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几点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对《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几点改进
作者:司马志俊朱丹华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38期
摘要:生物实验教学非常的重要,学生们做实验要严谨,对实验结果要实事求是。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要注意力集中,遇到问题与同学共同解决。
改进生物学的一些实验,创新一些生物实验的原料,装置等。
开辟实验课堂,让学生大胆地走向大自然,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
关键词:创新生物实验
初中生物课本中的精妙绝伦的经典实验展示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课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经典实验,将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与学生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
但是有些实验有一些局限性,我们师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创新,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灵感,克服了原有实验在原料、装置上的一些缺陷,使这些实验能更贴近课堂,在实验创新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设想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蕴藏着师生创新的火花。
在创新的过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一、原实验的装置及不足之处
笔者的实验是对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中的一个分组实验的改进,实验的名称是《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其实验目的是为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原来教材中的操作是提前一天将新鲜的和烫过的同一种植物等量装入到两个黑色塑料,然后将黑塑料袋中的气体分别向两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通气,观察两个瓶子中的石灰水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现象推测验证袋中的植物是新鲜的还是烫过的。
在这个实验中确实很好地利用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验证了活的植物通过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的结论,但是在这个实验中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这个实验中的塑料袋要是黑的,其目的是为了排除植物光合作用对这个实验的影响,而且日常生活中大小适合做这个实验的塑料袋比较难找。
二是这个实验的器材太过简陋,密封性比较差。
三是这个实验过程中难以保证两个袋子向澄清石灰水中释放的气体是等量的。
四是袋子中装的气体一般只能完成一次实验,难以在短时间内多次重复演示该实验,所以在一个班中多次实验或多个班中难以实现教学演示。
五是污染环境,如果一个学校做这个实验的班级有8个,每个班平均48人,四人一个分组需要两个黑色塑料袋的话,那么一共就需要192个袋子,这么多袋子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二、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及优点
改进后笔者的实验器材是注射器,锥形瓶,石灰水,萌发和煮熟的黄豆,实验操作过程是首先用两个注射器分别抽取5毫升等量的澄清石灰水,然后用甲注射器从甲瓶抽取10毫升气体,观察石灰水变化,用乙注射器从乙瓶抽10毫升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分析实验现象,推测哪个瓶中的种子是萌发的(活的),从而得出结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对比原来教材中的实验,笔者的实验有了一些小小的创新改进,一是简化了实验器材,器材来源方便且大大提高了实验装置的密封性。
二是改进了操作方法,用注射器抽气法代替了原来的灌水排气法,保证了抽取了等量的气体。
三是设置了对照实验,用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进行对照,材料轻巧简便而且在实验中不必考虑光合作用的干扰。
四是提高了实验效率,实
验在短时间内可重复操作,有利于生物教师进行多班化教学。
第五,对比原来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原料可多次使用,装置非常环保,减少了浪费。
最后谈一下笔者的一些实验后感受,改进后的实验器材不多,但都方便易找,操作简便学生好上手,变量的控制更精准了,实验效果比较明显更利于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这个知识点。
对教师而言缩短了实验准备时间,提高了多班化的实验教学效率。
结语
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特有功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感知体验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
在实验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
通过实验的创新及改进有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速新知识的理解、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
通过实验的创新也有助于生物课的整体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操作技能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整个的实验的创新操作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