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1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岳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1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岳麓版
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主要特点
①探索的广泛性。
由于列强不断侵华,对中国各阶级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必然导致各阶级人士的反对。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就导致了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的一面。
②具有普遍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义和团运动除外)。
这因为外国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促使人们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现实。
③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由学技术到学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观念;由学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
④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续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
如洋务派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又有一定的变化,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是量的积累。
早期维新派脱胎于洋务派,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验,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由器物层次发展到制度层次,有了质的飞跃。
⑤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一方面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反动势力的强大。
2、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和认识:
①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
而且,党的领导干部和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②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民主法制不健全。
③经验教训: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响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加强和健全民主法制建设。
3、近代中国地主阶级之间、资资产阶级之间、洋务派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和一致性
①地主阶级之间
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在于对待学习西方态度不同。
顽固派因循守旧,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反对一切外洋事物和改革;洋务派则主张中体西用,洋为中用的方式求取富强。
一致性表现在: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结果都因未能抵御外敌侵略而宣告失败。
②资产阶级之间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倾向上出现分歧,形成两个派别,即维新派和革命派。
分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现君主立宪;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
一致性更强,表现在:a 都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几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b 都要求挽救民族危机,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C 革命实践上相辅相成。
革命派民主思想的传播动员了人民,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与维新派有历史渊源的立宪派乘机活跃起来;反过来,立宪派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后,从行动上配合并支持了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的成功。
③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和一致性
早期维新派支持“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投入洋务运动,并主张维护君主制,这是同洋务派一致之处。
不同的是,洋务派只注重军事、外交和机器制造技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教事业,而早期维新派则注意建立新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发展资本主义。
4、对“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解。
①鸦片战争后20年,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化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一阶段及其后一段时期,不管是农民经济还是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均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这两大阶级都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
他们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束缚和局限,更提不出顺应时代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和改造社会的方案。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并成为近代前期民主革命的主角。
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由此向纵深发展,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的制度。
民族资产阶级克服了农民和地主阶级落后的局限,积极推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但其自身具有软弱妥协的局限,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革命纲领缺乏彻底性,无法调动广大人民。
这些决定其政治目标不可能实现。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胜任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但其革命性值得肯定,它是民主革命可以团结的力量。
③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它代表了工人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并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5、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①先天条件不足:A.资金少,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B.技术水平低,只有手工技术,缺乏计械化操作技术;
C.人才缺,只有部分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D.思想落后,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②政治阻力大:A.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据部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占有中国大量资源和市场;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B.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然经济的阻碍。
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③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从道路上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
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开始后,落后的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漫长,这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从决策上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
的变革放到重要的地位,缺乏科学知识的推动,人才、技术始终困扰着中国的近代化。
从环境上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没有适合发展的和平稳定环境。
6、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①政治独立是前提。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近代化。
只有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真正开始。
②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③坚持改革开放是保证:闭关锁国使中国愚昧、落后。
对外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要摆脱保守落后的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
⑤尊重知识、人才,发展科技和教育是关键: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
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注意民主法制建设的跟进。
7、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帝国主义提出的“门户开放”和当今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比较
(1)背景不同:“闭关自守”是清朝前期实行的政策,是封建社会趋于衰落,想以此来维护统治的政策。
“门户开放”是在19世纪末由美国提出并得到帝国主义认可的对华侵略政策。
“对外开放”是作为独立自主的中国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2)内容不同:“闭关自守”政策是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的特权的
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帝国主义国家都享有投资的权利。
“对外开放”是中国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外国资金,扩大对外贸易,利用各种形式加强经济技术的合作。
(3)后果不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
“门户开放”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该政策使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对外开放”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它发展了我国的经济,使我国更加强盛。
(4)性质不同:“闭关自守”是作茧自缚的消极落后的政策;“门户开放”是帝国主义加强给中国的侵略政策;“对外开放”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为搞活经济所采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