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鲫鱼)的内脏解剖与实验性行为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2鲫鱼或鲤鱼
1、实验目的要求
1.1通过鲫鱼内脏器官的解剖观察,学习鱼类的解剖方法,了解硬骨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1.2通过改变鳔内气体量影响鱼游泳行为的对比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鱼类的鳔和鳍的生理功能及其对鱼类游泳行为的影响。
★预习实验指导时,请同学思考用一条鱼可以做哪些实验?如何完成一个实验而不影响后面的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自行设计鱼类行为实验的顺序,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在各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确定实验方案,结合实验结果讨论分析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应从多方面考虑影响游泳行为的各种因素,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的能力。
2、实验材料与用品
2.1实验材料:选大小适中的鲫鱼(或鲤鱼)、青鱼、鳙鱼等2-3种不同种类的鱼。
2.2示范标本:鲤鱼(鲫鱼)的整体或分散骨骼标本,鲨鱼骨骼标本,鱼类神经系统标本。
2.3实验用具:解剖盘、解剖镜、培养皿、注射器、直尺、鱼缸、解剖针、鬃毛、棉花等。
3、实验内容
3.1鱼类的内脏解剖与比较观察,每实验小组用2-3种鱼进行实验。
3.2鱼的外形观察和体尺测量
3.3鳔和鳍对鱼类游泳行为的影响
3.4鱼的年龄鉴定
4、实验的方法步骤
4.1鱼类的实验行为观察
★教师指导数名学生操作,其余学生观察记录结果填入下表。
4.1.1正常鱼游泳行为观察取新鲜活鲫鱼置鱼缸中,观察其外形特点,记录其所处水层,胸鳍、尾鳍的摆动频率和幅度、体轴角度等游泳行为。
★鱼靠什么器官游泳并掌握游泳的方向?
表观察记录表
4.1.2充气或抽气后行为的变化用注射器在第六侧线鳞或第十一侧线鳞处(可去掉
该鳞片)垂直扎针约1cm,分别或同时向前鳔或后鳔内注入空气或抽取空气1ml、2ml、4ml、8ml,然后,观察记录鲫鱼所处水层、游泳行为及其变化。
★注入(抽取)空气的鱼,是升至水面(沉入水底)还是处于原水层?休息片刻能否重新游泳下潜(上浮)?为什么?什么决定鱼的沉浮游泳?
4.1.3改变气体量配合去鳍后的行为变化取三条鲫鱼,用剪刀分别剪去尾鳍、胸鳍和臀鳍后放入水槽中(可以不同程度、方式剪掉鱼的不同鳍),观察其游泳姿态与正常情况有何变化。
观察记录并比较其游泳行为。
★说明鲫鱼靠什么器官游泳?游泳的方向是怎样决定的?
去鳍(重点是剪掉胸鳍、尾鳍)的同时,向鱼鳔内注入(抽取),观察记录并比较实验鱼的游泳行为与上一步骤有何不同,为什么?为便于比较观察,实验班统一安排分组每项目用鱼数,可将不同实验鱼放在一起比较观察。
去掉一侧鳃盖骨,刺激或不刺激鱼体,观察、记录实验和对照组鲫鱼在不同游泳状态下的呼吸情况。
4.1.4行为观察的结果与分析讨论死鱼充气(抽气)漂浮至水面(沉入水底)?活鱼随充气(抽气)量的增加,上浮(下沉)趋势增加(去鳍鱼更明显)?可停留在新水层长时间游泳(去鳍鱼能否?),鳍的摆动是加强还是逐渐减弱?但充气超过一定量后,尾部摆动剧烈也会很快浮到水面?休息后可否游泳重新潜入更深水层?能否说明鳍主动摆动、控制沉浮游泳行为?鳔内气体是反射性被动增减,正常变化能否引起沉浮?前鳔充气增加,体轴为什么出现倾角增加现象?此时,游泳活动增加仍停留在某一水层而正常鱼却游向深处!后鳔同样充气出现同样情况?为什么?
