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名校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锦州市名校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
文试题(含答案)
锦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满分150 分,试题数量共23 个小题。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对应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请用0.5 粗细的黑色碳素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各题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美学有著名的"天然"说。

对于"天然",人们不是作为平常普通的术语来运用,而是将它作为美的标准、美的尺度、美的极诣来赞许美的最高境界:美在于“天然”,以“天然"为美。

"然"者,"样子"也;"天然"者,"天的样子"也。

那么,"天"又是什么"样子”呢?第一,“天的样子”是生动,“天然”意味着生动。

“天”,是大化自然之总体,“天”时时处处生机勃发、生意盎然、生动活泼。

美学意义上的"天然",正是譬喻性地指作品整体效果仿佛具有大化自然之“天”那样的生动性。

人们往往将“天然”与“出水芙蓉”“初发芙蓉”相提并论。

盖“芙蓉”,当其“出水”“初发”之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其色也青,其气也爽。

其神也娇,一派盎然生机,一派郁勃生意。

因而,以"出水芙蓉""初发芙蓉”与“天然”相提并论,显然是以“芙蓉”的“生”来为“天然”作注脚和展示,这意味
着,美学上的所谓“天然”“自然”,指的正是艺术世界里的生动性。

第二,“天的样子”是有机统一的,“天然”意味着有机统一性。

大化自然之“天”,本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天、地、日、月、山、水、草、木等等,无不处于相互关联、相互生发之中。

古人在标举“天然”时,往往以“浑然”“混然”等与之相属,如王若虚《滹南诗话》赞苏轼诗之"浑然天成",包恢《答傅当可论诗》之所谓"混然天成"。

所谓"浑然""混然"等等,都是指“天然”的作品所呈现的有机统一性。

与此相对应,我们看到,倡“天然”者,总是同时反对“拼凑”,避免“穿凿”。

盖因“拼凑”“穿凿”等,割裂了作品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失去了“天然”,即失去了有机统一性。

第三,“天的样子”是自由,“天然”意味着自由。

“天”,谓事物的本然真性。

古代文论中的“天然”,也正是指文学作品展现出对象世界的本然真性,从而显示出“自由”。

沈德潜《说诗晔语》赞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等句为“中有元化自在流出"等,其以"自"来强调顺物之性,现其"天然",表明对事物本然真性的遵循和守护。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古人在倡导“天然”时,总是反对“雕饰”“雕琢”“工巧”等等。

这是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事物本然真性的异己力量,都是对本然真性的强加,都意味着本然真性的伤残、扭曲、失落,意味着“天然”的被破坏,从而导致自由的丧失。

综上所述,可见"天然"意味着生动性、有机统一性、自由性。

这就可以从根本上揭开"美在天然”“以天然为美”的奥秘。

(摘编自叶太平《“美在天然”析》)
材料二:
“趣”是中国士人的一种美学追求,“趣”有雅趣也有俗趣。

这“趣”必须得自天然见其天真才算最上一等,所以又有“天趣”之说。

“天趣”是中国艺术理论和诗论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概念。

“天趣者,自然之趣也。

”天趣就像水流花开一样,自然而然,甚至可以说,越是自然的就越有天趣,而过分的雕琢是天趣的障碍。

元人方回《杂书》将李商隐与李白对比,说:“亦焉用玉溪,纂组失天趣。

"纂组是一个比喻,指过分花哨的编织,也就是加工过甚,这
样做的结果就会丧失天趣。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谢灵运《登永嘉绿峰山诗》曰:“此诗过于雕镂,渐失天趣。

"他的意思也是反对过于雕琢。

天趣的形成强调自然得之,追溯其根源和道家关于自然的思想有关。

自然是中国道家哲学的真谛,《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所谓“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的自然,天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自然”与“人为”的关系。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返朴任真,而庄子对天人之辩论述得最为明确。

《庄子·天地》曰:“无为为之之为天。

”他认为自然的状态是最圆满的,而一切“人为”都是有害的,主张保持自然的状态。

当然,文艺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活动,如果完全排除了人为,也就排除了文艺创作。

人为的技巧是不能废除的,但是一旦进入创作过程,如果不能从技巧、经验中解放出来,它们便会成为束缚,束缚创作者的天性,使之不能率意地自我抒写,也就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前人讲“化工”与“画工”的不同,就在于,化工,是自然之工,具有天趣,而“画工”只有人为的技巧,没有天趣。

