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及医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炙甘草汤及医案
发表者:赵东奇
【异名】复脉汤(《伤寒论》)。
【分类】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症。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炙甘草汤歌诀
(仲景)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甘草(炙)、人参、生姜、桂枝各三两,阿胶、蛤粉各二两,生地一斤,麦冬、麻仁(研)各半升,枣十二枚,水、酒各半煎。
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及肺痿唾多。
《千金翼》用治虚劳,《宝鉴》用治呃逆,《外台》用治肺痿。
参、草、麦冬益气复脉,阿胶、生地补血养阴,枣、麻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
)方解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
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
阴血不足,血脉
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
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
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
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本方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
但本方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方论
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阴养血为臣;桂枝,生姜、清酒温阳通脉为佐。
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化裁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各家论述
1.《医方考》: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
补虚可以去弱,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温可以生阳,故用生姜、桂技;润可以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宁悸也。
2.《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药也。
人参、麦冬、甘草、大枣益中气而复脉;生地、阿胶助营血而宁心;麻仁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药力也。
3.《古方选注》:人参、麻仁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阿胶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浊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载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领地、冬归心复脉;仍使以姜、枣和营卫,则津液悉上供于心肺矣。
脉络之病,取重心经,故又名复脉。
4.《血证论》:此方为补血之大剂。
姜、枣、参、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气,变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麦冬、芝麻以清润之,使桂枝雄烈之气变为柔和,生血而不伤血;又得阿胶潜伏血脉,使输于血海,下藏于肝。
合观此方,生血之源,导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议加减也。
《成方便读》:方中生地、阿胶、麦冬补心之阴;人参、甘草益心之阳;桂枝、生姜、清酒以散外来寒邪;麻仁、大枣以润内腑之枯槁。
【附方】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附注】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苦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录柯琴:“仲景于脉弱者,用芍药以滋阴,桂枝以通血,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护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心虚脉代结,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
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大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营,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
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方歌](清)汪昂《汤头歌诀》:“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趣味记忆:阿桂人麦麻草,枣生地姜(想象:阿贵人买麻草,早
生地姜)
一、心动悸
罗谦甫医案;一人年五十余,中气本弱。
至元庚辰,六月中病伤寒八九日。
医见其热甚,以凉剂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脾胃,四肢冷,时昏债。
罗诊之,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
心亦悸动,吃噫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独卧恶人语,以炙甘草汤治之。
成无己云;补可去弱,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故用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养血,复脉通心是也。
加桂枝、人参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
服之,不效。
罗再思脉病对,莫非药陈腐而不效乎?再于市铺选尝气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减半,再服而愈。
(《名医类案1957:146)
按语:第以中气素亏,又误用泻剂,“痛伤脾胃”,后天乏源,无阳以宣其气,更无阴以养其心,此脉结代,心动悸所由来也。
方用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行不及之阳;麻、胶、麦、地之润,已养己亏之阴‘尤重在炙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心脉之本源。
方得补土生火,滋阴复脉之功,切中本案,力宏效卓。
二、脉结代
谢映庐医案:吴某某,20岁。
咳嗽多痰.微有寒热,缠绵数月,形体日赢,举动气促、似疟非疟,似损非损。
温凉补散杂投,渐至潮热,时忽畏寒,咳嗽食少,卧难熟睡。
因见形神衰夺,知为内损,脉得缓中一止,直以结代之脉而取法焉。
此阳衰阴凝之象,营卫虚弱之证。
谛思结代之脉,仲景原有复脉汤法,方中地黄、阿胶、麦冬正滋肾之阴以保全;人参、桂枝、大枣、生姜、清酒,正益心之阳以复脉。
用以治之,数月沉疴,一月而愈。
(《谢映庐医案》1962:57) 按语:久病痰嗽,耗气伤阴;又温凉杂投,夺气衰形。
痛疾不去.又加新恙,渐成虚劳。
潮热、畏寒、少寐、痰嗽、脉象结代,诸症迭现,此心之阴阳两虚之候。
惟宜炙甘草汤滋阴和阳,以复脉气。
世人惟知仲景为治伤寒之祖,抑知更为治虚劳之祖乎?