★以上实验设计能否说明鱼体比重、重力(鱼体、鳍摆动)和总浮力(鱼体、鳔气体、鳍摆动各种浮力)、重心和中心间的关系?结合气体所受压力与体积、浮力作用的变化,说明当正常鱼由浅水(深水)游向深水(浅水)或停在某一水层时,鳔、鳍是怎样协调发挥作用的?主动游泳引起水层的变化,致使鳔内气体的分泌、排出反射性被动进行以恢复、保持一定气体体积是维持鱼体中性浮力状态,以便处于一定水层的,还是主动分泌、排出气体,主司沉浮?鳃呼吸与游泳活动间的关系?
行为实验结束后,进行鱼内脏解剖,并比较不同鱼的鳔体积和鳔数目的变化。
为什么不同鱼具有1个或2个鳔?2个鳔大小是否相同?为什么?鳔是否有平衡重心的作用?
4.2鱼的外部观察
鱼身体可区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图)。
鲫鱼体呈纺捶形,略侧扁,背部灰黑色,腹部近白色。
★鱼的外部形态、体色与其生活环境有何适应关系?
4.2.1头部(head)
吻端至鳃盖骨后缘为头部。
口端
位。
吻背面有鼻孔2个,头两侧有眼
1对,大而圆,无上下眼睑。
眼后方
宽扁的鳃盖骨后缘具鳃盖膜,籍此膜
覆盖鳃孔。
鲫鱼无触须。
★用解剖针探
查鼻腔是否与口腔相通?其作用是什么?
鳃盖如何参与呼吸运动?鲤鱼口的两侧各
有2条触须,有何功能?
4.2.2躯干部(trunk)
鳃盖后缘至肛门为躯干部。
4.2.3尾部(tail)
肛门至最后1枚椎骨为尾部。
鲫鱼体表被覆一薄层表皮,表皮下是覆瓦状排列的圆鳞,鳃盖后方至尾部有一行被侧线孔穿孔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孔成点线排列称侧线,各种鱼的鳞片数目基本上是固定的,通常用鳞式表示,
侧线鳞数
侧线上鳞数
侧线下鳞数
侧线上鳞数是背鳍起点斜列至侧线的鳞数,侧线下鳞数是臀鳍起点斜列至侧线的鳞数。
用手抚摸体表有粘滑感,为什么?有何作用?鳞片脱落较多的鱼为何不能养殖?侧线有何功能?
4.2.4鳍(fin) 体背有背鳍1个,由硬而不分叉的鳍棘和柔软分节而分叉的鳍条组成。
肛门后方有1个臀鳍,由鳍棘和鳍条组成,较短。
尾鳍末端凹入分成上下对称的两叶,称为正尾。
胸鳍1对,位置固定于鳃盖后方的两侧,腹鳍1对,位于肛门稍前方,为腹鳍腹位(见4.7.3.3)。
用鳍式表示,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鳍棘用罗马数字表示;鳍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连字符表示鳍相连,逗号表示鳍分离。
★中华鲟和鲨鱼等为歪尾,尾型对鱼类游泳行为有何影响?各种鱼的胸鳍位臵都固定位鳃盖缘,而有些鱼腹鳍移位为腹鳍胸位或腹鳍喉位,为什么?