总之,"天趣"之得,固然不排斥人工的技巧,但更推崇自然天真。

(摘编自袁行霈《天趣——中国诗学的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意义上的“天然”,指艺术作品的气韵生动、浑然天成、本然真性,呈现出大化自然的美学特征。

B.艺术创作时不事雕琢,意在使艺术作品的本然真性不因加工过甚而受破坏,避免其"自由"的丧失。

C.受道家哲学思想影响,中国艺术理论的"天趣"说主张避免一切"人为",保持住事物的“自然”状态。

D. “画工”之所以不如“化工”,是因为创作者的天性受到过多经验和技巧的束缚,使作品失去了“天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艺术创作中,为使作品呈现出气韵生动的“天然”之美,艺术家应善于描绘事物的生机与动作。

B.高超技艺并不能使作品达到“天然”之境,反会伤害作品的本然真性,破坏作品的“天然”之美。

C. 追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归纳和总结中国传统审美经验,可以为中国美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依据。

D. “天然”与“天趣”是美学的最高追求,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能达到这一境界。

3.下列艺术作品中,最不能体现追求“天然”与“天趣”美学主张的一项是()(3分)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崇尚自然的美学主张,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4分)
5.《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大观园落成,宝玉随贾政一行游园,一路品赏题咏。

经潇湘馆来到稻香村,宝玉评价稻香村不合“自然之理”,缺少“自然之趣”,算不得“天然”。

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宝玉评价的理解。

(6分)
一面说,一面走,倏尔青山斜阻。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

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

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棒辘轻之属。

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
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

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

怎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

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四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江如镜
朱斌峰
渔娘说今春的鱼们是听到江鲜美食节的消息提前赶来的。

和悦洲人都愿意相信渔娘的话,可听到这话时,不无惋惜地说渔娘真的老了。

每年春江水暖时,江鱼都要怀卵洄游到环洲的江上,赴一场时令的约会。

今春,蛰伏了一冬的江水表面上仍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喊喊喳喳起来,跟江鲜美食节的消息一起鼓噪着,开始暗潮涌动了。

洲人从江面荡开的波纹里,从荻芽吐出的青绿上,看出鱼们正成群结队游来,就跟奔赴宴会似的。

他们觉得今春的鱼汛要比往年早,江鱼要比往年多,可不肯相信鱼们是来赶美食节的市集的。

渔娘站在洲头,站在乍暖还寒的江风里,捋着额头的白发,眺望着江面,看上去已经站了许久了。

渔娘早就老了,洲人记不清她的年纪,只晓得她总是立在那儿,望着江面上驶过的铁壳驳船,望着芦苇上掠过的水鸟,望着江对岸高耸的工厂管道,把晴好的天气望得暮色四起。

渔娘早年是上江城里的医生,背着漆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枣红色小药箱,在一个黄昏沿江而下来到洲上,嫁给了渔业队的渔农,跟随她而来的还有一条白狗。

