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对《飞鸟集》两种译本的分析——以郑振铎译本和冯唐译本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5
2020年40期总第532期
ENGLISH ON CAMPUS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对《飞鸟集》两种译本的分析
——以郑振铎译本和冯唐译本为例
文/陈 蕾 谢志超
义词,但是某些单词可能存在另一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对应词的情况。
每种语言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语言中完全相同意义的词几乎是很难找到的,但是相同的意义却可以用不同形式的语言表达出来。
郑译本和冯译本词汇层面的对比例句如下:
Example 1ST: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will miss the stars. 郑译: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冯译:如果你因为思念太阳而终日哭泣,星星也将离你而去。
该例句中,原诗“miss the sun” 被冯荒唐地译为“思念太
阳”,纯属主观臆造,而且也不符合原理。
泰戈尔这句简短的小诗传达的是不要为已经失去的机遇或者事物而伤心难过,否则将会失去更多的道理,所以这句话中出现的两个“miss”的意思应该都是“失去、错过”的意思,而不是冯笔下“想念、思念”的意思,冯纯属误译。
而且原句中也没有表达“终日”之意的英语单词,而冯译本增译了原文中没有的内容,属于画蛇添足。
其次,“you will miss the stars”明明指的是人错过群星,这一动作之于人来说是主动的,而不是冯笔者下的以群星为主体的“离你远去”。
结合功能对等理论来分析,冯唐译本违反了对等理论中的词汇对等原则。
郑的译本的确做到了竭力忠实原作,而且还有对原文散文体的保留。
Example 2
ST: Once we dreamt that we were strangers. We wake up to find that we were dear to each other. 郑译:有一次,我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
我们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爱的。
冯译:做梦时,我们距离非常遥远。
醒来时,我们在彼此的视野里取暖。
“stranger” 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 “Someone you don't
know or don't understand”,所以郑译本中的“不相识的”显
引言
虽然各国之间语言各不相同,但是各国人民之间需要文化
上的交流,这时候就体现了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存在之根本原因。
不论是口头上还是笔头上,翻译已经成为语言互不相通的
人们之间的沟通桥梁,但是翻译理论的形成却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国外翻译理论的发展是先于中国翻译界的,并且其翻译理论分为多个流派,其中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翻译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翻译界才初次接触到奈达的翻译理论。
由于其理论的深刻性,功能对等理论后来成为国内外学者翻译作品的一项重要参考。
其中,“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
《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 创作的诗集。
《飞鸟集》包括300多首清新脱俗的小
诗,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基本上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景物。
诗句比较简短,但是这些简短的诗句却传达了深刻的道理,让广大读者感受到泰戈尔敏锐的洞察力,其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会备受广大读者和译者的喜爱,迄今为止《飞鸟集》已经在世界各地被译为多种文字版本 。
泰戈尔一生作品颇多,但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他的《飞鸟集》了。
翻译过《飞鸟
集》中国学者包括郑振铎、白开元、徐翰林、吴岩、陆晋德、卓如真等,其中最出名的也是最受广大读者喜爱的译本要数郑振铎的译本。
我国作家冯唐也翻译了《飞鸟集》,冯译《飞鸟集》因译文怪诞、用词不雅引起诸多争论。
很多学者认为,冯唐的翻译太过于鄙夷,直接斥责其是对经典的亵渎。
结合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本文将郑振铎译本和冯唐译本中明显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和评析。
通过对两位学者两种不同风格译本的比较,本文侧重分析郑振铎译本的成功之处以及冯唐译本的不足之处。
一、词汇对等视角下对郑译本和冯译本的比较
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英汉词汇对等要做到
字词翻译上的对等,但是要实现翻译过程中字词上的对等既简单又复杂。
有的单词包括不止一个层面的意思,有的单词有很多近
【摘要】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
等”。
《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它包括300多首简短的且无标题的小诗。
该诗集首次出版于20世纪初期,随后在世界各地被译为多种文字版本。
本文侧重于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对《飞鸟集》的郑振铎译本和冯唐译本中一些明显不同的翻译之处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然后再用功能对等理论去解释译本的优点和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飞鸟集》两种译本中句子的比较,更好地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翻译技巧,并且对翻译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飞鸟集》;郑振铎和冯唐;汉译本分析 【作者简介】陈蕾,谢志超,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246
2020年40期总第532期
ENGLISH ON CAMPUS
然是合理的。
但是冯却扭曲了原句中“stranger”的本意,因为
在他笔下“stranger”一词俨然成为“非常遥远”这一意思。
