风气流D .洋流 C.海陆位置3.该城市一年中的极昼期大约为( )A.10天 B.20天 C.30天 D.40天答案 1.B 2.D 3.B解析第1题,该城市太阳从6月12日起就一直出现在天空,说明该城市出现极昼现象。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6月12日太阳直射21°N附近,此时69°N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据材料“漫步街头,我看见了许多高大的阔叶树……”可知,该城市温暖 1湿润,能够生长高大的阔叶树,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结合图中四地的位置比较分析可知,②地为欧洲北部,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

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城市能够生长高大的阔叶树,说明气候温暖湿润,主要得益于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第3题,该城市6月12日进入极昼期,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对称性规律可知,该城市的极昼时间约为6月12日至7月2日,极昼期约为20天。

某地理研究小组于夏季某天对当地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他们发现谷地中有一小镇,镇上有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中型水泥厂。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突破训练干热河谷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突破训练干热河谷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突破训练:干热河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河谷地带一般水分充足,植被繁茂,可是在西藏东部的昌都(31.13°N,97.8°E)地区,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大多峡谷却是干旱少雨的“干热河谷〃,其河谷中可看到生长茁壮的仙人掌,森林则分布在山顶,形成倒置的垂直植被带。

据此完成1〜2题。

1.昌都地区干热河谷的形成原因是A .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B .受干热的东北信风影响C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 .下沉气流增温减湿作用明显2.下图是“山谷风〃示意图,其中与干热河谷森林分布在山顶有关的气流是A .① B.② C .③ D.④【答案】1. D 2. B【解析】1.该地区为三江并流地区,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气流经过此处容易形成下沉气流。

气流在下沉的过程中,升温快,蒸发旺盛,易形成干热河谷。

故选D项。

2.森林分布在山顶,说明山顶水热条件较好。

白天,山坡盛行上升气流,山谷盛行下沉气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此时吹谷风。

风在由山谷吹向山顶的过程中,形成降水,产生森林植被。

故选B项。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分布于川西海拔1200-2000 m,相对高差在300-500 m的沿河狭长地段,河谷内热量资源丰富,人口、城镇集中。

下图为河谷谷底某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统计图,该地1月均温-6℃-0℃。

3 .干旱河谷终年盛行A.干冷北风B.干热南风C.下沉气流D.上升气流4 .河谷内实施生态恢复工作,植草期通常选择在6月之前,最主要原因是A.气温较高B.蒸发旺盛C.降水较多D. 土壤湿润5 .与我国同纬度东部丘陵地区相比,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发展亚热带水果产业的突出优势是A.市场信息多B.昼夜温差大C.物流速度快D.地质灾害少 【答案】3. C 4.D5. B 【解析】3 .由于地处河谷地带,常年位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

故C 正确,ABD 错误。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三水循环和洋流含解析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三水循环和洋流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三水循环和洋流(时间:7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21福建宁德高三模拟)屋顶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图为某城市屋顶花园景观图。

读图,完成1~2题。

1.屋顶绿化少见高大乔木的原因是( )A.乔木易滋生蚊虫B.易影响室内采光C.屋顶水分不足D.屋顶承重有限2.屋顶绿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A.降低湿度,减少降水量B.截留雨水,缓解内涝C.增加下渗,提高地下水位D.减弱光照,减少蒸腾(2021湖南湘南八县联考)河流一般沿着山谷流淌,甲河流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某科考队从观音峡溯源而上至沥鼻峡考察发现:甲河流连续切开川东平行岭谷(四川盆地东部平行排列的山脉和谷地)的数道山岭,形成了一组“小三峡”。

下图为甲河流“小三峡”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根据材料判读,甲河流最可能是( )A.汉江B.嘉陵江C.湘江D.金沙江4.甲河流图示河段( )A.流量季节变化较大B.流向自东北向西南C.冬春季可能有凌汛D.有冰川融水的补给5.推测甲河流图示河段“小三峡”形成过程是( )A.山地隆起—流水下切—河流发育B.河流发育—流水下切—山地隆起C.河流发育—山地隆起—流水下切D.山地隆起—河流发育—山地断裂(2021广东二模)我国某地气候干旱,土壤质地粗,含盐量高,主要生长耐旱耐盐的柽柳。

