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
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单选题(共45题)
1、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举例阐释田园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下列例句恰当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案】 D
2、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答案】 D
3、学习《兰亭集序》,教师在课堂上亲笔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体(行书),“大家说说,有我国‘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是什么?”(《兰亭集序》)教师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感知行书行云流水之美。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品写了什么内容。

”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导入形式新颖,有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
B.课堂上撰写作品,时间略长,导入稍显拖沓
C.导入比较好地引入了教学内容
D.丰富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答案】 A
4、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以“谈鲁迅”为专题开展了一次阅读分享会,评价学生时既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关注其个性化、深度阅读的实现程度。

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评价内容综合化,符合高中学生的语文发展需求
C.评价主体单一,不能保证实现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D.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 B
5、在学习完《丑小鸭》一课后,学生对这种寓有哲理性的童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进行阅读.以下教师的推荐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海的女儿》
B.《卖火柴的小女孩》
C.《农夫和蛇》
D.《小海蒂》
【答案】 C
6、教师在审阅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将破折号使用错。

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破折号.教师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句子,其中破折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风筝节上.各式纸鸢迎风起舞。

其中全国最大、直径30米的巨型软体风筝——滚地龙的放飞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

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

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查,眼下买房要慎重。

D.今天,《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长篇通讯《春天里,这激情的足音——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纪实》,并对此发表了《心近才能生情》的评论。

【答案】 B
7、在中国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归类。

下列学生整理的诗句中,所含有的意象与其他三项诗句中所含意象不属于同一种意象的是()。

A.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B.夜人翠烟啼,画寻芳树飞(范仲淹《越上闻子规》)
C.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答案】 D
8、在教学《茶馆》后,某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请阅读后答题。

A.忽略了对其他人物的分析,对于人物分析教学把握不够
B.对课文认识准确,分析到位,能够准确抓住教学要点
C.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引导方向
D.如果能够适当引入电子教学资源,如在教室里播放话剧片段等,教学效果会更好
【答案】 A
9、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凭借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

从①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韧不拔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自强自立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10、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

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
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答案】 B
1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多样化题材”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按题材分类整理相关诗歌作品。

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作品不属于同一题材的是()。

A.黄巢《题菊花》
B.李白《越中览古》
C.林逋《山园小梅》
D.骆宾王《在狱咏蝉》
【答案】 B
12、阅读以下有关高中语文文学欣赏类课程的教学心得,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B.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C.课外的阅读欣赏课,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
D.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答案】 C
13、下面是高中学生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的教学实录,对下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重复学生回答的核心词语“随遇而安、奋起反抗”,表示对学生回答的肯定。

B.教师肯定性的评价起到鼓励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但是如果学生给出的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善,我们就不能给予肯定性评价。

C.当学生面对的问题相对较难的时候,教师不应放弃,而是在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而保证课堂的流畅进行。

D.教师对学员的回答进行一定的概括,使之变得更有条理、更加明确
【答案】 B
14、阅读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应在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此学习方式
B.合作学习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流于形式
C.合作学习应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D.教师只要加强过程性指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就不会脱离文本的中心和重点
【答案】 D
15、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
B.从文章题目人手。

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C.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
D.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答案】 C
16、学习《爱莲说》,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其他描写荷花的古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B.《过故人庄》——孟浩然
C.《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D.《小池》——杨万里
【答案】 B
17、阅读以下教学片段。

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

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18、阅读《蒹葭》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A.教师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忽略了语文知识的学习
B.该环节能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情境
C.采取了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的方式,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D.肯定了学生的表现,体现了在课堂中应以激励、表扬为主,并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
【答案】 A
19、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A.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
B.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
C.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
D.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答案】 C
20、阅读某教师有关《雨巷》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答案】 C
21、在校本课程“成语智慧”的学习中,有同学向教师请教“投笔从戎”“围魏救赵”“指鹿为马”三个成语分别涉及的历史人物。

教师回答正确的是()。

A.班超孙武赵括
B.班超孙膑赵高
C.班固孙膑赵高
D.班固孙武赵括
【答案】 B
22、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依春夏秋冬时序排列,下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答案】 C
23、阅读《醉翁亭记》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的教学评价及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B.教师应该制止学生根据译文推断字词的含义
C.教师为学生提供发言机会,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答案】 B
24、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

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 C
2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初读阶段人情,侧重于整体感知,在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个人充分感知语言,尊重其阅读感受。