4.2.5体尺测量图常用术语,全长:吻端至尾鳍末端的长度;体长:吻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体高:躯干部最高处的垂直高;躯干长:鳃盖骨后缘到肛门的长度;尾柄(caudal peduncle)长:臀鳍基部后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尾柄高:尾柄最低处的垂直高度;尾长:肛门至尾鳍基部的长度。
头长:吻端至鳃盖骨后缘(不包括鳃盖膜)的长度;吻长:上颌前端至眼前缘的长度。
眼径:眼的最大直径;眼间距:两眼间的直线距离。
眼后头长:眼后缘至鳃盖骨后缘的长度。
4.2.6年轮观察由于季节性变化和食物供应的不同,鱼类出现年周期性的不平衡生长,反应在鳞片(或骨片、耳石等)表面就是形成一环又一环的环片,这种周期性变化就是鱼类年龄鉴定的基础。
4.2.6.1选取鳞片用镊子选取鱼体前半部侧线与背鳍间的完整鳞片,肉眼可见鳞片分为颜色不同的前、后2部分,前部埋入皮内,后部外露并覆盖后一个鳞片的前部。
在培养皿中用刷子和温水洗去污物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4.2.6.2装片观察将洗净晾干的鳞片夹在2块玻片之间,玻片两端用胶布固定观察。
低倍镜下可观察到鳞片前部形成年轮的区域,称顶区,环片轮纹以前、后部交汇处的鳞焦为圆心平行排列;两侧为侧区。
用高倍镜观察鳞片的顶区和侧区交接处,彼此平行的数行环片轮纹被前部的环片轮纹所割断,即一个年轮。
根据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算出该鱼的年龄(图)。
4.2.7鱼体尾动脉(或尾静脉)采血将鱼体腹部朝上,用解剖刀刮去臀鳍后面的鳞片,用布擦干水分。
在鱼臀鳍后约5mm处,针头与鱼体轴垂直进针,★如需要,可用干燥、灭菌的5mL注射器和5(或6)号针头,吸取少量抗凝血剂如肝素等润湿针管。
当手感针尖从相邻尾椎的脉棘间穿过,将针头前后、左右试探,感觉针头刺入较软的陷窝,当针尖抵达椎体时,即达尾动脉(或尾静脉)。
抽取时有血液进入针管,抽血速度要适宜,以免溶血。
抽血完毕,将针头退出并取下针头,将注射器管口紧靠干操试管内壁,将血液缓慢注人试管内。
若针管内有带泡沫血,则不要注入试管,以防溶血。
及时用自来水冲洗注射器和针头。
★其他解剖内容结束后,解剖此处,验证并分析进针效果。
除此方法外,还可解剖并从鳃血管以及腹大动脉等处采血。
为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可用湿纱布把活金鱼包起来,露出尾鳍,放在载玻
片上,把尾鳍移到显微镜下观察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
况。
根据管内血流方向确定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是动脉血;反之则是静脉血。
4.2.8咽齿(pharyngeal tooth)用镊子从左侧鳃盖后缘伸入鳃腔,斜向后方插入肌肉分离并夹住骨骼,即第五鳃弓,用力拔出,观察鳃弓形态与咽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咽齿式是鲤科鱼分类的重要依据,分类标本常用此法取鳃弓。
比较不同鱼的咽齿式,说明咽齿与食性、分类的关系。
4.3鲫鱼的内脏解剖
4.3.1操作与原位观察:左手握住鲫鱼的躯干部,腹面向上,右手持剪刀从肛门插入,沿腹中线向前挑起体壁剪开,第一剪剪到鳃盖的后缘为止。
将鲫鱼左侧向上放在解剖盘里,左手按住鱼头部,拇指从剪口伸入体腔内将体壁与内脏分离开,分离的同时完成第二剪,右手用剪刀自肛门开口处,沿体腔的后背壁向背、向前,在脊柱的下方剪到鳃盖后缘。
将剪刀的两个尖从腹侧分别伸入体壁间隔前、后的鳃腔和体腔,从胸鳍基部、偏离中线的左侧剪开,掀开并取走剪下来的左侧体壁。
同时掀去左侧的鳃盖骨,进行解剖观察(图)。
★由于鲫鱼心脏较小,紧靠在鳃盖的后下方,如不按要求解剖,剪去左侧体壁后,可能心脏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可继续分离之。
首先进行原位观察。
观察围心腔和心脏、
鳔、肾脏、头肾、生殖腺、肠管、肝胰脏、脾
脏等内脏器官的正常自然位置(图)。
鳔(swimm bladder)打开体腔即可
看到,消化管、生殖腺的背方、体腔背部有银
白色的囊状结构,即鳔,前后2室,二室连接
处由暗紫色的肾脏覆盖。
后室前腹端有细长的
鳔管与食道背壁相通。
★闭鳔类鱼无此鳔管。
进
行行为实验鱼与对照组鱼的鳔对比观察,并说明鳔内气体是如何分泌和排出的?鳔有哪些功能?
脾脏(spleen)生殖腺下方、肠管和肝胰脏间有一红褐色、长条形的脾脏。
属淋巴器官。
★生殖腺发达时,需分离生殖腺后才能看到。
韦伯氏器(weberain organ)在第五鳃弓的背方,沿脊柱侧方摸到一个明显而突出的横突后,将镊子插入其腹下方,夹住一块游离的骨块,向前、向后分离可以将韦伯氏器剥离下来,由大的三角形舟状骨和小的间插骨、三角骨等骨块组成,至少可以取出舟状骨。
★韦伯氏器有何作用?