三、胸痹
雷样发医案:韩某某,男,46岁,农民,1983年4月8日就诊。
主诉:胸前区闷痛、气短乏力已3月余。
症见面色不华,精神疲乏,胸闷作痛,虚烦多汗,心悸失眠,舌淡红,脉结代(期前收缩)。
据证分析:患者致富心切,除务农外,又兼养鱼、酿酒等业,操劳过度,气血虚损而致胸痹,治宜益气通阳,补血养阴,方用炙甘草汤。
处方:党参30g,大枣15g,炙甘草10g,生地黄g、麦冬g、阿胶各20g、生姜、桂枝各5g,火麻仁6g,3剂,日1剂。
取38度白酒40m1与水同煎,阿胶样化。
6日后复诊,精神尚好,心胸舒展,脉无结代,拟红参30g,分3次用冰糖与水炖服,随访末复发。
(新中医19932(5>;45) 按语:脉证合参,本案为气血两虚之胸痹,治用炙甘草汤益气养血而通脉。
方中以炙甘草、党参、麦冬、大枣为君,生地、阿胶为臣。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是取炙甘草汤复脉之功矣。
四、视惑(青光限、中心视网膜炎)
姚芳蔚医案;张某某,女,57岁,1953年9月9日初诊。
早岁右眼病青盲失明,近年左眼亦感昏蒙,视物如在云雾,眼前茧星满目,时而白光发如电闪,红光发如火焰,红白相衬,飞舞眩惑,因致头目眩晕.睛痛眉骨酸楚,心烦不安。
病名神光自现,阳光越散,亦青盲之象也。
脉象沉细,舌中光绎,责之阴精亏损,虚阳上浮,心神不宁,孤阳飞越,故而光发乱散,不得内敛。
治宜补阴益血,宁神潜阳。
处炙甘草汤加龙骨、牡蛎。
数服之,病情大见好转,红、白二光几乎消失。
但云雾尚见,当再予补益收功,服原方。
(广东中医U63;<6);
28)
按语:《灵枢·大惑论》云:“目者,心之使也”,言目睛得心血灌注以养。
故心血不足,心气亏耗,目失所滋,而病视惑,以炙甘草汤补益心之气血,目得濡灌而愈。
五、失明
姚芳蔚医案:沈某某,女,47岁,1957年lo月22日初诊。
左眼突然失明,一月于兹。
当初先见黑丝垂下,以后逐渐加多,最近一片漆黑,卒物不清,眼酸痛干涩,头亦晕眩,证类目衄,舌淡脉细。
良
由血淤睛中,光华无法发越。
治宜滋阴养血,佐以固涩。
方用炙甘草汤去桂姜加黄芩、地榆。
仅服5剂,疼痛缓解,目视亦见。
改用杞菊地黄九加黄芩、阿胶、地榆治之,视物渐清晰,后以一甲复脉汤巩固之。
(广东中医1963;(6>:29)
按语:本案失明由目之血络不固,血溢络外,被于睛中所致。
盖目之血络,由心所主,心阴不足,虚火上炎,扰于血络,可致目衄。
当以温养心之阴血为主,佐以固涩。
用炙甘草场去桂、姜之温,则专事滋补;加黄芩、地榆,以增清热凉血化淤之功。
六、目干(干燥综合征)
刘莹医案:李某,女,55岁,家属。
素有眼干、口干、阴部干燥,畏光等症状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双手关节变形,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
对此病尚无有效疗法。
此患者眼睑结膜充血,睑缘红肿。
泪液分泌试验;零。
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上皮点状剥脱。
病人有心悸、失眠,十分痛苦,频频滴用人工泪液,服用各种汤药及中成药疗效不佳。
病人舌淡红少苔,脉细弱,始以养阴清热方治疗无效,偶得启示用炙甘草汤,眼部症状及粘膜干燥减轻,心悸、失眠减轻,现继续服药,观察疗效,以便进一步研究。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4):33) 按语: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心之精气不足,同样会致目疾。
