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耳组织学与胚胎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觉斑感受身体的直线
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由于
动纤毛
位砂的比重远大于内淋巴, 在重力或直线变速运动作用
下,位砂膜可发生移位,从
静纤毛 而使纤毛弯曲,毛细胞兴奋。
由于球囊斑和椭圆囊斑互成
前庭神经
直角,所以,不管身体处在 何种位置,都会有毛细胞受
到刺激。
半规管
半规管 壶腹
壶腹嵴
半规管位于内耳的 后外侧,为三个相互 垂直的半环形骨管, 每个半规管与前庭相 连处各形成一个膨大 的壶腹。 膜半规管壶腹部的 一侧粘膜增厚,形成 嵴状隆起,称壶腹嵴
耳
耳
耳由外耳、中耳 和内耳组成,外耳 有收集和传递声波 的作用,中耳主要 将声波传入内耳, 内耳是听觉和位觉 感受器的所在部位。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tympanic membrane
外耳由耳廓、外 耳道和鼓膜构成。
耳廓以弹性软骨 为支架,外包软骨膜 和薄层皮肤。
外耳道的皮肤内 有耵聍腺,结构类似 大汗腺,分泌耵聍。
鼓膜为椭圆形的 半透明薄膜,分隔外 耳道与中耳。鼓膜外 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 内表面为单层立方上 皮,中间为薄层结缔 组织。
中耳
鼓室 咽鼓管
中耳包括鼓 室和咽鼓管。
鼓室内表面 和三块听小骨表 面覆有薄层粘膜, 上皮为单层立方。
咽鼓管近鼓 室段的粘膜上皮 为单层柱状,近 鼻咽段为假复层 纤毛柱状,固有 层内有混合腺。
枢,产生听觉。。
前庭
椭圆囊 前庭
球囊
前庭为一膨大的腔,连 接半规管和耳蜗膜前庭 由椭圆囊和球囊组成。 椭圆囊外侧壁和球囊前 壁的粘膜局部增厚,呈 斑块状,分别称椭圆囊 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 感受器,故又合称位觉 斑。
位觉斑
位砂膜 毛细胞
毛细胞
位觉斑表面平坦,上皮 为高柱状,由支持细胞和毛 细胞组成。支持细胞游离面 有微绒毛,胞质顶部有分泌 颗粒,分泌物在位觉斑表面 形成一层胶质膜,称位砂膜, 内有细小的碳酸钙结晶,即 位砂。
螺旋器
毛细胞是感觉性的上皮细胞, 内毛细胞呈烧瓶形,外毛细胞呈 高柱状,其胞质的嗜酸性强于指 细胞。细胞顶部有数十至上百根 粗而长的微绒毛,称静纤毛,它 们于内毛细胞呈“V”形列为3— 4排,于外毛细胞呈“W”形列为 3~5排,外侧的静纤毛较内侧的 逐排增高 ,外毛细胞中较高的静 纤毛插入盖膜的胶质中。 毛细胞底部胞质内有含神经递 质的突触小泡,底部与来自耳蜗 神经节细胞的树突末端形成突触。 螺旋器基底膜中含有大量的胶 原样细丝,称听弦,听弦从蜗轴 向外呈放射状排列。从蜗底至蜗 顶,基底膜由窄变宽,听弦由短 变长,故蜗底的基底膜能与高频 振动发生共振,蜗顶的基底膜能 与低频振动发生共振。
壶腹嵴
壶 腹 帽
纤毛 毛细胞
神 经 纤 维
壶腹嵴的基本结构和位觉斑 相似,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 胞组成,毛细胞分I型和Ⅱ型两 种。 毛细胞的动纤毛和静纤毛伸 人圆顶状的壶腹帽内。壶腹帽 由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形成。 前庭神经中的传人纤维末梢 分布于毛细胞的基部。 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感 受身体或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 由于3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排列, 所以,不管身体或头部怎样旋 转,都会有半规管内淋巴流动 使壶腹帽偏斜,从而揧毛细胞 产生兴奋.经前庭神经传人中 枢。