4.3.2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
★由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组成。
观察心脏和入鳃、出鳃的主要血管,了解心脏和鳃的血管联系,理解单循环的特点。
最后鳃弓的后腹方、两胸鳍之间、体腔的前腹方有一个薄膜状的围心腔,它借横膈与体腔分开,挑破围心腔膜,可见心脏位于围心腔内,轻轻拉动心室延长心脏,可使3部分区分开来,★如果解剖的鱼刚死,可从心脏“嗵-嗵嗵”3下跳动的次序将静脉窦、心房、心室区分开来;不想观察心跳,可用40℃温水将鲫鱼处死后解剖,也能看
到与静脉窦相连的总主静脉。
4.3.2.1心脏(heart)
心室(ventricle)心室1个,位于围心腔
的中央,淡红色、壁厚。
心房(auricle)心房1个,位于心室的背
方,暗红色,薄膜囊状,以房室瓣(atrio-ventricular
valve)与心室分隔。
静脉窦(venous sinus)静脉窦1个,位
于心房的后背侧,暗红色,壁薄,以窦房瓣(sino-atrial valve)与心房分隔;需仔细观察。
4.3.2.2血管(vascellum)
腹大动脉(ventral aorta)与动脉球(bulbus arteriosus) 心室前端一个白色壁厚的圆锥形球体是动脉基部膨大形成的动脉球,与心室间以半月瓣(semilunar valve)分隔。
继续向前分离出动脉球向前延伸的粗大血管,即腹大动脉,其发出的分支为入鳃动脉,沿鳃弓分离到背侧,可见到出鳃动脉。
★鲫鱼有几对入鳃、出鳃动脉?怎样区分鲫鱼的心室和心房、动脉和静脉血管?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何区别?动脉中流着动脉血、静脉中流着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不要把白色动脉球误认为是心室。
硬骨鱼无动脉圆锥(conus arteriosus),软骨鱼有之,动脉圆锥和动脉球有何作用?
4.3.3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
可用3根鬃毛从肛门、尿殖窦孔插入,向前、斜前方、背方3个方向探察,通过鬃毛的显示,依次确认肠管、生殖导管和输尿管。
★怎样从外部形态和生殖系统的结构上来区分雌雄鱼?
4.3.3.1生殖腺(genital gland) 打开体腔即可看到,鳔的腹方有长形囊状生殖腺,外被薄膜,其大小、颜色与个体性成熟和发育程度有关,发育成熟时可占据大部分体腔表层。
精巢(testes)1对,雄鱼性未成熟时精巢淡红色,性成熟个体的精巢白色(俗称鱼白)。
卵巢(ovary)1对,雌鱼性未成熟时淡橙黄色,性成熟个体的卵巢微黄褐色,充满卵粒(俗称鱼仔)。
4.3.3.2生殖管(gonaduct) 由生殖腺表面的体腔膜向后延伸形成短而细的生殖导管(输卵管、输精管),左右两管合并通入泄殖窦,以泄殖孔开口于体外。
★对排数量众多的卵有何意义?
4.3.4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将观察过的生殖腺分离开,即可观察消化系统。
4.3.4.1消化腺(digestive gland) 主要有肝脏和胰脏,鲤科鱼类合并成肝胰脏,还有胆囊。
肝胰脏(hepto-pancreas)由肝组织和胰组织混合在一起组成,暗红色,弥漫分布肠管间的肠系膜上,有部分包围肠管。
胆囊(gall bladder) 为暗绿色的椭圆形囊。
大部分埋于肝胰脏间,位于盘曲肠管的前部右侧,★分离前部肠管或将肠管腹侧翻向背方,从右侧容易看到。
有胆管通到前部肠管。
4.3.4.2消化管(digestive tube) 包括口腔、咽、食道、肠和肛门,没有明显分化的胃。
口腔(oral cavity) 口腔的前端为口,由上下颌包围,颌无齿。
口腔背壁肌肉较厚,表面有粘膜,底壁后半部有1个不能活动的三角形舌。
★口的位臵与鱼的食性、生活水层有何关系?
