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教学设计-word范文 (6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认识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涵义。
(3)了解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图像、数据等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情况的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相应的化工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编写上,力图体现从定量角度更为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因此
与有关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限度两方面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就构成了本节的
教学重点。
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本节内容既抽象又具体。
抽象在它的理论解释对学生来
说是全新的,有些反应的深层本质学生是接触不到的,只能凭思考,想象,增
大了学习的难度;说它具体,是在生活中有大量鲜活的事实,因此为学生掌握本节内容造成相当难度。
从教师教的角度考虑,化学平衡及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教师在大纲教学时相
对熟悉,而化学平衡常数是本节的新增内容,教师接触较少,无形中给教师的
教造成一定难度。
通过以上分析。
确定本节的重、难点如下:
本章教学重点:
1.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建立。
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3.勒沙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本章教学难点:
1.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3.勒沙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4.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
当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在该条件下的最大限度,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是
一种动态平衡,它只与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与变化途径无关。
这就为学
生在思考问题时提供了灵活利用所学知识的可能,在始态和终态保持不变的前
提下,可以设计不同的途径来达到同一个平衡,从而使问题简化。
教科书通过
实验,介绍浓度、压强(气体反应)、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由于有了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做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及相应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的引导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认识化学平衡移动,
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的结果,化学平衡总是向着反应速率变化
幅度最大的方向移动。
本章虽然没有具体的化工生产内容,但选择化工生产最适宜的条件必然涉及化
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理论的应用。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具体反应的特点,如反应物的聚集状态,气体体积的变化,能量变化等,进而利用所学理论知识
进行合理选择。
同时要学习全面思考问题,兼顾各种条件的相互影响,如温度
对平衡和速率的影响,高压对平衡的影响及对设备材料的要求,在比较中趋利
避害,取得最优化的条件。
使学生了解化学理论对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
化学平衡常数有利于从定量角度加深对化学平衡的认识理解,教科书利用某一
反应体
系的一组浓度数据,导出化学平衡常数以及化学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不随
浓度变化的结论。
(二)学时安排
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安排5学时,可分为4个课堂教学单元进行:概念建立教学,实验探究教学,理论思考教学,化学计算教学。
这4个教学单元相互联系,同时又各自平行独立,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整体
教学。
四、教学资源建议
1.在建立平衡概念的环节,建议补充硫酸铜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实验录像和多媒
体动画模型演示,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动态平衡的概念。
2.为了让学生认识化学平衡状态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设计了
三个实验,为了更好地体现实验的研究功能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建议全部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可以通过填写实验报告、交流、反思等方式
呈现,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提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