有利于学生进入诗词蕴含的深沉凝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中
B.再读阶段品情。

侧重于对诗词语言的揣摩品味,通过学生示范朗读、交流朗读体会来共同鉴赏、品味词人抒写的难以排遣的愁绪
C.知人论世阶段,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到诗词情感的依托、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D.比较阅读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更形象深刻地感悟理解“词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的特点
【答案】 C
26、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这三项作业共同体现了读、写、说的有机结合
B.这三道题的设计难度相当
C.这三道题都旨在人物描写的学习和应用
D.这三道题都与文章的内容没有关系
【答案】 A
27、教师在讲授《红楼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时,下列情节不相关的一项是()
A.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B.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C.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D.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答案】 D
28、教师在教学完《逍遥游》后,引导学生对“其”的代词用法进行归纳分类,下列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未有知其修者
【答案】 B
29、阅读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展示课余时间搜集的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资料。

A.搜集、展示与交流环节的开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培养其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B.展示交流阶段是体验获得新知、克服困难及品味快乐的过程,学生能够增加知识储备,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C.教师在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搜集材料的展示和分享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
D.展示交流阶段过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参与和指导作用,对此次学习活动的过程、作用和收获进行总结与评价
【答案】 C
30、学习鲁迅《故乡》时,在讲解“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借代”这种修辞方式,教师列举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语句来说明。

下列语句中,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答案】 C
31、学习诗歌《天仙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
B.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体察作者情感
C.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阐发与评价文本内容或形式
D.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索、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答案】 B
32、为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组织学生策划并举办了一场“文学知识竞赛”。

在“快速抢答”环节中,主持人出示了以下内容,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并判断正误。

下列文学常识内容说法有误的是()。

A.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达.芬奇传》《米开朗基罗传》
B.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都是大仲马的作品
D.《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正剧
【答案】 A
33、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
B.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D.导向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
【答案】 D
34、教授《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上”“下”的用法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词作状语”这种句法形式,特举例说明。

下列举例不合适的是()。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D.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答案】 B
35、《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笑”字,有学生问:“贾母之笑与黛玉忙赔笑见礼中的笑并不完全一样吧。

”下列教师评价中最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是()
A.你观察得很仔细,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妨在课下跟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B.问得好,能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笑具体有什么不同吗?结合两个人的实际情况,或许会更清楚
C.于细微处见分晓,多体会多比较,想必就能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
D.是的,这两个人的笑并不是完全一样
36、在“文言七十二变”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整理教材中包含“之”的语句,并解释它在句中的词性和意义。

下列对“之”的词性和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代词,这
B.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助词,的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动词,到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助词,的
【答案】 D
37、教师讲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可怜”的词义,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下列合适的是()。

A.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B.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C.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答案】 D
38、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A.小说与戏剧
B.诗歌与散文
C.新闻与传记
D.语言文字运用
3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答案】 A
40、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请教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作品。

下列作品中,不适合推荐的是()。

A.《永别了,武器》
B.《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
D.《太阳照样升起》
【答案】 C
41、如果让你对学生讲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这句话,以下讲解角度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学生在翻译时注意:此句中的“假”和“腰白玉之环”中的“腰”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B.要向学生指明“假借”是同义复合词,“假”和“借”都理解为“借”
C.可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和“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弗之怠”几句中的“之”放在一起讲解,加深学生对“之”的几种用法的理解
D.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倒装句,原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答案】 A
42、教师在讲授《红楼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时,下列情节不相关的一项是()
A.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B.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C.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D.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答案】 D
43、为了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教师找到相关视频资料,对这一教学资源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课前播放,引领学生走进小说的情境氛围
B.用视频观赏代替文本阅读,增加学生兴趣
C.课后播放,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愿望
D.与课文作对比,分析原作与影视作品的差异
【答案】 B
44、教师指导学生品味《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分析句中数量词“对比”的表达效果,请学生再补充一例加深体会。

下列适合的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
B.一片孤城万仞山
C.两个黄鹂鸣翠柳
D.夜来城外一尺雪
【答案】 B
45、学生在读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时,想到梅花在古诗词中常代表高洁傲岸、不同流俗的美好品格,并搜集了一些示例。

下列正确的是()。

A.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
B.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C.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林逋《山园小梅》)
D.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答案】 C
大题(共12题)
一、给自己一盏灯①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盲人在走夜路时总是提着一盏灯,有人好奇地问:“您为什么要提灯啊?您的眼睛又看不见。