咽(pharynx) 口腔的后方为咽。
咽壁左右两侧有5对鳃裂、鳃弓,鳃裂由鳃弓分隔。
前4对鳃弓着生鳃,第5对鳃弓特化为咽骨,内侧着生咽齿,鲫鱼咽齿1行,鲤鱼3行。
★咽齿的数目与排列方式是鱼类的分类依据;咽齿与基枕骨腹面的角质垫相对,能夹碎食物。
食管(esophagus) 很短,前端与咽相连,后端以鳔管开口作为食道与肠管的分界处。
肠管(intestine)体腔腹侧为盘曲的肠管,约为体长的2~3倍,前2/3为小肠,其余部分为大肠,最后为极短的直肠,肛门开口于臀鳍基部的前方。
★肠管的长度与鱼类食性有何相关性?
将剪刀插入口腔,沿口角剪至鳃腔,暴露口腔和鳃。
4.3.5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
掀去鳃盖骨,用镊子挑起鳃进行观察,区分全鳃、半鳃并计数鳃的数目。
鳃是鱼类的呼吸器官,由鳃弓、鳃耙、鳃血管和鳃片组成。
鳃耙(gill rakers)为鳃弓内缘上的突起。
1~4对鳃弓各有2行鳃耙,左右互生,第1鳃弓的外侧鳃耙较长,第5对鳃弓只有1行鳃耙。
鳃弓(branchial arch)位于咽的两侧,是支持鳃的骨骼部分。
鳃弓内缘凹面生有鳃耙,
1~4对鳃弓外缘着生鳃片,第5对鳃弓上没有鳃片。
鳃丝(gill filament) 着生于鳃弓上,成排的鳃丝构成鳃片,鳃丝两侧生出的平行突起称鳃小片(gill lamella)。
每个鳃片称为半鳃,着生于同一个鳃弓上的2个鳃片合成全鳃。
★鳃耙有何功能?其数量、长短与鱼类的食性有何关系?剪下部分全鳃,横断面可见退化的鳃间隔。
用解剖针沿鳃间隔插入可将鳃丝分成2排,即2个半鳃;或将其放在盛有水的培养皿中,臵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组成鳃片的鳃丝,以及鳃丝上平行排列的片状鳃小片,鳃小片上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是鳃的气体交换部位。
这些结构为何要臵于水中才能观察清楚?有何意义?水是怎样从鱼的口进入后经过鳃进行呼吸的?说明为什么鱼离不开水?比较示范标本,软骨鱼鳃间隔发达,硬骨鱼的鳃间隔退化,比较两类鱼的鳃片与鳃的结构特点并说明有何意义。
4.3.6排泄系统(excretory system)
包括1对肾脏、1对输尿管和1个膀胱。
打开体腔即可看到,前、后鳔室之间菱形、覆盖着鳔的三角形部分肾脏。
肾脏(kidney) 红褐色,狭长形的肾脏紧贴体腔的背壁正中位置。
★肾向前延伸,在体腔前背部、鳔前方、心脏背上方可见体积大、暗红色的头肾(head-kidney),是拟淋巴腺,由胚期的前肾演化形成。
输尿管(ureter)在2肾的最宽处各通出一条细管,即输尿管,沿体腔背壁向后运行,在近末端2管汇合通入膀胱。
膀胱(urinary bladder)2输尿管汇合处稍膨大形成膀胱,末端开口于尿殖窦。
4.3.7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结合观察鲨鱼和鲤鱼神经系统的示范标本,解剖鲫鱼脑,并尽可能辨认脑神经。
将二剪刀尖分别插入左右鼻囊,横剪切口后,拇指侧的剪刀尖从切口插入,另一个放在头骨外面,右手手持剪刀向外侧旋转,沿头骨背面平行位置、向后拨离并去除整个背面头骨,然后,用干棉球吸去银白色发亮的脑脊液、脂类物质,淡红色脑便显露出来,即可进行观察(图)。
4.3.7.1脑的背面观
端脑(telencephalon)在2个嗅囊
处各有1个嗅球(olfactory bulb),由细长
的嗅束(tractus olfactorius)连到大脑半球