该地土壤水分的主要补给来源是生态灌水。

研究发现,秋季该地自地表向下2米深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先增后减,出现明显的“湿层”。

下图示意该地地下水埋深曲线和每日降水总量的月变化。

据此完成6~8题。

6.该地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灌水是在( )A.3月B.5月C.9月D.12月7.5—8月地下水位的变动主要由于( )A.气温回升B.植被蒸腾C.空气干燥D.渗漏损失8.秋季土壤“湿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蒸发减弱B.生态灌水C.下渗积累D.毛细上升(2021福建漳州适应性测试)凌汛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2019-2020学年度高考地理冲刺专题卷专题22区域地理综合模块必修3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度高考地理冲刺专题卷专题22区域地理综合模块必修3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高考地理冲刺专题卷专题22区域地理综合模块必修3含解析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利于作物中红色素的积累。

同时,“地膜+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红色产业”的发展,在山前绿洲上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红色作物种植区。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新疆发展“红色产业”的特殊地理环境要素是指A. 水源B. 地形C. 气候D. 土壤2.推广“地膜+滴灌”技术对新疆“红色产业”的首要意义是A. 节约劳动力B. 节约水资源C. 减少田间杂草D. 减轻盐渍化3.“地膜”技术的主要作用是A. 播种时间提前B. 生长周期缩短C. 热量需求减少D. 光照要求降低【答案】1.C2.B3.A本题主要考查新疆特色农业的优势区位。

由材料中的“红色产业”可以说明,该地发展的作物最大特点就是颜色鲜艳,而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在农业区位因素中,利于作物果实着色最好条件就是光照。

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量少,夏季气候高温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农作物的红色素等固性物质容易积累,使农作物品质较好,且颜色鲜艳。

因此新疆可以发展“红色产业”的特殊因素为气候,C正确;水源、地形、土壤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位,但对农作物的着色影响不大,所以ABD错误。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对农业自然区位因素的改造及意义。

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量少,因此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为水源。

滴灌不同于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滴灌将水直接作用于作物的根部,减少了水的用量,增加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与普通的灌溉方式相比,能大量节约水源,同时地膜覆盖能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因此“地膜+滴灌”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对新疆“红色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故B正确;采用地膜覆盖能够抑制杂草的生长,也能够节省劳动力,避免了不合理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但这些都不如节约水源的意义首要,故ACD可以排除。

2020新高考地理大三轮突破综合模拟卷(二)

2020新高考地理大三轮突破综合模拟卷(二)

(浙江版)2020新高考地理大三轮突破综合模拟卷(二)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某中学生去北极地区旅游,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地处北极圈内,据当地人说,太阳从6月12日起就一直出现在天空,虽然每天也在不停地向着一定的方向运转,但不会落下,在天空中绕着圈子移动。

漫步街头,我看见了许多高大的阔叶树……”。

下图示意北极地区.据此完成1~3题。

1.该城市最可能位于图中的()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2.该城市能够生长高大阔叶树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西风气流C.海陆位置D.洋流3.该城市一年中的极昼期大约为()A.10天B.20天C.30天D.40天答案 1.B 2.D 3.B解析第1题,该城市太阳从6月12日起就一直出现在天空,说明该城市出现极昼现象。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6月12日太阳直射21°N附近,此时69°N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据材料“漫步街头,我看见了许多高大的阔叶树……”可知,该城市温暖湿润,能够生长高大的阔叶树,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结合图中四地的位置比较分析可知,②地为欧洲北部,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

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城市能够生长高大的阔叶树,说明气候温暖湿润,主要得益于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第3题,该城市6月12日进入极昼期,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对称性规律可知,该城市的极昼时间约为6月12日至7月2日,极昼期约为20天。

某地理研究小组于夏季某天对当地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他们发现谷地中有一小镇,镇上有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中型水泥厂.下图为根据考察资料绘制的“等压面、等温面及气流运动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

