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颁八(上,22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与练习
一、整体概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二、词句注释:1.天时:在古人看来,包括时令、气候,甚至政治形势等,凡不是人所能控制的,都笼统地称为“天时”。

2.地利:有利的地理条件,如高城深池、山川险阻等。

利,形容词用如名词。

3.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一致、精诚团结等。

和,形容词用如名词。

4.三里:方圆三里,即边长三里。

5.郭:外城。

6.环:包围,名词用如动词。

7.而:是转折连词,但是,却。

8.夫(fú):发语词,无义。

9.然而;如此,却……。

然,如此。

而,却。

10.者:表提顿。

11.是:这(说明)。

12.城:城墙。

13.池:护城河。

14.兵革: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指甲胄(zhòu)。

15.坚利:坚,坚固,形容“革”;利,锐利,形容“兵”。

16.米粟:泛指粮食。

17.委:舍弃。

18.去:逃离。

19.之:代“城”。

20.域民:使人民定居在国境之内。

域,界限,名词用如使动词,即“使……在界限之内”。

21.以:靠,凭借。

22.封疆:疆域,国土。

“封”与“疆”同义。

23.固国:使国防巩固。

固,形容词用如使动词。

24.险:险阻。

25.威天下:“威于天下”的省略。

威,威震,建立威望,形容词用如动词。

26.利:锐利,精良。

27.道:治国之道。

这里说的“道”,即孟子主张的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28.者:指代君王。

29.多助:即“助者多”,支持者多。

30.失道:不行仁政。

31.之:到,动词。

32.至:极点,动词用如名词。

33.亲戚:这里特指父母。

34.畔:通“叛”,背叛。

35.天下:天下人,以地代人。

36.顺:归顺。

37.所顺:……顺从的优势。

所,指代由“顺”而形成的某种形势。

38.所畔:指众叛亲离的暴君。

所,指代不行仁政的暴君,即“失道者”。

39.君子:这里指行仁政的君主。

40.有:连词,或,要么。

三、课文结构:本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
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
证分论点。

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

四、课文简析:《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

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
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

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的论断。

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五、课文阐释: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作者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
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
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在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失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在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后,最后段的作用是在之前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六、思维体操:(一)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文中双重否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文中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下列句子: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内容理解: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2.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划二处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盂子在文中指明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它就是下文说的“多助”
和“”(此空用文中原句作答)。

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是什么?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二)1.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2.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3. 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4.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5.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6.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7.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8. 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三)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2.“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3.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4.排比。

增强论述的语气。

5.“得道者”。

6.“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7.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

(四)1.①委:放弃去:离开②畔:通“叛”,背叛2.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能举类似一例即可)(五)6.施行仁政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人和天下顺之9.得人和(施
行仁政)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