(cerebrum)的前端,嗅球和嗅束构成嗅脑。
左右2个大脑半球呈小球状,较小。
中脑(midbrain)位于大脑之后,覆
盖在间脑背面。
较大。
鲫鱼背面观呈二个
球形。
★可因移除脑脊液而移动,出现与鲤鱼
脑相似的形态。
鲤鱼的中脑受小脑瓣挤压而偏向
两侧,呈半月形突起,又称视叶。
小脑(cerebellum)位于中脑后方1
个的圆球形体,前方有小脑瓣突入中脑。
迷走叶(vagal lobe)位于小脑的后
侧,较大,左右成对,发出粗大的侧线神
经。
延脑(medulla oblongata)为脑的最后部分,由面叶和2个迷走叶等部分构成;延脑前部较宽,后部变窄连于脊髓。
面叶居中,前部为小脑遮蔽,可见到后部。
4.3.7.2脑的腹面观
间脑(diencephalon)和脑垂体(pituitary)★用镊子托起端脑,轻轻将整个脑部向后掀起,或
将整个脑向一侧翻转使腹面朝上观察。
中脑腹前方至视交叉的脑部为间脑,该处对应颅骨有一个凹陷,即垂体窝,其中一个白色近球形的颗粒状结构是脑垂体。
★用镊子撕开垂体窝上的薄膜,可取出脑垂体用于鱼的人工受精等,提高生产养殖。
4.3.8骨骼系统(skeletal system)
★制作鲫鱼骨骼标本:用剪刀剖开鲫鱼的腹部,取出内脏,剔除较大肌肉后,装到烧杯中并加入适量清水,能浸泡鱼即可,放到三角铁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到煮沸,边煮沸边用镊子戳鱼肉,剔除大部分鱼肉,即可取出骨架,作为新鲜的临时观察标本进行观察用。
如制作成骨骼标本,把骨架浸入浓度为1%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中浸泡4~5小时,腐蚀残余碎肉,捞出后用细流水冲洗,边冲洗边用牙刷刷除残肉。
用浓度5%的过氧化氢(H2O2,可用漂白粉代替)溶液脱脂、漂白2~3小时。
将漂白的骨骼放在玻璃板上整形,并用塑料细丝固定、晒干。
如有脱落的骨块,可用胶水或骨胶加固即制作而成。
鲤鱼(鲫鱼)骨骼的整体示范标本,实验中制作分散的标本,观察头骨、脊柱和附肢骨骼。
4.3.8.1头骨(skull)
头骨前端背方有凹陷的鼻腔,两侧中央有眼眶。
可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观察。
★鲨鱼的脑颅由鼻囊、视囊、耳囊(可见到3个半规管)等部分参与组成。
咽颅由1对颌弓(包括腭方软骨和麦氏软骨)、1对舌弓和5对鳃弓构成。
注意观察脑颅和咽颅的位臵关系和连接方式。
(1)脑颅(neurocranium):骨片数目多。
由前向后观察。
鼻区环绕鼻囊的前端区域的筛骨(ethmoid)有:三角形中筛骨1块,位于前端中央;不规则三角形侧筛骨1对,位于中筛骨后外侧,尖端向后;中筛骨前面还有1块前筛骨(prosethmoid)。
眶蝶区鼻区之后环绕眼眶四周的骨片,主要有眼眶内侧壁是翼蝶骨;其前方、略成长方形的骨块是眶蝶骨(orbitosphenoid);围眶骨(circumorbital bone)6块,围绕眼眶四周构成脑颅侧面。
耳区蝶区后围绕耳囊四周的骨片,有蝶耳骨1对,位于额骨后外侧;顶骨两侧是长形而不规则的1对翼耳骨;顶骨后方是斗笠状1对上耳骨。
枕区脑颅最后端有4块骨片,它们围绕形成枕骨大孔。
上枕骨(supraoccipital bone)1
块,背中央伸出较高棘状突;侧枕骨1对,
在枕骨大孔两侧;基枕骨(basioccipital
bone)1块,位于脑颅腹面后端正中,其腹面
近似盾状的凹面与角质垫紧贴。
脑颅背面观自前向后依次有鼻骨1