2020版新高考地理大三轮突破浙江版练习:综合模拟地理试卷(二)(答案+解析)

2020版新高考地理大三轮突破浙江版练习:综合模拟地理试卷(二)(答案+解析)

2020版新高考地理大三轮突破浙江版练习:综合模拟卷(二)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某中学生去北极地区旅游,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地处北极圈内,据当地人说,太阳从6月12日起就一直出现在天空,虽然每天也在不停地向着一定的方向运转,但不会落下,在天空中绕着圈子移动。

漫步街头,我看见了许多高大的阔叶树……”。

下图示意北极地区。

据此完成1~3题。

1.该城市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2.该城市能够生长高大阔叶树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西风气流C.海陆位置D.洋流3.该城市一年中的极昼期大约为( )A.10天 B.20天 C.30天 D.40天答案 1.B 2.D 3.B解析第1题,该城市太阳从6月12日起就一直出现在天空,说明该城市出现极昼现象。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6月12日太阳直射21°N附近,此时69°N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据材料“漫步街头,我看见了许多高大的阔叶树……”可知,该城市温暖湿润,能够生长高大的阔叶树,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结合图中四地的位置比较分析可知,②地为欧洲北部,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

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城市能够生长高大的阔叶树,说明气候温暖湿润,主要得益于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第3题,该城市6月12日进入极昼期,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对称性规律可知,该城市的极昼时间约为6月12日至7月2日,极昼期约为20天。

某地理研究小组于夏季某天对当地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他们发现谷地中有一小镇,镇上有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中型水泥厂。

下图为根据考察资料绘制的“等压面、等温面及气流运动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

读图完成4~6题。

4.研究小组在该地一定能找到( )A.花岗岩B.石灰岩C.大理岩D.玄武岩5.下列时段中,图示气流运动最强烈的是( )A.4~7时B.8~11时C.14~17时D.21~24时6.研究小组通过调研认为该地不宜布局水泥厂,其理由是( )①采矿破坏植被,易造成水土流失②水泥厂为传统产业,经济效率低③谷地水泥厂排放有害废气易堆积④小城镇劳动力短缺,市场需求小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 4.B 5.C 6.A解析第4题,材料显示,该镇利用当地矿产资源优势发展了中型水泥厂,而石灰岩是水泥厂的重要原料,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地理专题汇编 第二十二单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含解析)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地理专题汇编 第二十二单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含解析)

第二十二单元自然灾害与防治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1.(2016·新课标全国Ⅰ,42,10分)莫干山近年以“民宿”开发而蜚声中外,“民宿”是指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

莫干山民宿旅游起步于2007年,受政府政策鼓励,逐步形成了以吸引高消费人群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

某民宿经营者说:“目前来乡里居住及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以家庭及情侣为主,他们不仅来吃农家饭,还喜欢和我们聊天,喜欢下田上山体验农活。

”2015年,莫干山已有民宿20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下图示意莫干山的位置。

分析莫干山“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10分)2.(2016·新课标全国Ⅱ,42,10分)篁岭(下图)是美丽的山居村落,位于婺源东北部,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

当秋日的阳光把晒楼唤醒的时候,一家家晒楼把鲜红的辣椒,翠绿的豆角,金黄的玉米、稻谷、黄豆……晒起来,让整个山村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

篁岭人家“晒秋”没什么讲究,赶上什么就晒什么,恨不得把整个秋天的收获都晒起来。

分析“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

(10分)3.(2016·新课标全国Ⅲ,42,10分)香榧是一种名贵干果,因其原产区和主产区在浙江诸暨东北部的枫桥地区(位置见下图),又称枫桥香榧,这里打造香榧森林公园,每年夏季以举办“香榧节”为契机,吸引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的游客。

分析枫桥地区借香榧发展旅游业,把客源地定位在周边城市的主要原因。

(10分) 4.(2016·江苏地理,30C,10分)下图是我国厦—漳—泉(厦门、漳州、泉州)区域旅游景区与重要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