炙甘草汤用于眼科的指征是:(1)证状:外障见红肿痛,羞明流泪,病势缓,病程长;内障见视物模糊,酸楚疼痛,不能久视。
伴头晕目眩、乏力、心悸、畏寒、失眠多梦;(2)舌象:舌淡苔白而润,或淡红少苔,或光绛无苔;(3)脉象:沉细、沉迟、细弱或结代。
七、大汗
蒋序学医案:陈某,女55岁。
平日身体素虚,外出后夜里忽大汗不止,面苍,手足不温,心跳气短,精神萎靡,小便清长,夜难入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脉症台参,此乃阳气虚极,,不能温养心阳,致汗出、心跳不安;阳损及阴,心失所儒,故夜难入寐、给予温阳固卫、滋阴益气为治.
处方:炙甘草20g,桂枝log,制附子l0g,麦冬12g,阿胶l0g,火麻仁12g,生地黄15g,党参10g,大枣5枚,生姜3片,3剂。
药后,汗出止,手足转温,但仍心悸不安。
上方进退,继服5剂之后,心悸减轻,但体质较弱。
嘱其常服补中益气丸及归脾九,气血双补而愈。
(福建中医药1992;<6>;42)
按语:汗出于心,心阳不足,可致汗出。
汗为心之液,大汗不止,复伤心阴,形成心之阴阳两虚之证,符合炙甘草汤证之病机,用之果效。
内蒙古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6)05—0046—01
炙甘草汤治疗鼻鼽 1例
王某,女,25岁,2002年7月2日就诊。
一个月来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头痛、嗅觉尚好,饮食可,大便略干,小便正常,时有心慌心跳。
曾用滴鼻I1号加地塞米松或苯海拉明滴鼻,并口服霍胆丸、千柏鼻炎片、杞菊地黄丸、维生素 C及维生素 B1等药,服药后症状无好转,每日仍喷嚏频频,清涕不止。
局部所见:双下鼻甲轻度水肿,左侧鼻腔黏膜苍白,双鼻底有清水样分泌物。
舌质正(注:原资料上为‘正’),苔薄白,脉细。
脉症合参,诊为鼻鼽。
证系心之气血不足,以致营卫不和。
治宜益气养血、调和营卫之法。
处方:炙甘草10g、党参10g、生姜3片、桂枝3g、麦冬10g、牛地10g、麻仁10g、阿胶10g(捣碎冲服)、大枣 3枚、服 6剂。
局部用 0.5%的麻黄素滴鼻,每日3
次,治疗1周后,症状完全消失,鼻已通气,头已不痛,双侧鼻黏膜正常。
未再用药,已告临床治愈。
按:鼻鼽又称鼽鼻、鼽水等。
本病与西医所称的过敏性鼻炎颇相近似。
其病因多认为是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营卫不调,卫外功能下降而引起;或因脾气虚影响肺气亦虚;也有因肾气虚所引起肺气不足的。
在治疗上多以调和营卫、补气固表之法。
桂枝汤加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加玉屏风散等都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方剂。
但本例虽经服用调和营卫、补气固表之方,仍不能奏效,究其因,一般症状都属肺气虚,惟有心慌心跳不同其它,脉见于细,细脉乃为气血虚弱之象,故考虑为心气不足,心血虚弱而致肺气虚。
因心血与肺气相互依存,若
心血不足,则肺气的功能也受其影响;心气不足,血脉运行不畅,也会使肺的宣降功能失调。
两者皆可导致卫不和,卫表不固,故心之气血虚弱,也是引起营卫不和的原因之一。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
