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库基础沉降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库基础沉降评价报告
一、评估目的
利用科学的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法(重点采用工作危害分析、安全检查表及预危险性分析),对公司目前存在的基础沉降隐患带来的危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且依据评价报告,采取有针对性、经济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尽最大限度消除、减少隐患,降低公司的HSE 风险。

从而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人身安全和健康,促进公司和谐发展。

二、库区地基概况
公司建于新围垦的沙土淤积地,一期罐区储油罐、高架管廊均设有桩基,防火堤、污水池、地坪与管墩未设桩基,且管墩采用砖砌水泥灌注,易产生不均匀沉降、错位。

二期在建库区做了相应改进,储罐、管廊、污水池等均设桩基。

但由于罐容量大,单体容积均在30000〜 100000m3之间,属于大型储油罐。

油罐的庞大体积和载重量、广阔的占地面积、复杂的地质条件,对罐体基础的沉降性有着长期影响。

而地质条件又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对储油罐的沉降和倾斜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在工程建设前对地质状况进行勘察、取样分析,制定有效的基础施工措施并组织实施。

三、评估人员
刘宏生、李海忠、罗守银、陈铁台、祝家萍、沈淫刚、张春玉
四、地质灾害评估
根据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库区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裂缝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不发育,白然地质环境现状稳定性较好,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人工边坡产生崩塌、楔形掉块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
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围堤东侧因平整场地需要进行大量回填,回填工程引发围堤侧滑或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根据库区东南舟山燕牌乳业有限公司的经验,拟建轻型建筑物引发地基变形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除处在人工边坡一定范围内建筑物,工程建成后遭受崩塌、掉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其他地段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五、基础沉降性的分析
油库工程在地基基础施工阶段采用水泥管桩为主,地坪采用水泥浇筑。

虽然此法强化了地基基础,但难以抑制淤泥层软土的浮动,软土的流失使基础沉降难以避免。

而且公司库区建立在新围垦的滩涂地,而在上部结构储油罐荷载的作用下,桩帽对上部罐底,桩尖对下部土层都有“破竹”之势。

因此,仅靠桩基工程强化油罐基础是不可靠的。

综合考虑,米取整体夯实地基,提周地基承载力。

六、油罐地基沉降的影响因素
油罐地基的沉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油罐地基整体下沉,造成进出输油管道的破坏;二是油罐地基区域范围内地质条件不均匀等因素,造成油罐底部基础沉降不均匀,超过国家规范允许值,使储油罐发生倾斜或扭曲变形。

造成地基沉降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于新围垦的沙土淤积地,一期项目的防火堤、地坪与管墩
未设桩基,管墩均为砖砌、水泥灌注。

2、罐体的承载性能的变化对地基易产生影响,大型油罐配备了搅拌设备,对罐体造成的震动,也是沉降不均匀的因素。

3、三期施工桩机作业,地基整体平移,对罐体产生挤压力,造成罐体移位、倾斜。

4、库区表层新回填土柔软松动,且建于新老围堤之间,上游雨
水通过罐区两侧河道排入海域,产生水土流失,在储罐基础下层易产生空心夹层,影响基础承受强度。

七、沉降危害
1、因为储罐制造、基础严重不均匀沉降、储罐严重腐蚀等,可造成储罐破裂泄漏。

2、设备基础下陷、开裂、不均匀沉降,造成构架、管道变形;严重者,将造成建、构筑物的垮塌。

3、罐基础不均匀沉降、超压操作、罐体焊接安装质量缺陷破裂等引发油品泄漏、火灾、爆炸事故。

4、输油管道敷设面地质问题如地面塌陷、不均匀沉降,引起基础及支座失稳,管道受力不均变形产生破损或裂隙,可导致油品泄漏。

5、管线基础与油罐基础、设备基础不均匀沉降、错位,导致管道变形、破裂或设备损坏。

八、罐体基础沉降的测控
1、根据〈〈立式圆筒钢制储罐验收规范》(GB50128-2005)要求, 油罐基础建成后,对油罐的沉降情况采用充水法,在罐体内灌水可分
2 - 3次,即在油罐高度的1/ 3、1/ 2、3/ 4时,观察下沉量,每次
3 - 5天,直到水装满罐体,最后一次观察15天以上,验证沉降量。

2、根据〈〈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03)要求,管道铺设考虑到地基沉降附加在管道上的荷载,在回填岩石、砾石、冻土区的管沟时,先用细土或砂回填至管顶以上后,用原状土回填。