对,位于前筛骨两侧;额骨(frontal bone)1
对,接于中筛骨之后,略呈长方形;顶骨
(parietal bone)1对。
脑颅的腹面观由前向后有犁骨1块,
略成“Y”形;副蝶骨1块,骨片细长,构
成脑盒底壁。
(2)咽颅(splanchnocranium) 脑颅下
方由左右对称并分节的骨片组成,环绕消化
管前端,包括颌弓、舌弓、鳃弓以及鳃盖骨等。
颌弓(mandibular arch)构成上、下颌骨片。
上颌(upper jaw)的最前方是1对前颌骨(premaxillary bone),其后是1对上颌骨(maxillary bone),翼骨和近三角形的方骨等。
下颌(lower yaw)的前缘的棒状骨是齿骨(dentary bone),其后是关节骨(articular bone),形状不规则,与方骨(quadrate bone)相关节。
隅骨(angulare)与关节骨结合,不易分开。
舌弓(hyoidarch)舌颌骨为1扁平剑状骨片,构成眼窝的后壁,位于前鳃盖骨的内侧,背端与脑颅侧面的凹陷相关节,腹端通过续骨与方骨相连。
舌颌骨与腹方骨块组成舌弓,藉腹中央基舌骨支持舌。
★舌颌骨有何作用?
鳃弓(branchial arches)支持鳃的骨片。
鲫鱼具5对鳃弓,从背到腹依次为咽鳃骨、上鳃骨、角鳃骨、下鳃骨和基鳃骨等5个骨片。
第5鳃弓特化为咽骨,内缘有1列咽齿,★鲤鱼有3列。
鳃盖骨系位于头骨后部两侧,由大略呈三角形的鳃盖骨(operculum)和多块鳃盖条骨组成。
4.3.8.2脊柱(vertebral column)和肋骨(rib)
鱼类的脊柱由一系列脊椎骨(vertebra)组成,分躯椎和尾椎两部分。
躯椎(trunk vertebrae)取1枚躯椎观察其结构:椎骨中央部分前、后面凹入,为双凹型椎体。
椎体背面呈弓形的部分为椎弓(arcus vertebrae )。
椎弓背中央向后斜的突起为椎棘(neural spine)。
椎体两侧的突起为椎体横突。
椎管是椎体与椎弓围成的孔隙,有脊髓穿过。
肋骨(rib)第5~20躯椎有长条形的肋骨,每条肋骨背端与本体节躯椎横突相关节,腹端游离。
★肋骨有何作用?
尾椎(coccygeal vertebra)除椎体、椎弓、髓棘外,尾椎椎体的左右横突向腹面突出合成脉弓,脉弓与椎体间的孔内有尾动脉、尾静脉穿过,脉弓腹中央向后斜延伸成1条脉棘(hemal spine)。
最后1枚尾椎向后上方斜仰。
4.3.8.3附肢骨骼(appendicular skeleton) 包括带骨和鳍骨。
(1)肩带和胸鳍支鳍骨:
肩带(Shoulder girdle)由6块骨组成,与头骨连接。
匙骨(cleithrum)是鳃盖骨后下方1枚大形扁阔而前背段翘起的骨片。
上匙骨(supracleithrum)是连于匙骨背段的1条棒状骨,肩带通过上匙骨与头骨相连。
乌喙骨(coracoid)位于匙骨腹前方,骨上有1孔。
肩胛骨(scapula)为不规则三角形骨块,位乌喙骨和匙骨之间,其上有1孔。
中乌喙骨为1块马鞍形骨块,跨在肩胛骨和乌喙骨之间。
后匙骨为匙骨后内侧、略呈“S”形的细长棒形骨,背端稍扩大而扁,与匙骨相连。
胸鳍(pectral fin)支鳍骨鳍担骨短扁,4枚骨相连,但未愈合,内端与乌喙骨、肩胛骨相连,外端与鳍条相连。
(2)腰带和腹鳍支鳍骨:
腰带(pelvic girdle) 由1对前端分叉的无名骨构成,两骨中间相连。
无名骨直接和腹鳍条连接。
腹鳍(V entral fin)支鳍骨:为1对细小基鳍骨,接无名骨内侧。
(3)奇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