她年轻时就好上了酒,总喝得醉醺醺的,据说是因为不想嗅到丈夫身上的鱼腥味,才把自己灌醉的,但她却跟丈夫养了个儿子。

后来,丈夫跟白狗一起老去,她又养了黄狗陪着儿子长大。

儿子长大后,高考落榜就去城里打工了,只给她留下了孙子。

刚学会走路的孙子落入江里溺亡后,她又养了黑狗,那时她就总爱站在洲头打望了,也许是在等着孙子变成鱼游回来吧。

洲人很敬重渔娘,她曾做过赤脚医生,是洲上唯一的接生婆,除了麻记江鲜馆的阿莲外,洲上的青壮年人都是她接到人世的,而那些不是她接生的伢子都飞去城里觅食了。

因而,即便她说酒话打谵语,洲人还是肯信的,毕竟她是迎接他们来到洲上的人。

渔娘在洲头站着站着,天就黄昏了。

麻记江鲜馆的阿莲轻手轻脚走过来,隔着黑狗望着渔娘。

她的皮肤很白,身子很单薄,就跟细高个头的芦苇似的。

她知道渔娘在跟江水说话,在等着鱼们游来,没敢吱声儿。

阿莲来洲上时已经两岁了,是那年发大水时坐着木盆而来的。

那场大水淹没了她的出生地,淹去了她的父母,淹去了她的记忆。

她被一直没有成亲的麻六收养后,就长成洲上的阿莲了。

她年近三十,看上去却像个宝里宝气的伢子。

她总说江面是大镜子,能看到好多东西。

她从不吃鱼,只爱用鱼骨在玻璃片上粘画儿。

洲人本想说她傻,可听渔娘说她是个鱼变的精灵,也就半信半疑地缄口了。

一阵风吹来,把江吹皱了。

阿莲眨巴着眼睛望着渔娘,很想问问渔娘是不是想剪断江水这条长脐带,却没开口。

渔娘慢慢把目光从江上收回,朝着阿莲笑:阿莲啊,你看见鱼儿了么?
阿莲仰起脸,眯起细眼:看到咯,看到咯,鱼们正从下江游上来,还是去年那些鱼。

是啊。

她们该回来产卵了……这条江里,菜花鱼产卵最多。

可是,她们游得比往年小心了,只摇着尾巴,身子像被捆住的粽子呢。

是啊是啊。

她们晓得洲上要办江鲜美食节,晓得这回游来会被人吃掉的。

那她们为啥还要来?
不能不来啊……每年她们都得来,不来这儿,能去哪儿产卵哦?渔娘,那你给鱼儿说说,让她们不要游来,行不?
渔娘叹了口气:那些鱼怎么会听我的?那年桃花汛,江里水流得急,一些旧家具、死牲畜上江漂来,鱼洄游被阻住了,可成千上万的鱼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用额头撞着那些水上漂浮物,把头都撞破了,就是不肯回头啊。

阿莲看着渔娘脸上的皱纹,觉得那里藏着好多秘密,便又问:洲上为啥要办江鲜美食节呢?渔娘咳嗽:政府要在洲上发展旅游事业,想用这地界的江鲜吸引人呢。

哦……鱼们真傻啊,她们来凑这个热闹做甚?
鱼儿不傻,她们晓得自己是人间的一道菜……她们要以死渡生,以亡渡劫,以灭渡厄。

阿莲听不懂渔娘说什么,头疼起来,便甩甩头,想把渔娘那黑蚂蚁似的话从脑瓜里赶走。

她顺着台阶走到江滩上,想把江里的鱼看得更仔细些。

她看见那些鱼游得很慢,偶有水溅起,就惊惶地散开,钻入水草丛里,待水波稍平后,才头挨头聚起来,又排成队溯流游去。

洲头没了渔娘的影子,阿莲看着看着,直到江面变成大黑镜子,只能看见自己的影子,才走回街上。

她一见洲人就说:鱼来了,那是一队参加葬礼的鱼。

洲人摇起头,心怨她的疯话晦气,他们相信鱼总是活蹦乱跳的,他们在翘首等待江鲜美食节的到来——冷清的和悦洲
很久没有度过欢庆的节日了。

(有删减)
文本二:
朱斌峰小说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镜子,镜像可以看作人与自己和他人关系。

我有点担心,对于先锋式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梦幻迷宫式的叙事,真实和虚幻叙述界限完全被打破了,有可能会让人物主体性迷失在他精心结构的语境当中。

第二个是疯人叙事,朱斌峰是非常喜欢使用寂人和狂人眼光观察世界的,从这个意义来讲,他大部分小说其实可看作"狂人日记"。

鲁迅的《狂人日记》里面,他的狂人代表觉醒者,同时也是真理的讲述者。

朱斌峰的小说里面有类似的意思。

(王晴飞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春鱼汛早,渔娘说是鱼们为了江鲜美食节特意赶来的,而和悦洲的人却因为渔娘老了且说话不灵验而不愿意相信。

B.文章写渔娘背着漆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枣红色小药箱来到,点出了上个世纪那个充满奋斗激情的特殊年代。

C.那些不是渔娘接生的孩子纷纷到城里打工谋生,暗示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年青一代对和悦洲少了些情感的依恋。

D.鱼群洄游而上会赶上马上举办的美食节,看似像凑热闹,其实是奔赴死亡,所以阿莲说“那是一群参加葬礼的鱼”。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水“喊喊喳喳”表面上指江水流动的声音,同时也暗指其中的江鱼正在下游洄游,写法形象生动,又意蕴丰富。

B.文章善于用生动的比喻来展现人物,比如渔娘"黑蚂蚁似的话",说江水是条"长脐带",皱纹里藏着“秘密”等。

C.作者小说叙事风格有一定的独特性,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孤疑、警醒、孤立、绝望的艺术特质,有一定的先锋文学色彩。

D.小说在语言和题材上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比如"伢子"是南方方言,人物称谓和生活场景也有渔乡特点。

8.文本二评价作者的小说人物和鲁迅小说里的狂人“有类似的意
思”,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阐释文中狂人特质的具体表现。