方中炙甘草、党参、大枣补益心气;生地、麦门冬、麻仁、阿胶滋阴补血;桂枝、生姜通阳而和营卫。
放本方共奏益气补血,滋阴温阳之功。
鼻鼽虽属营卫不和而引起,但造成营卫不和的原因较多,因此,对本病须辨证施治。
方能收到满意效果。
炙甘草汤治疗老年性疾病的举隅陕西中医 2003年第 24卷第4期
1 老年性皮肤瘙痒证
刘某,女,62岁。
2002年 1月 25日初诊。
患者主诉全身皮肤瘙痒 2年。
患者每晚脱衣时全身搔痒,待卧床 2h左右症状缓解,方可入睡。
近半年来,上述症状逐渐加重,曾经注射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及内服各种西药无效,现皮肤搔痒夜晚尤甚,难以入睡。
睡前必用热毛巾擦浴后症状稍见缓解。
股内侧、胸背皮肤粗
涩脱屑欠光泽,伴有形瘦气短,口干虚烦,潮热便干等症状,舌质红、少津无苔,脉虚数,辨证属气阴两亏,津液不足,皮肤失养,风邪内侵,治疗以滋阴益气治其本,少佐风药治其标,方选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党参、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防风各 lOg,生地 30g.大枣 5枚,蝉衣 6g。
4剂,每日 1剂,水煎服,早晚各 1次。
2月 2日二诊,自述服药2d后夜能入睡,搔痒感明显减轻,唯觉身上似蚁行样,仍予前方 5剂,症状消失,后给予六味地黄丸及补中益气丸间服善后,4个月后追访无复发。
按:本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多数病人症状较轻,皮肤搔痒以夜晚为甚,皮肤干燥,粗涩脱屑,无明显斑丘疹,这于其他疾病引起皮肤瘙痒不同。
本病是内因气阴两虚为主,外因风邪入侵为次,固治拟滋阴益气为主,选用炙甘草汤疗效显著。
2 更年期综合征
郝某,女性,55岁,干部。
于 2001年 12月 30日初诊,
患者主诉烦躁潮热,
头晕心悸,多汗乏力半年余。
近半年患者无明显诱因而出现易怒,乍寒乍热,时而汗出、头晕健忘,症状逐渐加重。
近期感睡眠欠佳,面颈轰然火升,伴气短,乏力,腰酸心悸,便干等症状,舌质淡红、少津,脉细弱而数,证属气阴两虚,虚阳浮动,治以滋阴彻热,益气为主,方用炙甘草汤加减。
生地、熟地各 20g,阿胶、麦冬、党参、麻仁、炙甘草各 lOg,浮小麦、枣仁各 30g,黄连 8g。
上方服 6剂后症状明
显缓解,后以炙甘草汤为主,随症加减,调理半月后症状消失。
按:更年期综合征是指生理上一个特定转变时期出现的症侯群,以妇女多见。
症状多见于闭经前后,是因天癸将竭,冲任亏虚,精血衰少所致。
初以阴虚火旺为主,久则气阴俱伤,本例患者是气阴两虚症状均见而选用炙甘草汤调理,症状明显改善。
3 老年性阴道瘙痒症
王某,女,60岁。
于2001年10月 20日初诊。
患者主诉阴道瘙痒 3月余。
患者 3月来无明显诱因而出现阴道及外阴瘙痒,小腹及阴道有灼热感,白带量极少,同房时阴道疼痛剧烈,现以不能同房。
伴有口舌干燥,心烦易怒,心悸失眠,气短乏力,腰膝酸软,大便偏干,曾用洁尔阴外洗并用双唑泰泡腾片治疗,疗效欠佳,舌质红、苔少乏津,脉细数,证属阴虚津伤为主,兼有气虚,而致阴道失其润养。
治拟滋阴润燥,
益气生津法,方选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生地、阿胶、麻仁各lOg,熟地、麦冬、地骨皮各 20g,党参15g,大枣 5枚。
6剂,每日 1剂,水煎服,早晚各 1次。
服后症状缓解,再服 lOd后症状消失。
