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秋新沪科版八年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word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课型
新授
课标与教材
内容标准
2.2.2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活动建议
(1)利用脉搏和步长,估测走路的平均速度。
(2)学读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
(3)会看《旅客列车时刻表》。
本节课改变物理学科本位,探索物理与体育学科的教学整合。把"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扩展成"100米跑速度是否变化,使单纯验证性实验提升为探索性实践活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教材提供2个探究活动方案给参试老师选用经实验区内兄弟学校及本校的实地试用,结果不甚理想:斜面滚球,球速太快,来不及记时,更不说分段了,所测值不足为信,无法提供讨论和交流。最好把小球改为小车来进行效果较好。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00
教师:同学们现在就可以根据你的实验方案来做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在这节室外活动中,每个组员都要求积极参加,分工明确,同时还可邀请体育教师指导比赛)
小组B的探究报告:
(1)提出问题:运动员的速度是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
(2)制定的方案:用卷尺测量100m的直跑道,每25m一段,共测量4段,在每一段处站一个同学,用停表计时。当体育教师放枪时,运动员开始起跑,四位计时员看到烟雾就开始计时,到达每一段处计时结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准确的记录、实验分析,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3)通过实验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
教学方法与媒体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
1、教学器材:斜面、小木块、停表、卷尺、笔、记录表格。
学生A:我不知道当时的情况,所以不知道谁对。
学生B:他们都是凭自已的感觉做出的判断,没有实际根据,所以无法判断。
教师:看来判断一个人的观点是否正确需要证据来证明,那么如果你是小刚或是小勇如何寻找证据说明自已是对的呢?
学生C:测量运动员跑100m时的时间,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了。
学生D:但是那只知道他整个100m的速度,无法知道速度的变化,我觉得应该把100m分成几段,分别测量每一段所用的时间,才能看出各段速度的变化情况。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需要进行实验
总结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把收集的数据填入记录表。
教后反思
教学重点:学习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实验的具体操作并会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长度、时间的测量以及速度的公式,并可以用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为本节课的活动打好了基础。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v=s/t”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但对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掌握的依然不够熟练,易出错。本节课学生对动手亲自做实验比较感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研究物体运动时,知道将物体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成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学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初步探究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探究结果交流评价的能力。
2、事先选好实验场地,画好跑道,标出相应5个计时点的位置。
3、事先对各班实验组长进行实验全过程操作培训,以利学生实验稳妥顺利地开展。
教学过程
复备及设计意图
引入: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老师组织四位参加4×100m接力跑的同学进行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小刚认为小勇越练越慢,而小勇认为他越跑越快,到底谁的感觉是对的?
(3)实验工具:卷尺、停表。
(4)收集的实验数据
速度=路程/时间
(5)实验原理
(6)探究结论:运动员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2、反馈练习
(1)某同学参加50m跑的测试,老师记下了他跑到10m处、20m处、30m处所用的时间分别是2s、3.5s、4.5s,则他在第三个10m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 m/s,合___________ km/h。
小组A的探究报告:
工具:刻度尺、停表、标牌。
方法:在100m的跑道上平均分5段,每一段插一标牌,并且旁边站着一个人,运动员起跑时,五个计时员同时计时,当到达他们的所在地时计时结束,再分别算出每一段所用时间,再通过速度公式算出速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表格:
路程s/m时间t/s速度v/m.s-1
20
40
60
(2)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B、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C、当t一定时是地,v与s成正比
D、速度v不随路程s和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3)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了睡起大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在整个赛跑过程中( )
教师:我觉得同学D说的方案还是可以试用的,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证明呢?