(4分)
9.题目为"一江如镜",文章中阿莲也说"江面是大镜子,能看到好多东西",请简要分析作者通过江面“这面镜子”可能想让我们“看到”些什么。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

初从向荣讨粤寇,补千总。

改隶张国梁麾下,从克镇江、丹阳,尝一日夷寇垒七十余。

国梁拊其背曰:“子勇,余愧弗如!”积勋至副将。

国梁殁,代领其众。

同治初,将三千人守镇江。

莅镇六载,待士有纪纲,士亦乐为所用。

光绪改元,赴贵州提督任。

七年,还广西。

明年,称疾归。

越二年,法越事作,张树声蕲(通祈)其治团练,遣使往趣驾。

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

启来意,却之。

已,闻树声贤,诣广州。

逾岁,朝命佐广西边外军事。

其时苏元春为督办,子材以其新进出己右,恒悒悒。

闻谅山警,亟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焚关退。

龙州危急,子材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乃令筑长墙,萃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军军其后为犄角。

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

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勒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法悉众分三路入,子材语将士曰:"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士气皆奋。

法军攻长墙亟,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

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越日复涌至,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

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

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

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斩法将数十人,追至关外二十里而还。

越二日,克文渊,被赏赉。

越民苦法虐久,闻冯军至,皆来迎,争相犒问,子材招慰安集之,定剿荡北圻策。

越人争立团,树冯军帜,愿供粮运作乡导。

于是率全军攻郎甲,而罢战诏下,子材愤,请战,不报,乃挈军还。

去之日,越人啼泣遮道,子材亦挥涕不能已。

入关至龙州,军民拜迎者三十里。

命督办钦、廉防务,会办广西军务,晋太子少保。

未几,卒,年八十
六,谥勇毅,予建祠。

(节选自《清史稿·冯子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勒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B.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C.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D.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称疾,古代官员因为身体生病而不得不辞去官职,类似的说法还有致仕、乞骸骨等。

B.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位在廉颇之右”。

文中便是保留了这个用意。

C.少保,职官名,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少师最尊,少傅次之,少保为末。

至明、清两代列为一品,但仅为荣衔,无职位。

D.祠,古代朝廷、社会公众或某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

有时也可以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子材作战勇敢,带兵有方。

他作为部下因战绩突出,受到主将的由衷夸赞;自己担任一方主将时由于带兵有方而受到属下的拥戴。

B.冯子材敬重贤能,而轻视新官。

他因敬重张树声的贤能而到广州任职,又因为苏元春是刚刚作官而看不起他。

C.冯子材作战身先士卒,执法森严。

在坚守“长墙”时,他虽年事已高,却能率子杀人敌阵. 对那些临阵退缩者毫不留情。

D.冯子材深得民心,也为朝廷看重。

他无论在越南还是在龙州都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最终也得到朝廷极高的褒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改隶张国梁麾下,从克镇江、丹阳,尝一日夷寇垒七十余。

(4分)
(2)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

启来意,却之。

(4分)
14、文中先写冯子材拒绝张树声给予的官职,后又写他因苏元春新晋官职却在自己之上忧郁愁闷,面对官位的不同表现,分别体现冯子材怎样的性格特征?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淡黄柳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

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

②江左:泛指江南。

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前二句与《扬州慢(淮左名都)》“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境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D. 刘禹锡曾写“我言秋日胜春朝”,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伯”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2)《陈情表》中作者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用“,”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97年受邀赴国外录制两张二胡独奏专辑,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羊女》等大约20多首颇具民族的作品。

录音师非常有经验,用模拟录音的方式记录现场演奏声音,一部作品从头到尾不做任何剪接,_①__。

后来,其中一张专辑在国际唱片大赛中荣获“最佳世界传统音乐奖”。

21世纪以来,我多次到世界各地举办独奏音乐会。

记得在一个国际顶级音乐厅演出时,台下_②__。

音乐会结束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我把3首乐曲全部拉完后,又在③的掌声中多次谢幕,观众依然不愿离去。

中国民族乐器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有_④__的优势,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合作时,很容易弥合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

二胡这件乐器无论是文化内涵、审美高度、风格特质,还是技术运用和情感表达,与世界任何乐器相比都足够出色,作曲家、演奏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传承精粹,创造新声。

走过千山万水,方知来路峥嵘。

我越来越感觉到,拉动琴弦的,不只是演奏者之手,更是积淀数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从距今8000多年的贾湘骨笛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八音分类法”,从战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