现有旅游线路L1(厦门—马洋漂流—温泉度假村—野山谷生态乐园—厦门)和旅游线路L2(厦门—鼓浪屿—清源山—大地土楼群—厦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生态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022届高三地理第二三轮专题突破测试题7

2022届高三地理第二三轮专题突破测试题7

2022届高三地理第二三轮专题突破测试题7专题八第一讲世界地理概述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022·上海高考)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据此回答1~2题。

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C.资源匮乏D.地处内陆2.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解析:亚马孙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不适合人类居住。

巴西高原东部,温暖湿润,地势平坦,又邻近沿海,故人口密集。

答案:1.B2.D垦殖指数是指一个地区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它是衡量一个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下表为世界及各地区耕地垦殖指数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表。

据表,回答3~4题。

项目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世界3.亚洲的垦殖指数较高,可能的原因是()垦殖指数(%)1950年14.731.312.05.82.09.72000年17.528.812.46.36.011.0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公顷/人)1950年0.310.381.310.871.210.512000年0.140.270.810.271.840.26A.地形多种多样,以平原为主B.季风气候显著,气象灾害较少C.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D.农垦历史悠久,人口数量最多4.2000年与1950年相比()A.欧洲因人口增长较快,所以人均耕地面积减少B.大洋洲因人口负增长,所以人均耕地面积增加C.北美洲垦殖指数的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D.非洲因机械化水平高,导致垦殖指数上升解析:第3题,亚洲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A错;亚洲季风气候显著,气象灾害较多,B错;C选项和垦殖指数无关;亚洲农垦历史悠久,人口数量多,垦殖指数高,故选D。

2022届广东省茂名市高考地理文综专项突破模拟试题(三模)含答案解析

2022届广东省茂名市高考地理文综专项突破模拟试题(三模)含答案解析

2022届广东省茂名市高考地理文综专项突破模拟试题(三模)含答案解析2022届广东省茂名市高考地理文综专项突破模拟试题(三模)第Ⅰ卷(选一选)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

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近三十多年来,在青海湖西岸的布哈河三角洲东北缘形成与湖岸线平行的风成沙丘,并逐年扩大,成为青海湖第二大风沙堆积区。

沙丘的形态呈新月形,向湖凸出。

下图为青海湖西岸沙丘位置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营造布哈河三角洲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2.青海湖西岸风沙堆积区的拓展方向最可能是A.向西南B.向北C.向湖D.向东【答案】1.B2.A【解析】【1题详解】图中布哈河三角洲面积较大,其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携带至入湖口沉积形成的,风力沉积形成的面积较小,分布在三角洲东北部边缘,因此营造布哈河三角洲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正确,D错误。

处于板块内部,构造运动对三角洲形成影响较小,A错误。

该地区冰川影响较大时是在第四纪冰期期间,现代冰川对海拔较低的地方影响较小,C 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布哈河三角洲东北缘形成与湖岸线平行的风成沙丘,沙丘的沙源是湖床;沙丘的形态呈新月形,向湖凸出,可以判断吹东北风,新月形沙丘凸出方向为迎风坡,可以判断三角洲盛行东北风。

从而判断风沙堆积区的拓展方向最可能是向西南。

A正确。

故选A。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A.大体相等B.南坡较多C北坡较多D.难以判断4.在海拔2000米以上北坡,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原因主要是A.上升气流减弱B.空气中的水汽减少C.气温下降D.空气中的凝结核减少5.该山地北坡山麓的自然带是A.针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C.高寒草甸带D.灌丛荒漠带【答案】3.C4.B5.D【解析】【3题详解】本题需要作辅助线,同为2500米高度与降水量线交于两点,然后找到其对应的降水量。

2022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地理》练习:第22单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 闯关检测

2022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地理》练习:第22单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 闯关检测

其次十二单元·闯关检测题组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综合题(共50分)1.(2022福建厦门一模,40B)下图示意1950—1998年我国南方某山区洪、旱灾难过灾面积的变化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1)说出1950—1998年该区域洪、旱灾难的变化特点,并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形成缘由。