管沟回填留有沉降裕量高出地面0.3m。

3、根据〈〈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03)要求,地上敷设的输油管道应采取补偿管道纵向变形的措施。

4、管道布置设计满足现行〈〈石油化工企业非埋地管道抗震设计通则》(SHJ39)的要求。

5、根据〈〈开敞式码头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JTJ295-2000)要求,码头应设置一定数量的永久观测点,定期观测码头在施工期和使用期的沉降、水平位移及倾斜。

本库区码头施工期由施工单位观测,使用期由本单位进行观测,监测结果显示符合。

6、根据〈〈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1-98)要求,沉降缝的位置应根据荷载情况、结构形式和地质条件确定,沉降缝宜与伸缩缝相结合。

本库区码头设置了伸缩缝、沉降缝等。

7、根据〈〈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1-98)要求,接岸结构宜独立承受土压力。

本库区引桥与陆域之间采用了重力式挡土墙作为接岸结构,以减少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影响。

九、监测数据
1、一期22.4万立方储罐罐基础的沉降观测记录:1万方罐基础
8个观测点,观测阶段,最大沉降12mm,最小沉降7mm,结论:符合设计
和规范要求;3000方罐基础8个观测点,观测阶段,最大沉降8mm,最
小沉降2mm,结论: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二期214万立方储罐罐基础的沉降观测记录:1.25万方罐基础16个观测点,观测阶段,最大沉降6mm,最小沉降3mm,结论: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3万方罐基础24个观测点,观测阶段,最大沉降11mm,最小沉降3mm,结论: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5万方罐基础24个观测点,观测阶段,最大沉降15mm,最小沉降7mm,结论: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10万方罐基础26个观测点,观测阶段,最大沉降8mm,最小沉降2mm,结论: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码头在施工过程中分别于2009年4月3日、2009年4月10 日、2009年5月3日、2009年5月24日、2009年6月1日、2009年7月15日、2009年8月9日连续对设计的沉降观测点进行了测量,
观测点单次测量最大沉降量为5mm,最小为0mm,累计最大沉降量为
5mm,最小为0mm;其中最后一次,即2009年8月9日观测结果是:2个点的沉降量为5mm,其它为3mm;经浙江公路水运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
工程师核验:校核无误,同意按此施工。

十、预防工程场地不均匀沉降的对策措施:
从设计入手,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基础刚度和整体刚度。

1、地基基础设计必须以控制变形值为主,设计单位必须进行基础最终沉降量和偏心距离的验算。

基础最终沉降量应当控制在规定的限值以内。

2、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沉降变形控制要求的,必须采取技术措施,一般可采用打预制钢筋碌短桩。

3、同一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并置于同一土层中。

4、管道穿越防火堤和隔堤时设钢制套管,套管长度不小于防火堤和隔堤的厚度,套管两端做防渗漏的密封处理。

5、管道基础设置导向支架,以便调节、矫正由于基础沉降造成的管道架空与移位。

6、减少防火堤内地坪开裂,水泥铺张用草坪代替,只在油罐巡
检通道及油罐四周散水坡铺设水泥,减少水泥的铺张面,以此减少沉降影响。

7、跨越防火堤的栏杆及操作平台,架空设置,独立支撑,防止由于沉降造成对防火堤的局部挤压,塌陷。

8、储罐的主要进出口管道与罐体的连接挠性或柔性连接方式,
满足设备管口的允许受力要求。

可采用改变管道走向,增强白然补偿能力、或弹簧支吊架或金属波纹管补偿器或在适当位置设置限位支架。

9、从施工入手,切实提高施工质量。

H^一、结论
公司在一期罐区储罐基础四周设有沉降测试检查指示点,定期对其进行沉降监测,落实防范措施。

在二期工程作了相应的改进:主要设备储罐基础采用了管桩和钻孔灌注桩基础,主要工艺管道、主要建
筑房屋采用了桩基础方案,在有桩基的储罐与无桩基的管道连接处设
置了安全可靠的柔性连接,二期油品输送大、管线较长,在管线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应力和基础沉降可能对管线带来的危险,在有应力的管
道采用白然补偿,有沉降可能的地方,采用管架基础打桩处理。

此外,公司建有〈〈基础沉降安全管理规定》与〈〈基础沉降安全施工HSE管理方案》。

建立沉降档案,每季度统计沉降记录,科学分析沉降数据,合理分析其危害性,并作出评估,制定有效方案,及时采取措施、矫正,消除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