按:本例患者阴虚津乏,阴道失其润养,而引起阴道瘙痒,这于青中年妇女因外来因素,如细菌、滴虫、霉菌、淋菌而致生殖器炎症有别。
治之以滋阴润燥、益气生津为主,笔者采用炙甘草汤治疗,而达到药证合拍,遂获良效之目的。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06年第 21卷第 8期
眩晕胸痹心痛(高血压病并冠心病心绞痛)
患者某,女,74岁,2004年 3月 30日初诊。
自诉高血压病 1O 年余,冠心病心绞痛数年。
多年服降压药。
近几年阵发性心前区憋痛(持续2-3h),连及后背,头晕时甚,少寐,大便日1次,稍稀,舌紫,脉弦而按之少力。
彩超示:冠心病。
BP:24/13.3kPa(180/100mmHg)。
拟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g,党参15g,桂枝10g,麦冬30g。
生地黄40g,炒枣仁20g,桑寄生30g,丹参10g,川芎5g,瓜蒌15g,生姜15g,大枣6枚,黄酒100m1入煎。
1O剂,水煎服。
笔者 2005年4月 1日回乡时,患者诊:诉服上方 1O剂后,诸症明显减轻,一年来一直未复发。
复查 BP:18.7/10.7kPa(140/80mmHg)。
近日时感心前区隐隐作痛,时发时止。
脉弦虚,舌暗苔薄白腻,上方加薤白10g,服 7剂。
一周后电话随访病情缓解。
按:年高久病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此例患者病程较长,就诊以阵发性心前区闷痛为主,即“汗出而闷”之症;虚阳上亢,故头晕时甚;心阴不足,心神失养,故少寐;心阳虚无力推动血行故舌紫;脉弦而按之少力提示以本虚为主。
所以辨证为心阴阳两虚兼夹瘀血阻滞,以炙甘草汤加减治之。
于原方去火麻仁,加瓜蒌以宽胸散结,炒枣仁以养血安神,丹参、川芎以养血活血。
由于方证相对,加减得法,故不但心病显效,而且血压亦下降至正常水平。
虚劳病(冠心病心绞痛) 患者某,男,8O岁,2005年 4月 5日初诊。
冠心病10余年。
半个月前因家务事心情不畅,心病复发,胸骨后憋闷紧缩感,并短气不足以息,甚至有濒死感,每次持续10rain 左右,多在后半夜发作,纳呆食少。
经乡村医生输液治疗后,病情无缓解。
舌质偏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时结,两尺较弱。
拟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 15g,党参 20g,桂枝10g,生地黄 4Og,麦冬 30g,桑
寄生 30g,瓜蒌 30g,薤白10g,丹参 15g,甘松10g,生姜10g,黄酒100nd入煎。
5剂,水煎服。
4月10日患者家属电话告知,服药5剂后,仅白天发作一次,但很轻微。
嘱守方继服 5剂。
4月 15日电话告知,凌晨 5~6点时有发作,心胸发紧感,但较前明显减轻,口含速效救心丸很快缓解,纳可。
改为桂枝甘草汤合生脉散:党参 30g,麦冬 30g,五味子10g,桂枝 3Og,炙甘草15g,4剂,水煎服。
4月 21日早 8时电话随访,患者自诉服上方 5剂后病情稳定,今晨发作1次,但较轻微,口含急救药后很快缓解。
但服上方后,时感胃脘痞闷,守上方合橘枳姜汤。
5月10日患者电话致谢,告知诸症悉除,惟觉少力。
嘱其饮食调养,精神内守。
按:此例患者年事已高,病程较长,久成虚劳,故为“虚劳不足”。
其发病特点为典型的心绞痛发作。
阴血虚不能敛阳故脉弦,不能充盈血脉故时结,两尺偏弱是肾虚的表现;阴血虚兼夹瘀血、痰浊则舌质偏暗红,苔薄黄腻。