(7分)(2)简述当地政府为减轻洪、旱灾损失应实行的措施。

(8分)2.(2022河北重点中学一模,27)下图为某地沙尘暴日数等值线图。

描述该地沙尘暴日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该地沙尘暴多的缘由。

(10分)3.(2021福建文综,40B,15分)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难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5分)(1)指出冷冻灾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难高发的缘由。

(9分)(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难可实行的主要措施。

(6分)4.(2022课标文综Ⅱ,43,10分)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倒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难的多发区。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难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难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难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缘由。

(10分)综合题1.答案(1)洪、旱灾难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2分)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呈负相关。

(2分)夏季风各年强弱不一,引起降水年际变化大;(1分)夏季风强盛的年份,降水量大,该年份洪灾严峻则旱灾较轻。

(2分)(2)加强气象灾难争辩,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建立防灾、减灾应急机制;推行防灾保险;加强宣扬训练,增加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兴修水利设施,增加引排水和蓄洪抗灾力量;山区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力量;引导民众迁出洪灾多发区,削减洪水带来的危害。

(任选四点,每点2分,共8分)解析(1)可从洪、旱灾难的变化趋势和两者的关系来分析。

我国洪、旱灾难频繁,主要是受季风的影响。

(2)减轻洪、旱灾损失应实行的措施从监测、预报和防备等方面来分析。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突破训练:红树林(海岸)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突破训练:红树林(海岸)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突破训练:红树林(海岸)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侵淹,以红树植物为主题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

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

读红树林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红树林生长习性的描述,正确的有①多分布渤海沿岸②根系不发达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A. 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B. 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C. 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D.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答案】1.C 2.A【解析】1.渤海位于温带,缺乏红树林海岸;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多为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根系发达。

2.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下图为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下图完成3~4题3. 影响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 纬度、洋流B. 纬度、降水C. 地形、洋流D. 降水、地形4. 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的大量破坏将A. 加快泥沙淤积速度B. 加剧海岸侵蚀C.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D. 吸引鱼群聚焦【答案】3. A 4. B【解析】3. 由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区域红树林物种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北部纬度低、热量充足;东部沿海数量多于西部沿海数量,是因为东部受沿岸的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2021年湖北省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模拟试卷(二)(附答案详解)

2021年湖北省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模拟试卷(二)(附答案详解)

2021年湖北省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模拟试卷(二)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1.地理爱好者小明于夏至日乘坐高铁前往吐鲁番(42°54′36″N,89°11′24″E)进行研学考察,当日到达目的地后观看了大漠落日景观。

研学过程中,当地向导说到他们独具地域特色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文化,引起了组员们的兴趣。

据此完成1~3题。

经查询知夏至日吐鲁番的昼长为15时14分,小明到达观赏地的北京时间约为()A. 19:40B. 20:00C. 21:40D. 18:402.地理爱好者小明于夏至日乘坐高铁前往吐鲁番(42°54′36″N,89°11′24″E)进行研学考察,当日到达目的地后观看了大漠落日景观。

研学过程中,当地向导说到他们独具地域特色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文化,引起了组员们的兴趣。

据此完成1~3题。

下列关于“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种文化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反映了当地气温年较差大的特点B. 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的特点C. 早穿皮袄午穿纱冬季可能出现D. 围着火炉吃西瓜冬季可能出现3.地理爱好者小明于夏至日乘坐高铁前往吐鲁番(42°54′36″N,89°11′24″E)进行研学考察,当日到达目的地后观看了大漠落日景观。

研学过程中,当地向导说到他们独具地域特色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文化,引起了组员们的兴趣。

据此完成1~3题。

造就吐鲁番葡萄绿色无污染的有利条件是()A.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B.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C. 山麓平原带土壤肥沃D. 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失4.城市绿地调节小气候功能主要与植被蒸腾和冠层遮阴有关。

