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工作调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辽市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工作调研
如何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实现增收致富,始终是摆在各级妇联组织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几年来,通辽市妇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妇女创业就业的积极性和创业水平,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

农村妇女缺少技术,是影响创业就业成功的直接原因,通辽市妇联根据这一现实情况,利用各种阵地,开展培训活动。

依托各级妇女学校和培训基地,面向广大城乡妇女,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依托“双学双比”示范基地,面向产业化基地妇女,开展特色种养殖业现场培训;依托“妇女大讲堂”,面向女能人、女经纪人、女农民工开展专业培训。

2010年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培训妇女15.1万人次。

(二)发放小额贷款,提高就业创业水平。

通辽市妇联始终将发放小额贷款工作作为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抓好抓实。

采取全市各级妇联组织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的原则,不断扩大覆盖面,将小额贷款切实发放到急需资金的农户手中,并且实行跟踪服务原则,收到贷款的农户还要进行不定期的经验交流和汇报资金使用情况,这些都有效促进了贷款的利用效率。

2010年为907名农村牧区妇女贷款1933.8万元,切实为有创业想法的妇女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今后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和妇女受益面。

(三)培树致富带头人,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在谋划农村妇女创业致富的过程中,通辽市妇联以“双学双比”活动为抓手,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不断发掘有眼光、有奉献精神、有组织管理才能的农村女能人,结合实际,与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采取帮扶结对、现场培训、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她们开展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管理、技术和法律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帮助她们做大做强,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011年,将进一步加大培养农村女能人、女经纪人、女致富带头人的力度,重点为贫困村培训1000名女致富带头人,发挥她们示范引领作用,最终实现增收致富。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深入全市77个苏木镇,2098个嘎查村调查了解,目前影响和制约我市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文化水平较低。

农村妇女大多受性别歧视因素影响,大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文化水平偏低,大多为小学、或初中学历,直接影响了创业就业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女性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及女能手、农村优秀妇女就业创业人员中,学历大都在高中以上,即使只有初中学历,也是经过培训、自学等途径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这突显了学历越高就业创业率就越高的特征。

(二)创业意识不强。

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依靠丈夫外出务工收入生存,无长远打算,不主动就业。

创业意识不强、创业信心不足,又受场所、技能、资金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农村妇女的自主创业。

(三)就业培训力度还不够。

在培训过程中,主要是培训与就业衔接不够,培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再就业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一些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主动参加培训的意识不强,急于就业而不愿意参加培训。

就业创业培训的针对性还不够强,使一些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后未能及时就业,影响了就业培训的效果。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市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抓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加强学习培训是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重要手段。

针对农村妇女劳动力学历较低、缺乏技能等问题,要重点加强对农村妇女的知识、技能培训。

一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要充分利用成校、职校的教育资源,积极拓宽企业、学校合作培训的渠道,结合工作实际开设专门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农村妇女主动参加培训学习的意识,全面推进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

二要加强技能培训。

要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尽量就近安排培训地点,方便农村妇女参加技能培训。

培训项目除了按她们的意愿安排外,还应开设一些与实际工作相适应的技能项目,使培训项目从单一性向多重性发展,并鼓励她们参加不同种类的技能培训,使她们成为社会工作的多面手。

(二) 抓资金,落实就业创业政策。

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妇联组织要积极协调资金,加大发放小额贷款额度,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意创业的妇女,帮助她们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抓岗位,增加创业就业渠道。

广开就业门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是促进就业的治本之策。

在继续开发就业岗位方面要有所创新,结合我市的实际,逐步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发动民营企业推出适合本地妇女的工种,优先安置本地妇女就业。

同时利用家政服务业这一妇联有效阵地,不断加大家政服务业的用工人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