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中级知识点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中级知识点结构专题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考点梳理
考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考点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1。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等.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在不断更新,从简单的实物、口头言语、书本、录音、录像、直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不仅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有直接的作用。

2。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3)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过程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

考点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第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第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第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

但是教育心理学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问题的具体模式,相反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
考点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总体特点
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

(2)年代特点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总体特点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2)年代特点
2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3)我国的发展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1)总体特点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式形成。

(2)年代特点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4。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总体特点
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也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并且,教育心理研究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教学模式。

(2)年代特点
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

80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至此,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专题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考点梳理
考点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考点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重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

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

不平衡性
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迄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考点3: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
阶段乳儿

婴儿

幼儿

童年期少年期
(心理
断乳
期)
青年

成年期老年期
年龄0—1

1—3

3-6、7

6、7-
11、12岁
11、12

14、15
—25
25-65

65岁以

14、15


考点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

少年期
这一时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特点:
(1)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2)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

(3)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4)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5)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6)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2。

青年初期
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17、18岁的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特点:
(1)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2)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3)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4)意志的坚强型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

考点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

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2。

关键期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最早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健期。

考点6: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阶段年龄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

1。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2.认知特点:
(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2)低级的行为图式;
(3)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前运算阶段2—7

1。

“万物有灵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

没有守恒概念;
5。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7—11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3.去自我中心;
4。

思维具有可逆性,多维度,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

1。

命题之间的关系;
2。

假设——演绎推理;
3。

抽象逻辑思维;
4。

可逆与补偿;
5。

思维的灵活性.
考点7: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考点8: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发展理论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阶段年龄冲突人格发展任务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
婴儿期0-18个月
左右
基本的信任感
对基本的不信
任感
发展信任感,克服
不信任感
面对新环境时会焦
虑不安
儿童早
期18个月到3

自主对羞怯与
怀疑
培养自主感,克服
羞怯与怀疑
缺乏信心,行动畏
首畏尾
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培养主动感,克服
内疚感
畏惧退缩,缺少自
我价值感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感培养勤奋感,克服
自卑感
缺乏生活基本能
力,充满失败感
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
混乱
建立同一性,防止
角色混乱
生活无目的、无方
向感,时而感到彷
徨迷失
成年早
期18~24岁亲密对孤独
发展亲密感,避免
孤独感
与社会疏离时感到
寂寞孤独
成年中
期24~50岁
繁殖感对停滞

获得繁殖感,避免
停滞感
不关心别人与社
会,缺少生活意义
成年晚
期50岁以后完善对绝望
获得完善感,避免
绝望与沮丧
悔恨旧事,徒呼负

考点9: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3.同辈群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考点10:自我意识
1。

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认识成分)、自我体验(情感成分)、自我监控(意志成分).
3.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它始于儿童1周岁末,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考点11: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