绿地降温幅度与当地的环境温度显著相关,当外界环境温度低于26℃时,城市绿地降温效应不明显。

研究表明,城市绿地覆被格局对其降温效应有明显影响。

如图示意环境温度与绿地降温幅度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第一讲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018·广州二测)读我国农村沼气发展空间分异格局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农村沼气发展水平空间总体格局的描述,正确的是()A.沿海高,内陆低B.南方高,北方低C.山地高,平原低D.经济发达地区高,落后地区低2.江苏——广东地带农村沼气发展水平较低的最主要区位因子是()A.经济B.原料C.气候D.技术解析:第1题,直接读图可知,我国农村沼气发展空间总体格局是南方高,北方低。

第2题,和湖南、河南等省农村相比,江苏、广东农村纬度较低,气候适宜,发展沼气原料和技术水平都不应存在问题,但其沼气发展水平较低,最主要区位因素应是该地经济水平较高,农村使用其他能源较多。

答案:1.B 2.A读“若干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回答3~5题。

3.图中发电成本最低、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能源是()A.可再生能源B.核能C.天然气D.煤4.图中的可再生能源中,在我国开发潜力很大,且具有显著综合效益的是()A.水电B.太阳能C.风能D.潮汐能5.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发电成本,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下列中的()A.生物能B.煤C.天然气D.潮汐能解析:第3题,读图直接得出结论。

第4题,题中的“显著综合效益”是解题的关键,发展水电,不仅可以获得电力,而且可以防洪、航运等,发挥综合效益。

第5题,比较图中几种能源,可以看出目前天然气的成本相对较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小,因而是最受欢迎的能源。

答案:3.D 4.A 5.C(2018·洛阳模拟)下表为2018年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的数据资料(注:甲、乙分别代表两地的震中)。

据此完成6~7题。

6.两地地震()A.属于不同的地震带B.死亡人数的差异与震源深度无关C.震中相距约6 000千米D.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7.两地的地理特征是()A.7、8月份降水丰富B.沿岸受寒流影响C.城市化水平高D.二战后,为人口迁入区解析:第6题,两地震的震中基本上在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约54°,实际距离约6 000米。

第7题,海地是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智利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两地雨季均集中在7、8月份。

答案:6.C7.A(2018·全国卷Ⅱ)右图是2018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

图中色调白浅云层、被卷到控制的沙尘和陆地表面。

读图,完成8~10题。

8.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A.副极地低压带B.西风带C.副热带高压带D.东北信风带9.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A.反气旋、冷锋B.反气旋、暖锋C.气旋、冷锋D.气旋、暖锋10.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A.中心区,沙尘扬升B.边缘区,沙尘扩散C.中心区,沙尘沉降D.边缘区,沙尘沉降解析:第8题,通过题干可以分析出我国沙尘暴发生地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它们的纬度范围是30°N~60°N之间,这个纬度范围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为西风带。

第9题,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来,是一个逆时针旋转是升影像,可以判断是气旋活动,加上沙尘暴是冷锋活动的结果。

第10题,仔细观察图会发现沙尘位于一个涡旋中,应该位于气旋之中,所以沙尘扬升,并且位于中心区。

答案:7.B9.C10.A下图为我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11~12题。

11.对于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温度距平越高,寒潮频次越高B. 温度越低,寒潮频次越低C. 两种之间呈负相关D. 其相关性与亚洲低压有关12.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严重的季节是春季和秋季,其中的原因是()A.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秋季气温逐渐降低B. 春季和秋季降水较少,寒潮加剧危害程度C. 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D. 春季是春小麦播种季节,秋季是冬小麦播种季节解析:第11题,读图可以看出,温度距平值越低,寒潮频度越高;温度距平值越高,寒潮频度越低。

即两者之间呈负相关。

这是因为气温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反之则越低。

第12题,题干强调“对农作物危害严重”的季节,主要是春季是播种季节,许多农作物正值返青,秋季是农作物收获季节,许多农作物尚未成熟,寒潮侵袭,农作物受冻减产严重。

答案:11.C12.C二、综合题(共3大题,52分)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20分)材料1:为应对全球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我国近期对河北、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区的风力资源进行了重点开发。

