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学习动机理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运用学习动机理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动机的含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以及运用这些理论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种方法。

目的在于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提供借鉴意义;同时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含义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简而言之,动机就是我们做某件事的倾向,以及我们做这件事的原因!
2.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动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分为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根据动机的意义,分为合理动机和不合理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地位和作用,可以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这里着重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进行解释说明。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维持行为。

比如,一个学生喜欢化学,他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学习复习。

外部动机是指由于外部原因所引起的动机。

这时候,学生不是因为对学习有兴趣,而是因为通过学习活动可以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

内部动机可以持续的时间更长,外部动机一旦在学习者的目的达到后,动机水平就会降低甚至消退。

二、学习动机理论
不同的人对于学习动机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对于学习动机的作用也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因此,产生了多种学习理论。

本文主要对强化理论、自我实现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1.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经过刺激(S)以后直接做出的反应(R),也就是说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其他中间过程,所以受到刺激后做出相应反应并不是个体内部支配的,而是由外部控制的。

因此,行为主义者把人类出现某种行为的动力归结为强化。

所谓强化,就是指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出现可能性的力量。

强化理论在现代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自我实现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人有七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七种需要按一定顺序逐级上升;
(3)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
(4)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消失。

同一时期内,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但有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追求成功的动机是“在成就中体验骄傲的能力”;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为“失败时感到的耻辱感”。

简单来说,追求成功动机较高的个体为自己取得的成功自豪,并对下一次的成功充满战斗力和信心;而一些动机较低的个体由于先前的失败经验引发的羞耻感,而对下一次行动会做出再次感到羞愧的预期,从而选择逃避。

不同类型的成就动机影响着人们对于任务难易的选择:力求成功的人喜欢选择有一定把握但同时也具有一定失败可能的任务;避免失败的人倾向于回避只有部分把握的任务,更倾向于必定会成功或者必定会失败这两个极端的任务。

4.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

所谓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于某种原因的倾向,人们做完某项任务后,常常习惯于把这项工作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自身或者他人的原因。

当一个人成功了,要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当失败的时候,可以把失败归因于时机不对、运气不好,这样,才会让自己更放松一点,让自己能够有更好的心情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产生于某一活动之前,是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為进行的主观推测。

当人们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推测或判断,那就说明人们是否相信自己、是否有自信能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

如果某人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一项任务,那就会产生高效能感,并且会更加努力、积极地去完成这项任务。

比如,学生意识到自己好好学习,可以考好成绩,得到父母的表扬、老师的赞许,
而且他感到自己有这个能力去学好,那么他就会产生努力学习的愿望。

三、运用学习动机理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单一的动机理论就能解释的,没有哪个理论能单独解释学生有兴趣和没兴趣的全部原因,不同的动机理论可以解释清楚学生做某件事的部分原因,要搞清楚学生做这件事的全部原因,就要把动机理论结合起来运用。

我们了解了不同的学习动机理论,就能更有效的利用它们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下几点可以作为教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强化手段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教师的真诚期望和热情鼓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地给予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例如: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得了进步,哪怕是小小的进步,如果这时候教师对其进步做出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就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他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当学生表现不好不希望老师关注时,教师应当适时的给学生留出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平静下来,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再去对他之前的努力做出肯定,使学生学习的潜力和激情得以释放。

当有些非常调皮的学生做出违反纪律的行为时,教师不要手下留情,应当马上给予惩罚,制止学生的不良倾向,对他的错误行为进行负强化。

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过分使用或误用强化理论的危害。

表扬和奖励本质上属于一种外在的动机形式,也就是说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让学习者与学习活动产生联系,抛开这些外在的东西,学习者和学习活动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常常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做到学习一门课程是因为对它有兴趣,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外在的物质。

过度使用奖励的手段会导致学生对这种奖励产生依赖,一旦失去了这种奖励,他们就失去学习的动力;同时,当做了或者学了就会受到奖励而不是做的好不好、学习有没有进步的时候,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我只要做了就可以,做的好不好无所谓。

在这种情况下,奖励就已经破坏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当然也不是说奖励这种做法不能激发学习动机,当奖励是依据预先确定的标准而给予或奖励很重的情况下能够激发内在动机,俗话说得“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是这个道理。

总之,在学习活动中使用奖励要十分小心,尤其是那些学生本身就比较感兴趣的任务和活动。

2.在教学关系中,对于帮助学生满足缺失性需要,教师处于一个关键的位置。

教师帮助学生满足缺失性需要越有效,学生越有可能去经历生长性动机。

比如:化学教师要求同学们做氢气燃烧的实验,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讲,实验是他们所不熟悉的,并且在他们现有的认知里,这个实验是很危险的,可能会爆炸,那么学生为了不把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可能会拒绝做该实验。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力使学习变得有趣、有吸引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减小学生学习的压力或失败甚至是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这样学生即使不是特别愿意也不会抗拒去做布置的任务。

3.作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成绩评价标准、作业的方法和步骤,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这样,学生由于获得了教师明确的指导而减少课堂中不知道该做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而产生的挫折感,结果使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减少从而增强力求成功的动机。

同时,
也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个性,明确哪些学生具有高成就需要,哪些学生具有低成就需要,然后按他们的成就倾向与失败倾向的差别,给予个别辅导,从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而且,教师也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体验,教导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但不要因为失败而气馁。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能使任何学生有过多的成功或失败。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任务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和经验,只要他努力,就会获得成功的机会,不努力就一定会失败。

4.教师必须能客观辩证地对学生学习的成败做出归因,尽量避免出现“归因偏差”。

在归因过程中,要以内部归因为主,有机地结合外部归因。

一般来说,多进行内部归因,会增强学生的行为意志,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经常进行外部归因,则会削弱学生的意志行为,降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持性。

比如:某个学生一次考试成绩特别好,教师要帮助他将自己的好成绩归因为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而不能归因为这次考试运气好,下次考试就不行了。

除此之外,教师在归因时应注意“因材归因”,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归因,如对容易骄傲的学生,当他取得好成绩时,不应该对他进行过分的内部归因,那会助长他骄傲的情绪;而对表现一般或差生的偶然机会获得好成绩时,教师则可以把成功归为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刺激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提高自我归因能力。

比较常见的方法有:(1)经验交流法。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分析自己在学业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常见的形式有书面总结交流;(2)强化矫正法。

对于学生正确、积极的归因,教师应加以强化,而对错误、消极的归因,则应及时指出,并有针对性的加以矫正;(3)咨询法。

教师可以找学生单独谈话,了解他们对学习成绩的归因倾向,回答他们的疑难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归因。

5.对于化学这一学科来说,可以用广告进行课堂导入,比如,在初学化学时,让学生们观看护肤品法兰琳卡关于“我们恨化学”的广告,使学生产生疑问,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自信可以学好这门课程。

当然也可以用热门话题导入,比如:在讲解空气时用北京严重的雾霾天来导入,利用学生对这些热门话题的关注,使他们自然地融入化学环境中,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完成学习任务。

四、结语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强化理论,自我实现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相互配合使用的,不是割裂的。

作为教师,应该熟练的掌握这些学习理论,努力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获得最大化的发展。

因为在学习中,學生只有有了很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正确地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归因,并且能得到老师适当时间的强化,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学业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