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同步测试题-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卷第1页,总4页
…装…………○…………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装…………○…………高中历史必修3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同步测试题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共13题,每题4.0分,共52分)
1.下图为《一团和气图》。
该图粗看是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
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对这一思潮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西汉初年初露端倪
B.“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C.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2.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B.存天理、灭人欲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
3.长沙岳麓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下
联是“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如果这副对联为朱熹所书,请根据你对朱熹学说的理解为其选择一个横批( )
A.格物致知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发明本心
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
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试卷第2页,总4页
……○…………线※题※※
……○…………线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5.朱熹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致其极。
陆九渊认为心即
理,格物就是体认本心。
朱熹与陆九渊争执的关键是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
题
6.下图内容选自某理学著作的论断,做出这一论断的是
A.程颐
B.陆九渊
C.朱熹
D.王阳明
7.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
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提倡人人平等
C.反对封建礼教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8.有史学家评说黄宗羲思想“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
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
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下列黄宗羲思想中属于“新见”的是
A.民本思想
B.保留君主制
C.工商皆本
D.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9.明清之际,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受到“经世致用”思潮的冲击。
其原
因不包括
A.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
B.先秦儒家实学传统的影响
C.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冲击
D.君主强化专制统治的需要
10.读《三国演义》中人物语录,这些语录符合宋代人价值观的
有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
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③李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④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全国先后出现
上千座孔庙。
宋代孔庙的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性质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C.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试卷第3页,总4页
12.当读到《论语》中孔子哀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时,李贽嘲讽
道:“夫子婆心直至此地,极像如今急功名者,欲得一好梦也不能,安得不心焦!”这种评论 ( )
A.亵渎圣贤,悖逆民意,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
B.顺应了农耕经济和工业化的历史发展需要
C.适应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社会要求
D.把圣贤看作凡人,认为圣贤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13.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时政治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类似西方的‘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感情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索和冷静的分析。
”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试卷第4页,总4页
第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共2题,每题15.0分,共30分)
14.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去世之后的儒家在继承的基础上也对孔子的孝道观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先秦时期, 以孟子、荀子的贡献为最。
……孟子从性善的理论基点出发, 重点提出了以“亲亲”为主的孝道观; 而荀子则从“化性起伪”的角度, 强调敬孝要合于“义”。
……(二者)殊途同归, 它们都主张孝、敬、亲、义, 与孔子孝道观一脉相承, 同宗同源, 但它们又以各自的理论特色在儒学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成为人类文化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材料二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三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强调“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明“理”途径的阐述有何差别。
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的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
材料四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他们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4)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潮出现。
结合材料四,指出“经世致用”思想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二人两情相悦,月下私奔。
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与李贽对卓文君追求爱情这一行为的评价,并说明出现不同评价的原因。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的“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到王夫之的“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的民主思想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
【解析】该图体现的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趋势,“三教合一”的不断发展最终促使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形成,故选C项。
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A
项;“三教合一”的核心是“三教合归儒”,排除B项;儒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在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排除D项。
【备注】无
2.D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以莲花特征比拟做人的高尚品格,即要抵制各种诱惑与欲望,强调自我完善、君子气节,D符合题意。
【备注】无
3.A
【解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故符合题意的是A项。
B、C两项是董仲舒的主张,D项是陆九渊的主张。
【备注】无
4.D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辨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由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的是“仁”;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朱熹认为治学、致良知的途径在于读书;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由此可知题干强调的观点与陆九渊的主张对应,故答案为D。
【备注】无
5.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与心学的分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外在的探究达到对“理”的把握和认识;而心学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发明本心”以求“理”。
故答案为A项。
【备注】无
6.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主要观点是“致良知”,这属于心学,程颐和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故A、C两项错误;陆九渊的观点是“吾心即是真理”,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王阳明“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符合材料的意思,故D项正确。
【备注】无
7.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
老百姓并不卑下,有其尊贵的地方;王侯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
答案为B。
【备注】无
8.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黄宗羲代表的批判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材料体现的继承是“民本精神”,并且保留了君主,排除A、B两项;工商皆本
和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都是发展的表现,其中黄宗羲的主张“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权”,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政治,排除C项。
【备注】无
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由题目中的信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受到‘经世致用’思潮的冲击”可知D项的表述错误,故本题应选D;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为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潮产生的原因,与设问要求“原因不包括”不符,故排除。
【备注】无
10.A
【解析】“忠臣宁死而不辱。
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符合宋代理学“节义”思想;“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符合宋代理学的“忠孝”思想,故①④符合宋代人的价值观。
本题答案为A。
【备注】无
11.D
【解析】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儒家思想发展不会导致孔庙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故A、C两项错误;从“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到“宋代……孔庙完全脱离家庙性质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可知,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提高,故D项正确,B项错误。
【备注】无
12.D
【解析】李贽是明代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家,其思想顺应了明清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把圣人拉下了神坛。
A、B、C均不符合题意,答案为D。
【备注】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等人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不是否定儒学,而是对儒学的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而使儒学得到传承和创新。
13.B
【解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与题干中“对于旧时政治的激烈批判”“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感情上”等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制度为根基,引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思想,故C项错误;“托古改制”是康有为为了实现他的改良主张而提出的一个办法,故D项错误。
【备注】无
14.(1)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从性善论出发,强化“亲亲”意识。
荀子:主张统治者应以德服人;从性恶论出发,要求敬孝要合于“义”。
(2)原因:儒家思想具有二重性,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学习、实践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恢复良知。
二者的思想没有本质差别。
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4)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解析】第(1)(2)问注意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3)问意在考查朱熹和王守仁的思想主张的异同,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4)问,解答时应注意限定词“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
【备注】无
15.(1)宋明时期,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理学家强调妇女要保持贞节,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欲求,因而理学家反对卓文君追求爱情的行为。
明朝末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蔑视礼教、追求人性解放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李贽主张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因而他肯定卓文君追求爱情的行为。
(2)同意第一种说法。
理由:虽然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并未在当时的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它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并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民主色彩。
这种民主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近代社会,是近代中国将西方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源头。
同意第二种说法。
理由:明清之际的思想虽然有了民主的色彩,但是这种思想停留在书院中,并没有同当时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没有产生现实的社会效益,因此没有持续性。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源头并不是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而是西方的民主思想。
【解析】第(1)问,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已为人熟知,材料一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这个浪漫爱情故事的不同看法。
回答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时,要注意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相联系。
第(2)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无论赞同哪一种说法都要紧扣是否“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进行分析,说理要透彻,论述要严谨。
【备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