材料2: 我国新疆部分区域示意图。

(1)说出风力发电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缓解作用。

(8分)(2)简述沿海地区风能资源的季节变化特点及成因。

(4分)(3)新疆达坂城远离海洋,但风力资源却比较丰富。

请根据图,分析说明其原因。

(8分)解析:第(1)题,风力的开发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对CO2的排放量。

第(2)题,沿海地区的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第(3)题,从该地气候、地形、地表等因素思考分析。

答案:(1)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利用风力发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减轻大气的污染,减少CO2的排放量,改善大气质量,缓解全球变暖的程度等。

(2)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沿海地区冬季风影响弱,夏季风影响强。

(3)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气候,接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大风频繁;山口位置,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加快,风力较大;多戈壁,地形平坦,植被稀少,缺乏风力屏障,故风速较快。

14.(2018·海南高考)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试分析这些城市暴雨成灾的原因。

(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建筑物密度大,排水不畅;地面硬化率高,不易下渗,汇水速度快。

这样短时间的汇水形成城市洪涝。

答案:(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15.2018年8月7日凌晨,受暴雨影响,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1 200多人死亡,400多人失踪。

结合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1)舟曲所在的A地带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方面?(9分)(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6分)(3)人类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也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就你所知,人类减轻泥石流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9分) 解析:第(1)题,从泥石流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分析。

第(2)题,导致山体破碎、地表形成松散堆积物的活动,都可能诱发泥石流。

第(3)题,主要从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入手分析。

答案:(1)地形崎岖,地势陡峻,(坡面物质不稳定);地壳活跃,(地震、断层发育,碎屑物质丰富);降水量集中,夏季多暴雨。

(2)毁林开荒;开矿;工程建设等。

(3)植树种草,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加强泥石流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等。

下图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所对应的国家分别是()A.中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B.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C.澳大利亚、美国、法国、中国D.澳大利亚、法国、美国、中国2.由图中信息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得出()A.甲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丙国B.甲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乙国的10倍C.甲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D.甲国水资源总量是这四个国家中最多的解析:第1题,中国的每万元GDP耗水量最高,澳大利亚的人口稀少,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于美国。

第2题,中国的水资源总量高于澳大利亚,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澳大利亚,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9,中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答案:1.B 2.B读我国部分地区风能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的风能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B.植被C.距海远近D.地形4.若在甲地建设大型风电基地,要持续风力发电功能除技术与市场因素外,还需要重点考虑当地的()A.河流与水源条件B.农业与人口规模C.天气与地表环境D.矿产与地质条件解析:第3题,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上,地势坦荡,风力较大。

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山地环抱,相对封闭,风力相对较小。

第4题,风力的大小和稳定程度受天气和地表环境的影响。

答案:3.D 4.C(2018·豫南九校联考)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回答5~6题。

5.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A.干旱B.寒潮C.沙尘暴D.滑坡6.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C.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D.该灾害与亚洲高压有一定的关联性解析:从该自然灾害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北山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而东部平原地区和西北降水稀少的地区没有分布。

由此推断,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滑坡。

很明显,地形是影响滑坡的重要自然因素。

答案:5.D 6.A7.2018年11月9日至12日,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地先后出现暴雪天气。

这次降雪持续时间之长、雪量之大,是195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之后,冷空气又将“主战场”转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雪、冻雨等灾害性天气。

读我国东部地区正常年份初雪日期,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东部地区正常年份初雪日期(1)雪灾是由哪种天气系统形成的?该天气系统在东北、华北地区春季容易形成的气象灾害是什么?(2)武汉2018年初雪日期与常年有什么不同?对湖北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解析:第(1)题,寒潮在北方地区的冬季容易形成雪灾,春季形成沙尘暴、寒潮等。

第(2)题,据材料可知,2018年雪灾提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冷锋。

沙尘暴、寒潮。

(2)日期提前。

影响越冬作物的播种,影响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收割、采摘,导致农作物减产;但是降雪可以补充土壤中的水分,减少来年的病虫害,促进来年农作物的高产丰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