学生E:我想也可以在他跑步时进行分段记录,跑到第一秒时作个标记,第二秒时也做个标记,依此类推,然后再测理标记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也可以知道速度的变化情况。
教师:做实验证明你自已的看法,必须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需要用什么仪器和什么方法来收集证据,现在小组内就可以讨论研究出一个方案,(各个小组的成员都很积极地发表自已的看法,最后达成共识,每一个小组研究出一套方案,再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各个小组都说出了自已设计的意图,以及自已具体的操作措施,最后每个小组都保留自已的特色,并且吸取别人有价值的意见)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课型
新授
课标与教材
内容标准
2.2.2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活动建议
(1)利用脉搏和步长,估测走路的平均速度。
(2)学读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
(3)会看《旅客列车时刻表》。
本节课改变物理学科本位,探索物理与体育学科的教学整合。把"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扩展成"100米跑速度是否变化,使单纯验证性实验提升为探索性实践活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教材提供2个探究活动方案给参试老师选用经实验区内兄弟学校及本校的实地试用,结果不甚理想:斜面滚球,球速太快,来不及记时,更不说分段了,所测值不足为信,无法提供讨论和交流。最好把小球改为小车来进行效果较好。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00
教师:同学们现在就可以根据你的实验方案来做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在这节室外活动中,每个组员都要求积极参加,分工明确,同时还可邀请体育教师指导比赛)
小组B的探究报告:
(1)提出问题:运动员的速度是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
(2)制定的方案:用卷尺测量100m的直跑道,每25m一段,共测量4段,在每一段处站一个同学,用停表计时。当体育教师放枪时,运动员开始起跑,四位计时员看到烟雾就开始计时,到达每一段处计时结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准确的记录、实验分析,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3)通过实验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
教学方法与媒体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
1、教学器材:斜面、小木块、停表、卷尺、笔、记录表格。
学生A:我不知道当时的情况,所以不知道谁对。
学生B:他们都是凭自已的感觉做出的判断,没有实际根据,所以无法判断。
教师:看来判断一个人的观点是否正确需要证据来证明,那么如果你是小刚或是小勇如何寻找证据说明自已是对的呢?
学生C:测量运动员跑100m时的时间,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了。
学生D:但是那只知道他整个100m的速度,无法知道速度的变化,我觉得应该把100m分成几段,分别测量每一段所用的时间,才能看出各段速度的变化情况。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需要进行实验
总结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把收集的数据填入记录表。
教后反思
教学重点:学习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实验的具体操作并会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长度、时间的测量以及速度的公式,并可以用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为本节课的活动打好了基础。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v=s/t”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但对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掌握的依然不够熟练,易出错。本节课学生对动手亲自做实验比较感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研究物体运动时,知道将物体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成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学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初步探究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探究结果交流评价的能力。
2、事先选好实验场地,画好跑道,标出相应5个计时点的位置。
3、事先对各班实验组长进行实验全过程操作培训,以利学生实验稳妥顺利地开展。
教学过程
复备及设计意图
引入: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老师组织四位参加4×100m接力跑的同学进行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小刚认为小勇越练越慢,而小勇认为他越跑越快,到底谁的感觉是对的?
(3)实验工具:卷尺、停表。
(4)收集的实验数据
速度=路程/时间
(5)实验原理
(6)探究结论:运动员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2、反馈练习
(1)某同学参加50m跑的测试,老师记下了他跑到10m处、20m处、30m处所用的时间分别是2s、3.5s、4.5s,则他在第三个10m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 m/s,合___________ km/h。
小组A的探究报告:
工具:刻度尺、停表、标牌。
方法:在100m的跑道上平均分5段,每一段插一标牌,并且旁边站着一个人,运动员起跑时,五个计时员同时计时,当到达他们的所在地时计时结束,再分别算出每一段所用时间,再通过速度公式算出速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表格:
路程s/m时间t/s速度v/m.s-1
20
40
60
(2)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B、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C、当t一定时是地,v与s成正比
D、速度v不随路程s和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3)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了睡起大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在整个赛跑过程中( )
教师:我觉得同学D说的方案还是可以试用的,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证明呢?
学生E:我想也可以在他跑步时进行分段记录,跑到第一秒时作个标记,第二秒时也做个标记,依此类推,然后再测理标记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也可以知道速度的变化情况。
教师:做实验证明你自已的看法,必须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需要用什么仪器和什么方法来收集证据,现在小组内就可以讨论研究出一个方案,(各个小组的成员都很积极地发表自已的看法,最后达成共识,每一个小组研究出一套方案,再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各个小组都说出了自已设计的意图,以及自已具体的操作措施,最后每个小组都保留自已的特色,并且吸取别人有价值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