”盲人答道:“我点着灯的话,别人走夜路就不会害怕,他们也不会撞到我。

”②盲人的灯不仅是照路的明灯,更是他心中的明灯。

我曾以为自己的那盏明灯无须寻找,在时间的沉绽下它自会出现。

于是我便苦苦地等,日日夜夜,可它并未出现。

然后我明白了:自己的那盏明灯需要自己主动去寻找,等待并不是最佳的办法。

③在寻找的过程中,我迷芒过,犹豫过,徘徊过。

最终,我找到了我心中的那一盏明灯——梦想。

是的,就是梦想,以梦想为灯心,以信念为火引,我的那盏灯燃起了火焰,照亮了我的整个世界,我给了自己一盏明亮的、美丽的灯。

④给自己一盏灯,让自己的目标更坚强,让自己的信念更坚韧;给自己一盏灯,让自己的天空更广阔,让自己的大地更美丽;给自己一盏灯,让自己的心胸更开阔,让自己的头脑更睿志。

⑤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盏灯更珍贵的东西呢?倘若把这盏灯比作花,它便是百花之王;若把这盏灯比作树,它便是万树之冠。

它就像一个人的头脑、思想、精神,是整体的主心骨。

有了它,就有了希望,就坚定了目标,使我们离成功更近,让胜利变得触手可及。

⑥所以,朋友,给自己一盏这样的灯吧!让这盏灯无论花开、蝉鸣、叶落、雪飘,都不熄灭,让它一直燃着,永久燃着,让它陪你一生。

让它在你失意潦倒时,给你坚定信念;让它在你成功得意时,让你居安思危。

⑦给自己一盏灯,让它
明亮辉煌!⑧给自己一盏灯,让它照耀前途!⑨给自己一盏灯,让它助你成功!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答案】此题是一道写作评析题。

作文评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作文的主题(立意或主旨)、材料(选材)、结构、语言。

(1)对于主题可以从主题是否集中、明确、深刻来进行考虑。

(2)对于选材可以从是否紧扣主题、真实可靠、生动形象来进行考虑。

(3)对于结构可以从结构是否完整、合理、严谨,同时开篇结尾是否扣题,过渡是否自然这些方面来进行考虑。

(4)对于语言可以从语言内容是否切合主题,是否突显文采,是否详略得当。

二、成功源自恒心①成功源自恒心,这话不假。

古往今来,大多成功之人,不正是因为恒心才成功了吗失败者的未来未必就是失败,但成功者的历史一定有过失败。

但是,如果失败者没有恒心,那他最终很可能仍是一个失败者。

②明代学士宋濂,“幼时即嗜学”,但因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所以只能借人家的书亲自抄写,即使到了“天大寒,砚冰坚”的地步也不放松抄书,常常将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保证每次都能及时地将书还回去。

他到了成年,因为“益慕圣贤乏道”而“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可见相当坚苦。

读书的时候,对同学的华丽的衣着视而不见,只是专心学习,终于,他成为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的大文学家,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③试想,如果宋濂没有恒心,他抄书时,叹手指不可弯曲而不抄,跟随老师时又因路途崎岖而半路折回,又因看到同学华丽的衣着而愧不如人,他会取得成功吗会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吗当然不可能。

他的成就,归功于他的恒心。

他的恒心致使他的成功。

④在国外,一名年轻人与其他许多年轻人一样,有他自己的梦想——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

他写了一个电影的剧本,并希望拍成电影,于是,他来到了好莱坞——这个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

他的演艺道路十分坎坷,终于,当他拜访第一千八百五十次时,一家公司的老板答应了他。

过了一段时间,电影拍摄完成,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作《洛奇》,那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席维斯·史泰龙。

⑤我不禁设想,如果跟其他人一样,他可能第一次就放弃了,也可能是到第一千次就放弃了,也可能是在第一千八百四十九次才放弃,如果这样,那么史泰龙就与其他大多数人一样,只有幻想了。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缕。

”荀子说这话时,是在战国时期,但仍然对现代人有勉厉作用。

成功源自恒心.让我们成为有恒心的人吧!问题:1、请从第②⑥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2、请指出该作文在论证方面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错别字:第②段中“坚苦”的“坚”应改为“艰”;第⑥段中“金石可缕”的“缕”应改为“镂”;“勉厉”的“厉”应改为“励”。

(写出其一即可),(找出两处即可)病句:第③段,“他的成就,归功于他的恒心。

他的恒心致使他的成功。

”一句用词不当,“致使”有贬义。

应改为:他的成就,归功于他的恒心。

而他的恒心造就了他的成功。

2、缺点:文中论据类型与论证方法都过于单一,说服力较小。

①论据类型单一作文开门见山,指明论点“成功源自恒心”。

然后作者言明失败者可以因为具有恒心而一跃成功,也可能因为缺少恒心而困于失败。

为对应开篇内容,进一步强化论点,后文应从正反两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