而且原文中的“we were dear to each other” 明明是郑笔下的“相亲爱的”的意思,然而冯却误译为“我们在彼此的视野里取暖”,这根本就是主观臆造,完全脱离原文了。
此外,泰戈尔原句中的“Once”是“一度、一旦、一次”的意思,显然冯译本中并没有表达出这一层意思,属于漏译。
由此看来,冯译本着实违反了功能对等原则中的词汇对等。
换句话说,冯既没有做到形式上的对等,又对原著的翻译进行随意的漏译和增译,也就更没有达到功能上的对等。
二、 篇章对等视角下对郑译本和冯译本的比较
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一个成功的翻译其实涉
及很多层面,译者在翻译中面临的挑战也是诸多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做到将文本翻译出来并且翻译正确,还有一个必须要加入考虑的方面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
毕竟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同样意义的词可能由于涉及某种褒贬意义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用法,这种情况就涉及语篇。
郑本文和冯本文篇章层面的对比例句如下:
Example 3ST: Dream is a wife who must talk. Sleep is a husband who silently suffers.郑译:梦是一个一定要谈话的妻子,睡眠是一个默默忍受的丈夫。
冯译:梦幻是一个不得不唠叨的老婆,睡眠是一个默默忍受着的老公。
就语篇层面来看,泰戈尔《飞鸟集》的体裁是诗歌,语句虽
简短,但是却不随意。
在冯译本中,他直接将原句中的 “wife” 和“husband” 翻译为 “老婆”和“老公”这类口语化的称呼,未免给人一种随意和不正式的感觉。
显然,这样过于随意的翻译表达是不符合诗歌这一体裁的。
而郑译本则给人一种美感,且非常符合泰戈尔原文本的语言风格。
郑译本中有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朗朗上口,已经成为口头语和经典。
如果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赏析郑译本,那么郑译本极为符合奈达的篇章对等原则。
三、文体对等视角下对郑译本和冯译本的比较
不同的翻译作品有着区别于其他作品的语言特征,其中体裁
也是语言特征的一部分。
一部翻译作品在翻译得准确无误的前提下,真正做到了体现源语言的风格,那么这部翻译作品无疑是成功的。
所以,译者需要在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
郑译本和冯译本在文体层面的对比例句如下:
Example 4
ST: O Troupe of little vagrants of the world, leave your footprints in my words. 郑译: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冯译:现世里孤孤单单的小混蛋啊,混到我的文字里留下你们的痕迹吧。
原文中的“vagrants”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流浪者”的意
思,可是它在冯译本竟变成了“小混蛋”。
《飞鸟集》本身的风格是严谨的,“小混蛋”这样的翻译显然不适合出现在文本中,这无疑是对原文文体的扭曲。
而且,冯译本对这句话的翻译非常随意,毫无严谨之风,通过对冯译本中典型语句的赏析,不难发现其与泰戈尔原文的风格出入很大。
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冯译本在许多方面违反了其中的四大对等原则,其中也包括文体对等。
与冯译本相比,郑译本就严谨许多,而且很得体,也吻合泰戈尔《飞鸟集》的文体风格。
四、结论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问世以来,因译文怪诞、用词不雅引
起诸多争论。
很多学者认为冯唐的翻译十分鄙夷,直接斥责其是对经典的亵渎。
冯唐译本中有太多雷人的词语,是泰戈尔的诗句中所没有的内容,所以可以毫不过分地说,这实际上就是冯译本对原著的偏离和曲解的结果。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词汇层面、篇章层面,还是文体层面,冯译本较郑译本而言都没有做到最大程度的对等,甚至还存在一定程度对原文的曲解和误译,这也是冯译本一上市便掀起轩然大波的重要原因。
翻译中的对等不仅仅只是单词层面的对等,因为词汇对等
只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更深层次的要求还包括语篇、文体和句法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才是译者所应该追求的,因为话语所实现的功能是比话语的形式更本质的东西,毕竟翻译时文字形式上的一一对应并不是翻译的最终目的。
就郑译本而言,它不论是词汇、句法还是篇章、文体层面都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对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了解原作的特有文化特征,并且在适当情况下转换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译语在承载和源语相同语义的前提下同时承载与源语相同的文化内涵。
由于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再加上翻译并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转换,译者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更改源语的语言组织形式,这样可以使译作更好地为译语读者所理解和进一步接受。
因此,从翻译教学的层面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源语和译语之间文化差异的讲解。
由于文献资料有限、研究方法不够完善等客观条件的局限,本研究当前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仍需进一步归纳研究。
除此之外,本研究虽说是以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为参考,但是也仅仅以词汇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这几个方面为切入点,研究层面有待深入并且研究水平也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牟莹莹.冯唐《飞鸟集》翻译评析[J].文学教育(下),2016(04): 102-103.
[3]程建山.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阈的冯唐译本《飞鸟集》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8(01):111-117.
[4]王炫霖,卓新贤.奈达理论的翻译标准及对翻译的解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05):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