方用炙甘草汤加减,去阿胶、麻仁,加瓜萎宽胸开结化痰,薤白通阳散结,丹参养血活血,甘松既善治脉结又能健胃。
诸药合用共奏养心阴,温心阳,活血化痰之功,故初诊服药后即取得疗效但因为患者年老,病程较长,故其病情缓解较慢,或时有反复,则在所难免。
经随证(症)变法处方,坚持服药,终归病情稳定。
心悸(高血压病室性早搏) 患者某,女,63岁,2005年 4月17日初诊。
自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于某医院心电图检查示:室性早搏,心肌缺血。
高血压病史多年。
当即住院,并给予慢心律、依那普利、丹参滴丸等药口服,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
3日后,因出现背部及颈部疼痛而停用硝酸甘油。
以后一直服用慢心律,间断服用降压药。
近因停服慢心律而心悸突发,于某医院住院 12日,一个月前出院。
住院期间,血压24~26.7/10.7~12kPa(180~200/80~90nunHg)。
现一直服用慢心律及降压药各每日3 次,上午血压可,下午及夜间血压高,并频发室性早搏,伴有头晕,心前区闷痛等,大便溏,日3~ 4次。
舌质紫暗,苔中尖部薄白而根部薄黄腻,脉
弦滑时结,按之少力。
拟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 15g,桂枝10g,党参 20g,生姜10g,生地黄 30g,麦冬 30g,大枣 1O枚,火麻仁10g,桑寄生 30g,赤白芍各10g,滑石 15g,黄酒100ml入煎。
7剂,水煎服。
二诊:2005年 4月 24日上午。
自诉服 4月17 日方过程中,降压药减半,慢心律由4片/次减为2片/次。
心悸、心前区闷痛明显缓解,头晕亦明显减轻。
舌质偏暗,苔前部薄腻根部薄黄腻,脉结已减。
血压16/10kPa(120/75mmHg)(今晨未服降压药,每日中午服降压药 1次)。
上方继服 7剂。
嘱停服降压药。
三诊:2005年 4月 30日。
服 4月 24日方过程中,心脏症状未作,西药全部停用,血压17.3/10.7kPa(130/80mmHg)。
再服上方 7剂。
四诊:2005年 5月 8日。
服 4月 30日方4剂,由于亲人团聚而休息欠佳,出现夜间、餐后心悸,频发早搏,15次/分,服用慢心律无效。
自测血压21.3 ~22.7/10.7kPa(160~170/80mmHg),余 3剂未服。
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偏弦偶有问歇。
刻下血压 18.7/10.7kPa(140/80mmHg)。
上方加黄连5g再服3剂。
五诊:2005年 5月 12日。
服 5月 8日方所剩 3剂后,夜间与餐后心悸、胸闷很少发作,大便已正常,日1~2次。
守方间日一剂,巩固治疗。
按:此例患者表现为“闷”与“脉结、心悸”,病机为心阴不足,心阳偏亢而兼夹瘀血与下焦湿热。
治以炙甘草汤去阿胶之滋腻,减少生地黄用量,增加大枣用量,是从便溏着眼,加赤芍以活血凉血,白芍柔肝敛阴和营,滑石利下焦之湿热。
四诊少加黄连清心火(现代研究证实黄连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如此标本兼治,诸症基本缓解。
<中国临床医生>2006年第34卷第8期·名老中医临床荟萃·汤一新主任医师运用炙甘草汤临床经验
验案1:李某某,女,70岁,反复心悸、心跳间歇5年,多次因病重住院,西药治疗当初有效,但疗效日减,半年来很难见效。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