耳蜗及蜗管(cochlea & cochlear duct)
耳蜗形如蜗牛壳,骨蜗管和套 嵌其内的膜蜗管围绕中央锥形的蜗
轴盘旋两周半。 蜗轴由松质骨构成,内有耳蜗 神经节。 骨蜗管被膜蜗管分隔为上下两 部分,上方为前庭阶,下方为鼓室
阶,两者在蜗顶处经蜗孔相通。
蜗
轴
前庭阶
蜗膜管
鼓室阶
耳蜗及蜗管
内侧与骨螺旋板相连,外侧与
螺旋韧带相连。
基底膜的上皮增厚形成螺
旋器。
骨螺旋板起始处的骨膜增
厚,突人膜蜗管形成螺旋缘。
螺旋缘向蜗管中伸出一薄
板状的胶质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膜,覆盖于螺
旋器上方。
螺旋器
又称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膜上呈螺旋状的 膨隆结构,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支持细胞种类较多,主要有柱 细胞 和指细胞。 柱细胞基部较宽,中部细长, 排列为内、外两行,分别称内柱 细胞和外柱细胞。 内、外柱细胞在基底部和顶部 彼此连接,细胞中部分离,围成 一条三角形的内隧道。 柱细胞的胞质富含张力丝,起 支持作用。 内柱细胞内侧有1列内指细胞, 外柱细胞外侧有3~4列外指细胞。 指细胞呈杯状,顶部有 3~4 列外毛细胞 和一列内毛细胞。
内耳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 为一系列穿行于颞骨中 的弯曲管道,结构复杂, 形同“迷宫”,故又称 迷路。 它由骨迷路和膜迷路 组成。
半规管
(Semicircular canal)
内耳
前庭
(vestibule)
耳蜗
(cochlea)
骨迷路由前至后依次分 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它 们互相通连,内壁上都衬以 骨膜。
螺旋器
前庭膜
耳
盖膜
螺旋器
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由 外耳道传入的声波使鼓膜 振动,经听骨链传至卵圆 窗,引起前庭阶外淋巴振 动,继而使前庭膜和膜蜗 管的内淋巴也发生振动, 前庭阶外淋巴的振动也经 蜗孔传到鼓室阶,使基底 膜及其螺旋器也发生振动, 这就使得毛细胞的静纤毛 因与盖膜的位置变化而弯 曲,引起毛细胞兴奋,其 电信号经耳蜗神经传至中
前庭膜
耳蜗
盖膜
螺 旋 缘
螺旋器
骨螺旋板
基底膜
膜蜗管的横切面呈三角形,
上壁为菲薄的前庭膜。
外侧壁粘膜较厚,上皮内
含有毛细血管,称血管纹,与
内淋巴的产生有关。
上皮下方为增厚的骨膜,
称螺旋韧带。下壁由骨螺旋板
血 管 纹
和基底膜共同构成。骨螺旋板 是蜗轴的骨组织向外侧延伸而 成,基底膜为两层上皮加基膜,
膜迷路悬系在骨迷路内, 形态与骨迷路相似,也相应 地分为三部分,即膜蜗管、 膜前庭(椭圆囊和球囊)和膜 半规管,三者也相互通连。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 膜迷路管壁的粘膜由单层扁 平上皮和固有层构成,某些部 位的粘膜增厚,上皮细胞特化 形成听觉感受器或位觉感受器。 • 膜迷路腔内充满内淋巴,膜 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腔隙充满 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 内淋巴由膜蜗管的血管纹产 生,于内淋巴囊排人硬膜下隙。 外淋巴可能是蛛网膜下隙的脑 脊液经蜗小管导入,也可能从 骨膜毛细血管渗出产生。 • 淋巴有营养内耳和传递声波 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