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反应器切换分析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月18日反应器切换问题分析与总结
6月17日装置进行了反应器切换,反应由R-2451AB/C切换为R-2401C/D,切换方案设定为不停工、热切换,在此次切换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在6月16日下午15:40分启动C-2402,对R-2401C/D进行再生系统升温。
在停止C-2402压缩机辅油泵时,出现轴头泵入口管线堵塞,在利用辅油泵压力通过轴头泵进出口跨线对管线进行冲洗后恢复正常,需要在此次再生结束后对润滑油管路进行彻底清洗。
这也反应了我们对停用或备用设备养护不到位,也可以说不知道怎么去养护,今后需要通过学习来增加。
二、6月16日夜班操作人员过于快速追求反应床层温度全部达到180℃,私自将反应器入口温度提升至200℃进行循环,虽未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事故。
但由此说明了从班长到操作人员对于操作规程的不重视,存在违规指挥、违规操作情况,对将来的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对此需要通过考核、培训、座谈等方式加强各级人员的遵章守纪、安全生产意识。
三、在6月17日进行反应器切换时,由于工具未准备到位,没有提前从机修借用千斤顶,导致在进行四层双阀盲板切换时,无千斤顶支承,法兰缝隙过小。
最终在PSA施工队借用千斤顶一台才得以轻松、快速地进行盲板拆装。
为此接受张文超的建议,准备自采一台千斤顶,毕竟装置需要经常性的切换。
由此表现出在这次切换中我们没有组织到位,同时也显现出部分班长在以前的开工、切换中并没有
真正学到如何组织协调,过于机械化的执行命令。
所以需要在以后的开、停、切换等较为重要的装置动作时,培养班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我们需要做好把关,对于班长组织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及时修偏,毕竟我们是装置的主要负责人。
四、在6月17日15:50分左右发生了R-2451A出口管线法兰泄漏事故,当时的表现为法兰处有大量C4漏出。
原因为R-2451B反冷激调节阀副线内漏,在关闭调节阀后,未及时关闭管线根阀,同时由于过份依赖E-2452副线提高D-2410温度,导致冷激温度低于C4原料气化温度(50℃),液化C4进入R-2451出口管线并流至出口法兰处快速气化吸热,法兰及螺栓由此出现受热不匀,导致法兰连接处出现缝隙,C4泄漏。
由此反应出的问题较多:1、从方案编制方面流程确认表中未对此流程进行规定,导致人员在实际操作到忽视了流程检查;2、对于内漏阀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方案编制、现场操作中均未能及时进行盲板加装;3、从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对液化C4的气化危害不重视,导致E-2452温度连续2小时低于气化温度,造成设备损伤;4、巡检不够细致,或者说管理人员对巡检要求不够细致,导致在忙碌的工作中没有注意到此处异常,直致扩大为大面积泄漏;5、由于装置经常性的切换,各法兰连接处垫片、螺栓由于多次紧固,密封效果逐步下降,需要根据各材料性质、反应切换波动情况制定合理的使用周期。
五、在6月17日中班接班后,反应器温升逐步平稳,温升在40℃左右,同时民烃的烯烃含量为6.72%,为防止温升过大而导致重芳增
加,未继续提高温升。
而在中班二次取样后,()时化验报样民烃烯烃含量升至8.36%,反应器提温速度过慢,导致R-2401D反温升由20℃降至10℃,夜班取样民烃烯烃含量升至16.87。
由此反应出的问题较多:1、作为工艺管理人员的我,未重新制定民烃烯烃含量控制指标,导致操作人员随意性操作;2、同时由于未重新制定控制指标,也导致中夜班人员对于异常情况汇报的及时程度下降;3、由于未重新制定控制指标及调整指令,导致各班组在操作中出现各自为政;4、恰逢刘佳值班,中夜班人员可能抱着少打扰我的想法,导致对于异常情况的沟通不到位,调节滞后。
对此进行了一日的调整,通过以下判断:1、反应器压力、稳定塔回流罐压力均较低,说明反应未出干气;2、R-2401C/D总温升现仅有30℃,温升为历来最低,可以进行升温;3、对E-2402\D-2401样品对比,烯烃含量相差较小,非设备内漏导致民烃烯烃超标,需要进行升温;4、由于进料量加民烃回炼量仅16吨,后降至14吨,反应空速较小,会导致部分原料在催化剂中多次聚合反应,导致重芳干点升高。
将调整思路定为:将R-2401C/D总温升控制在50-60℃之间,R-2401C温升控制在25-35℃之间,R-2401D温升控制在30-40℃之间,尽量将R-2401D出口温度提高,以达到提高D-2410入口温度的目的。
同时逐步提高加工量,增加反应空速,防止因空速低导致部分原料在催化剂中多次聚合,产生干点较高的重芳。
六、6月17日中班进行R-2451A/B/C反应器单独抽真空置换后,夜班未继续采取此方法进行反应器置换,而是改为再生全系统置换,
导致氮气用量较大并且持续到18日接班。
说明1、由于我未下达明确的指令,而是口头与中班进行交待,由于个人语言表达能力、个人信息接收能力不同,导致中班在进行交班时给予夜班不正确的信息,导致夜班在信息接收方面与我的调整思路出现偏差;2、夜班在接班后,未考虑中班未何如何转换,而是直接采用老方法进行置换,从能耗、效率两方面出现失误,说明个人思考方式过于固化。
七、6月18日白班在调换T-2403底与T-2405塔流程时,由于未考虑到T-2403进料与T-2405进料相通的问题,T-2405进料调节阀未关闭,导致在14:20之后,T-2403底通过与T-2403进料连接线,进入T-2405塔,T-2403底液位低于40%,重沸器无法循环。
说明从装置管理人员到普通操作工对装置流程变动掌握的不够扎实,导致对各类异常情况的分析不及时,需要继续加强流程学习。
对于此次T-2403塔问题,我们从增加塔底密度差、增加塔底轻组份方面考虑,将D-2410底直接送入塔底,加快塔底轻组分的聚集。
第一次将T-2403底液位增长至50%,虽塔内各温度点出现了小幅上升,但未见实际效果;对此进行第二次实验,当T-2403液位升至65%时,塔内各温度点出现大幅上升,重新启动塔底泵循环后温度恢复正常。
以上为16至18日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作为装置负责人的我没有下达准确的指令导致了许多事情的发生,这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知大家在这三天里又学到了哪些。
及晓军
201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